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场镇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州北部,地处福泉市北部龙昌、高坪、道坪三镇和谷汪、高石二乡交汇处,距 牛场镇市区27公里,马遵公路穿镇而过,牛谷、牛道、牛高、三英公路在此交汇,交通便利,是福泉市北面政治、经济、文化重镇。全镇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189米,辖东南街村、西北街村、龙渣村、堡子村、朵郎坪村、上坝村、新桥村、阔龙水村、碓窝井村、铺子边村、营盘坡村、沙土村、石坝村、沙子坎村、独田村、杨柳坝村、桂花街村、养马村、水头村1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16个村民组,7909户,32407人,总面积103平方公里。 [1]
牛场镇距市区福泉市27公里,距湘黔铁路福泉火车站30公里、贵州南下通道贵新高等级公路30公里。是贵州北部瓮安、石阡、余庆等县进入贵新高等级公路和湘黔铁路以及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瓮福磷矿矿山与外部联系的必经通道。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使牛场镇商贾云集,商贸繁荣,物产丰富,在历史上享有“瓮安草塘,福泉牛场”的美誉,是福泉北部商家投资热土。
稳定粮食生产,大力推进良种工程,加大农业科技投入,2002年12月投入200多万元,实施的上坝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竣工,不仅加强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更是对周边的堡子、新桥、阔龙水三个村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抓好最大的订单农业—烤烟生产,2002年完成烤烟收购50.95万公斤,烤烟特产税为46万元,今年落实烤烟种植面积4100亩,力争特产税增加到68万元。
98年以来,共投入1710万元用于市场、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2000年以来,相继荣获“州级卫生城镇”、州“文明乡镇”、省建设厅“村镇建设先进镇”、全省“双百”建设小城镇示范镇、全省 “文明单位”、全省 “小康镇”等荣誉称号。 2002年通过招商引资、土地资本置换等形式共投资1790万元,完成了“西北商住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新幼儿园的建设,并立项福泉市汽车北站,辐射和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多人转移到集镇内经商务工,在镇区内安家落户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有1500人,每人每年纯收入3000元。同时抓好工业区建设,将工业发展的重点厂址放在人力、水力等资源丰富的西北街、朵朗坪、营盘坡、沙土村,促进私营企业由分散、小型、无序向集中、规模、有序过渡,刺激“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私营企业向工业规划区集中、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
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福利及配套服务设施同步发展,现有幼儿园6所,小学16所,中学2所,坚持科技教育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推广科学适用技术,组织智力支边科技扶贫等活动,加强校园三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两基”、“普实”进一步巩固,2003年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99.8%。有电视差转台一座,可收视20多个电视节目。镇区医院2所,建设面积5699平方米,床位56个,设备齐全,能满足当地就医的需要。社会治安稳定,计划生育事业稳步发展。
在织金县东部。面积108平方公里。人口3.61万,其中苗、彝、布依等民族占5.8%。辖1居委会、28村委会。1949年前为文城镇,沙坝等地属桂果乡。1952年析设牛场、后坝、二坡、大麦、大营、黄河等乡。1958年撤乡建牛场公社。1962年析建牛场、岩寨、消坝、李井、二坡、大麦公社。1984年改置牛场镇及岩寨等5乡。1991年合并置牛场镇。有煤、硫磺、铝、重晶石矿。主要经济作物有烟草、油菜。有中小学31所。镇人民政府驻地牛场,在城关镇东25公里,马路河南岸,观山西侧。人口 3 300,有汉、彝、苗等民族。海拔 1 350 米。周围群山环抱,聚落处土丘上,形如卧牛,又因“丑”日赶场,故名。集市繁荣。有农具厂、耐火材料厂。站织公路经此。
阔龙水花灯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的活动历史。阔龙水花灯队由老艺人石庆荣、石荣香、张海成等初建灯会,那时的花灯也叫“踩地灯”演出的形式十分简单,演员只有两个人,一个唐二,一个幺妹,春节期间在寨子里挨家挨户地唱,所唱的内容主要有:“参神”、“开财门”、“十打”、“十送”、“十退”等。解放前,花灯会就已经有了改进,逐步发展为愿灯、台灯等18个灯序,用曲60余调;后吸收川剧和其它剧种的表演形式,由“踩地灯”发展到唱地方戏(也叫“灯夹戏”)。收集移植了川剧等折子戏《五家坡》、《五台会兄》、《山伯访友》、《天仙配》等20多个剧目。活动于福泉县各区乡及周边县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