吴文翰

吴文翰

中文名 吴文翰
润章
目录导航

编辑本段博武网顾问

  吴文翰先生,字菩默,1910年生,至今尚在,八十有四,1920年—1925年,在天津市市立第二小学就读,1926年—1929年,在天津职业商科学院就读,1930年—1936年就读于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45年在甘肃学院法律系任讲师,1948—1949年在国立兰州大学法律系任副教授,1949年—1958年,在兰州大学经济系任副教授,1950年,在北京中国新法研究院第一期学习班结业,1958年—1962年在甘肃财经学院任副教授,1962年—1969年在甘肃教育学院任副教授,1969年—1985年,在西北师范学院任副教授、教授,1986年—1991年在兰州大学法律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简介

  原中国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人大第五届常委,甘肃省政协第六届常委,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甘肃省法学会会长,甘肃省检察学会名誉会长,兰州大学法律系名誉系主任,甘肃政法学院名誉院长。

职务

  吴文翰先生是我国西北地区知名的法学专家、学者,是法学界、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的半个世纪里,吴先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他潜心法学研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热心统战工作,曾先后八次受到省院校及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表彰,为社会主义法制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吴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法学功底,严谨的治学态度,先后教授过民法、刑法、罗马法、财经法等多门课程,培养了许多经济法学、民商法学专业的优秀研究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法律人才。

  吴先生治学勤奋严谨,在认真总结自己几十年来的教学经验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有影响、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其主要著作《罗马法》、《国家所有权》、《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适度分离研究》等,对建立我国两权分离的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结合实际,以丰富的理论依据,精辟的论述,酣畅淋漓的文笔先后撰写了法学论文七十余篇,对我国研究物权法和债权法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他的关于“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关于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关于法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观等学术观点和重要论述对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得到了法学界高度的评价。

  吴先生作为成绩卓著的法学专家,在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的同时,还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成为我省有影响的党外人士。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的社员和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的领导成员之一,他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与党密切合作,坦诚相见,在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中焕发了饱满的政治热情。吴先生把自己毕生的理想与追求和国家的法制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他从事社会活动的五十多年,也是他追求真理,为社会主义法制事业不息奋斗的五十多年。此外,吴先生为了更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法制思想,还亲自深入社会普法活动中,为广大干部群众讲解法律知识。无论是在各种场合,为各种会议作报告,还是进行专题法律知识讲座,到街头法律咨询,他都有请必到,平易近人,精心准备,以其广闻博学,结合现实、国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宣讲,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欢迎和赞誉。不仅如此,吴先生作为我省有声望的法学专家、老教授,于1984年12月应邀到香港讲学。他热情地为广大香港同胞介绍了大陆政治经济发展情况,改革开放后带来的社会繁荣,尤其是几十年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的成果;宣传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宏伟构想;宣讲了制定香港基本法的原则和意义,对广大香港人士了解大陆的政治,法律制度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编辑本段贡献

编辑本段评价

  幼年曾拜武术家邢台国术研究社社长李圣端先生为师学习武派太极拳,经多年研习,颇有心得。曾应邀出席1986年第一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和1988年第二届全国太极拳名家传人研讨表演会。论文发表在《武林》杂志。曾任第二、第三届世界太极修炼大会武派太极拳导师;河南省郑州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美国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北美洲武(郝)派太极拳总会名誉会长。

编辑本段吴文翰为博武网顾问

  又先后应聘充任《武术健身》杂志特邀委,《中国太极拳》杂志编委,《太极》杂志特约编委,《香港武艺》顾问,《武魂》杂志编委,热情地联系海内外资深作者,审校、编发了大量有一定水平的太极文章,培育出一批青年作者。同时,在多家武术专业杂志上发表过百余篇武术学术性文章,被誉为"武林一枝笔"。近日吴老又受聘担任《永年县太极拳志》顾问。

编辑本段学拳只为身体壮

  在辛勤笔耕的同时,他还课徒授艺、培育后人,大力弘扬武派太极拳。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有不少人在国内外教拳或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编辑本段理论大师

  他以古稀之年以文史功理交相融会的笔法,写出《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专著。对武派太极的历史沿革、拳理功法做了详尽的介绍。1998年被第五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谊会授予"特级大师"称号。2001年以武派太极拳专家名义赴港参加万人"太极拳大汇演",对传播太极拳艺弘扬中华文化再次贡献力量。

编辑本段发展

  我和吴老以前见过几回面,但只是打个招呼没有深谈,这次有幸对吴老进行一次专访。来到吴老在宣武区南二环附近的住家,吴老已经等在了楼下,见面后吴老非常高兴的把我们让到屋里。吴老家屋子不大但非常干净整洁,墙上挂着字画,桌上摆放着书稿,吴老最近正在整理他多年来发表过的文章。

  吴老已年近八旬,可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声音洪亮,非常健谈。一阵寒暄过后,吴老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学拳练拳经历,以及太极拳、武派太极拳地发展情况。

