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铃镇

巴铃镇

中文名 巴铃镇
车牌代码 贵E
外文名 balin
地理位置 黔西南州兴仁县东北部
火车站 兴义火车站
下辖地区 东街社区、百卡村、花坝村等  
邮政编码 562400
行政区类别
目录导航

乡镇概况

巴铃镇主要居住着汉、布依、苗、彝、回、仡佬等9个民族。国道G354和惠(水)——兴(仁)高速公路横穿境内,交通便利,商贸活跃,市场繁荣,1998年列为贵州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巴铃镇于2012年8月被列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2014年1月被贵州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评为“贵州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乡镇”、2015年1月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巴铃镇“贵州省2014年度减贫摘帽镇”荣誉称号、2015年3月被评为“省级卫生示范乡镇”。

巴铃镇属较大的山区农业镇,辖区内物产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辣椒、苡仁米、芭蕉芋、土因、烤烟等,其中辣椒、土烟、苡仁米早已闻名省内外;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锰矿和磷矿,煤炭早已远销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畜牧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猪、牛、马、羊等大牲畜存栏达36万头(匹),每年外调的大牲畜达2万5千余头(匹),价值150多万元。2006年人均拥有粮食400多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50元,10000余人达到了小康水平。

巴铃镇现有自来水厂8个,自流蓄水池46个,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饮水难问题,集镇中心日供水量1500吨左右;有25千伏安降压站1座,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了,村村通电,城乡电价实行“同网同价”;有移动通信基站14座;联通基站1座和“小灵通”基站1座。村村通程控电话,公路和电视。城镇广播电视由黔西南州网络公司统一管理,能够收看40多套电视节目的有1500多家。

巴铃镇交通四通八达,有国道G354线和惠水—兴仁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巴(铃)—百(德)油路改造和巴(铃)—白(层)二级油路建设正在建设之中,村村通公路,全镇通车里程达120公里。

农业生产

巴铃镇巴铃镇巴铃镇粮食作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经济作物主产辣椒、苡仁米、芭蕉芋、土烟等,远销广西、云南、四川等地。

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烤烟、苡仁米、辣椒等经济农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很大的比重。

全镇科技兴农力度不断加大,粮食产量年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提高,到2006年,农民人均拥有粮食达400公斤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1750元,80%以上的农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发展建设

新农村建设

民族风情民族风情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依托绿荫河古朴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布依风情,将绿荫河村作为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投资100余万元,逐步完成该村软硬件设施,兴办了 “农家乐”。吸引了州内外的游客到此观光、休闲和娱乐,为宣传和推介巴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将汪寨、公德、卡子等村列为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逐步推进。

城镇建设

巴铃于1998年列入全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首先建成商贸新区的兴铃大道,初步搭起商贸新区的主骨架。之后,先后建成了紫城路、河滨东路、河滨西路、农丰路、政府路,农贸综合批发市场正在拟建之中,一个拥有“六路一市场”的“巴铃商贸新区”日臻完善。

巴铃商贸新区的完善不断迎来了四川、河南、普安、兴仁市等地的客商来投资开发和兴办企业,实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农村市场经济不断繁荣,逐步形成了城镇带动农村、农村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教育事业

现有完全中学1所(巴铃中学,2010更名为兴仁市第八中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1所(卡子中学,2010年更名为兴仁市第九中学),镇中心小学1所(巴铃小学),镇中心幼儿园1所(巴铃幼儿园),民办幼儿园3所(方圆双语幼儿园、亲亲宝贝幼儿园、艺术幼儿园);

片区中心完小4所(紫冲小学、公德小学、陈家沟小学、木桥小学),村级完小17所(哪扎箐庆丰小学、达寨小学、易家寨小学、大荒坪小学、尤家寨小学、黄泥田小学、花坝小学、栋青小学、向家齐小学、彭家寨小学、母冲小学、信田兴中小学、西洋小学、农丰小学、灰渣平安小学、汪寨小学、大坪小学),村级教学点一个(保营小学);

有普通初中在校生1602人,职中在校生1177人,合计初中在校学生2779人,小学在校学生6525人。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106.32%;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2%,基本实现了“两基”目标,2003年,“两基”已顺利通过省政府的验收,现正在进行“两基”巩固提高、“普实”工作,2007年、2009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的国家验收;

2013年以来,义务教育实现初步均衡发展。此外,为了进一步发展巴铃镇的教育事业,申办巴铃二小和巴铃高中,这两项工程已向上级申报,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计划生育

按照计划生育法的规定,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建设计生中心服务站,提高计生优质服务,实行奖励少生、处罚多生的奖励扶助政策,使全镇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得到了有效控制,2006年全镇出生率控制在12.77‰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2‰以内,人口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全镇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民风民俗

布依族的传统佳节

“六月六”是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有的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的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布依族人民十分重视这个节日,有过“小年”之称。

夕阳西斜时。“躲山”的群众一家一户席地而坐,揭开饭箩,取出香喷喷美酒和饭菜,互相邀请作客。选出身强力壮的人,分成四组,到祭山神处抬回四只牛腿,其余的人,相携回到家中,随后各家派人到寨里领取祭山神的牛肉。节日娱乐活动,以丢花包最为有趣。花包是用各种彩色花布做成形似枕头,内装米糠、小豆或棉花籽。花包的边沿缀有花边和“耍须”。丢花包时,男女青年各站一边,相距数米,互相投掷。其方法有右侧掷、左侧掷和过顶掷,但不准横掷。要求甩得远,掷得快,接得牢。花包在空中飞来飞去,煞是好看。如果小伙子将花包向自己心爱的人投掷,没有过肩,包就落地,姑娘由向对方送一件礼物,如项圈、戒指、手镯等物,所送之物,被视为爱情的信物,小伙子将长期保存。

苗族节庆食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如:吃鸭节时,家家都要宰鸭子,并用鸭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饭食用;在吃新节时,要用新米做饭,新米酿酒,就连菜和鱼,都要刚摘、刚出塘;过杀鱼节时多在江边,由妇女带上饭、腊肉、香肠等酒菜,等在河边,只要捉到鱼,即燃起篝火,架锅煮鱼直到尽兴方归。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个卯日,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互相馈赠。

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祭鼓节”。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饭是苗族节庆、社交活动中的必备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迎接贵客时,苗族人民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婚礼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旅游资源

巴铃镇绿荫河村是一个民风纯朴、风光秀丽且原始生态保持完好的自然村寨,地处关兴高等级公路巴铃立交桥右侧,区位优势突出,环境优美,一条清清的溪流环绕山寨,溪流源头保持着完整的原始植被,林中古树参天,藤蔓攀沿,鸟语花香,大多为珍稀、名贵树种,如金丝榔、鸡血榔、硬壳榔等。

2008年该村正式启动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生态旅游至今,吸引了无数游客到此游玩,真正体会到“赏田园风光、品绿色食品、洗矿泉浴、观原始风貌、领布依风情、听天籁之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