编辑本段创新

  吴老老家在河北省南和县,距著名的太极之乡永年仅几十里地,这里习武之风盛行,也是武术之乡,洪拳、二狼拳、梅花拳,太极拳自然练的人不少。吴老是家里的独生子,小时练拳的原因很简单,父母只是希望家里的独苗身体能壮一些。

  吴老拜邢台国术研究社社长李圣端先生为师专攻武派太极拳。同时跟随王彭年、郝中天、郑月南、陈兰亭学习不少刀枪剑棍,六合拳功夫。从而练就了一身拳脚和好身体。

编辑本段分类

  几十年练拳,坎坷经历造就武派太极理论大师

  初期主要是练套路,“我在太极拳理论上的提高与一段不平凡经历有关”,“57年我被划为右派,被撤了职,并送到农村劳动”。吴老是个注重学习,不肯虚度时光的人,在此期间曾考虑过学习中医等技能,但最后还是决定深入研究太极拳及其理论,认为太极拳这一古老独特的拳种,具备技击和健身养生的作用,将来一定会大发展。当时吴老还有个北京图书馆的借书证可继续使用,在北图可查阅到很多太极拳史料,从此吴老就在这图书的海洋中遨游,在太极阴阳中平衡,对太极拳技术、理论、起源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并成效显著。为后来著书立说,从事武术杂志的编辑生涯,成为"武林一枝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期间命运又一次“捉弄”了吴老,可这次“捉弄”却为吴老成为武派太极拳大师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编辑本段普及

  吴老又被送回了原籍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至1978年吴老回到了老家,回到了民间,回到了武术产生和发展的沃土。回到了师兄弟中间。带着多年的功力,有了先前在“北图”埋头理论研究的升华,重新和师兄弟们研习拳理,实践推手和技击。这是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难得的机会,这个机会使吴老在武派太极拳功夫方面成长有了一个飞跃。

  吴老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坎坷的经历挥惺刮饫舷?粒?炊??饫洗丛炝嘶?帷?SPAN lang=EN-US>

  吴老陆续发表过百余篇有关武史钩玄,太极探赜,武学研究,名家风采,掌故述要以及品德修养等学术性文章,对中华武术以及太极拳的弘扬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辛勤努力引起了众多作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赞誉他是"武林一枝笔"。在辛勤笔耕的同时,他还积极地为弘扬武派太极拳贡献自己的力量,除课徒授艺、培育后人外,还应邀为大学生和中老年太极拳爱好者讲课,参加各种武术和太极拳联谊会、研讨会,联系各地武派太极拳优秀传人,大力弘扬武派太极拳。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有不少人在国内外教拳或在各种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编辑本段吴文翰印象

  作为武派太极拳的传人,吴老具备了成为武术太极拳理论大师的各种条件。正如小传中所述,吴老被邀请出席了多次全国性武术研讨会、表演会,被聘为多家专业杂志的编委、多次被聘为武术比赛活动的裁判评为工作,被聘为多个太极拳组织的顾问,他以古稀之年应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及太极拳爱好者之邀,以文史功理交相融会的笔法,写出一部四五十万字的《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专著,对武派太极的历史沿革、拳理功法做了详尽的介绍。由于内容充实、文笔流畅、颇多新意,面世后即博得广大武术好者的好评。

  在此次专访中,吴老还欣然受聘,成为博武网众多资深武术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太极拳名家联谊会在珠海成立(2001.11.28)

编辑本段邢台国术研究社

  太极拳的“氏”、“式”和“派”

  大家知道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传统太极拳有很多流派,吴老讲,太极拳从创造到现在已经几百年,初期并没有门派之分。根本不分什么“式”。1930年以前只有部分人称“杨架”、“郝架”。才有了“流派”。

  太极拳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才有杨禄禅在同乡武汝清推荐下来京城教拳,京城乃武林高手聚集之地,禄禅来京后要想站稳脚跟不得不与高手比武过招,屡屡获胜,人称“杨无敌”,使外界了解和认识了太极拳的威力,从此太极拳和杨禄禅的名字名扬四海。1928年陈家沟拳师陈照丕、陈发科应邀来京教拳,陈发科在京城授拳30年,其拳术推手功夫威震京城,使陈式太极拳走出了偏僻的农村,在皇城下生根发芽,培养出象陈照奎、洪钧生、李经梧、田秀臣、冯志强等众多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

  1927年前后,当时的南京政府和地方军队也将武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科目,于是社会上再度掀起武术热,各省、市县的"国术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由于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由北京移到了南京,于是太极拳名家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郝月如、李香远、陈微明、叶大密、陈照丕等相继应聘南下宁、沪、杭、穗等地教拳,将太极拳教学扩大到长江、珠江流域。

  在这些太极拳大师的传播作用下,太极拳遍布大江南北,他们的风格各异,使人感觉随都为太极拳但套路、架式区别明显,各具特色,从而就有了不同的太极拳流派之分。

  在文字上最早体现流派的是30年代山西省《体育旬刊》马立伯在文章中首先使用了“派”字来区分不同流派的太极拳。这个称呼一致沿用到40年代末,50年代初。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