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凤镇

集凤镇

所属地区 四川省
中文名称 集凤镇
目录导航

乡镇概况

  中江县辖镇。1940年置集凤乡,1950年沿用旧名,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6年石垭乡、隆兴乡并入建集凤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2公里。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3万。广汉至中江公路过境。集凤镇行政区域面积5454公顷。集凤镇辖20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186个社,9452户,幅员面积59平方公里,总人口27983人,农业人口26682人,其中场镇人口1301人,现有耕地面积25095亩,其中旱地15915亩,水田9180 亩。乡镇企业有建材、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红薯、小麦、油菜子,兼养猪、养蚕。土特产有中药材。

  集凤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气温14.8--15.5℃,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满足两熟制果、桑、中小药材生长。农村经济以种养业为主,粮经比例4.5:5.5,水果、药材是集凤镇的两大支柱产业,集凤镇是地道中江白芍、丹参主产区之一。白芍、丹参、桔梗、02号药、23号药等优质药材年产量380万公斤,1988年定为四川省药材基地,是集凤镇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集凤镇养殖业已初具规模,温氏养殖大户已有60多户,其中养猪大户20多户,养鸡大户40多户,它带动着集凤镇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35元,属中江县一类镇。

旅游及特色

  2007年,由山东威龙集团投资25亿打造的中江县集凤镇整体旅游开发项目在灾后全面恢复建设。据悉,大邑集凤镇旅游整体开发,由香云河谷、弥陀道场、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体育公园四大主题板块构成,该项 目借鉴国际旅游度假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和经营理念,打造集休闲度假、中国传统文化、体育健身为一体的高端国际型旅游度假景区。2008年下半年建成的部分景区将可接待游客。

川西民居旅游小镇

  该小镇依山傍水,由不同风格的川西民居建筑群落组成,其中建有川西民居博物馆,游客徜徉其间,如同置身于一个时光流淌的历史文化长廊,尽情领略原汁原味的川西建筑风貌和民俗民情。

  该区域还将建设星级酒店、温泉疗养度假中心等高档旅游服务设施。借鉴丽江模式,居住在小镇的居民将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相关服务产业。

佛教主题文化旅游

  雾中山开化寺始建于东汉,仅晚于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六年,是千年佛教圣地。按典籍所述,其鼎盛时期,大小寺庙108座,被尊为中国佛教圆明园。在开发规划中,将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其遗址上陆续恢复重建重点庙宇景观,使游客体会到山水间禅宗文化的博大。

打造四川铁观音产地

  发挥雾山当地气候土壤适宜栽种铁观音的优势,雾山旅游开发公司从福建安溪购进近2000万株铁观音种苗,并引进当地传统制茶工艺师傅和设备,2008年首期已经栽种的3000亩铁观音茶场,已产出正宗铁观音新茶1.5吨,据悉,雾山产铁观音正在通过质检,近日就将正式上市。

  茶场负责人介绍,该茶场将打造成生态观光茶园,游客可体验采茶、加工一条龙的铁观音制茶工艺。“我们要打造四川自己的铁观音品牌,把雾山打造成四川铁观音产地,形成本地旅游的又一亮点。”

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

  2008年,项目开发商正在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训练中心商洽,在集凤镇建设战略合作集训基地。体育公园 将囊括山地高尔夫、板球、保龄球、马术、橄榄球、壁球、藤球等运动中心,配套可满足国际级赛事的比赛场地,建成后,将引进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

结合旅游开发安置当地村民居住

  青瓦白墙,飞檐斗拱,一百多栋带有浓郁川西民居特色的三层小楼在中江县集凤镇显得格外惹眼。“政策好,我们赶上好时候了。这两楼一底200平方米都是我家的。”昨日,在大邑集凤镇香云河谷农民新村,两河口社区11组村民黄全喜笑颜开地领着记者参观马上就要入住的新家。

  像黄全一样,当地有600多村民和在这次地震中房屋损毁的村民也即将入住这个全部按川西民居特点建设的小区。据了解,村民们即将入住的新居就是佛教文化旅游项目的配套项目,投资3亿元建设的香云河谷农民新居。

入住新居参与旅游开发

  “我家五口人,200平方米住得太大,等这里旅游开发起来后,我家准备把一楼搞成小卖部,楼上拿几间房子做旅馆住宿,日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好。”黄全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发展计划了。

  据介绍,按人均30平方米安置村民。“香云河谷农民新居4个区全部竣工后,将是一个全部川西民居格调的旅游小镇,区域内我们还将建设川西民居博物馆,让整个小镇的居民都能从旅游开发中获益,从事旅游相关服务产业。”当地政府相关人士表示,当时着手旅游开发时,就考虑了在腾出发展空间的同时,既能改善当地村民居住条件,又能保障村民持续增收的能力。后期将陆续建设二、三、四区,全部完成后,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房屋近千套,可完全安置集凤镇4000多村民集中居住。

土地有租金采茶有收入

  在当地实施的整体旅游开发中,已经实施的万亩观光茶园,为当地旅游增加亮点的同时,也使当地村民受益不小。一位村民说,“我家2亩多土地全部租给了茶场开发公司,每亩每年按260斤大米当年市场价折算 现金给我,现在家里有三口人都在茶场工作,每人每天都有20到30元的收入。现在又搬进农民新居了,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集凤镇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在2006年干旱的情况下,中药材喜获丰收。

  集凤镇地处龙泉山脉尾端,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2006年全镇种植中药材11000亩,为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镇党委政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宣传种植中药材;同时派出农技人员深入到村社,为当地老百姓指导种植技术;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解决了农民在销售中的后顾之忧,有力地促进了中药材的生产发展。

  据统计,2006年集凤镇中药材总收入达到5630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收入将达到1005元,占人均总收入的38.5%。

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中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一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中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集凤镇依法开展选举工作,2008年前三个阶段已经完成,现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第四阶段提名、推荐、酝酿、协商代表候选人工作。

  在前三个阶段工作中,集凤镇加大宣传力度,在各选区利用标语、广播等形式对选举工作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选拔一些文化高、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选民登记工作,认真进行培训,熟悉了选举各环节,严把年龄关和政治关,做到不错登、漏登现象发生;动员流动人员参选,确保了流动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为做好第四阶段工作,集凤镇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了选举工作依法有序顺利进行。

灾后重建

  中江县集凤镇一座座灾后重建的新房拔地而起,宽敞、漂亮,散落在青山绿水间,格外引人注目,其实,这只是镇党委、政府广泛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不等不靠,重建家园的一个亮点。 “5ㄠ2”特大地震,造成集凤镇561户房屋倒塌,以及供水等大量基础设施损坏,损失惨重。

  面对严重灾情,镇党委、政府不断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狠抓灾后重建工作。

  地震使石垭水厂机房严重受损,6.7公里输水管道破裂,造成5000多人没有干净水吃。在十年九旱本来就严重缺水的集凤山区,这将是影响当地稳定的大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震后第二天就开始组织力量进行维修恢复,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终于让当地群众有了干净水喝。就这样,集凤镇投资10多万元完全恢复了两个水厂和9个供水站的正常供水,让广大群众感激不已。

  震灾使集凤镇水库、塘堰堤坝裂缝,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特别是涉及群岭村、隆兴村13个社2600多人生产生活用水的小二型水库堤坝裂缝,是严重安全隐患。他们积极向上争取资金4万多元,很快进行了加固处理,消除了安全隐患,保证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同时,他们还整治塘堰40口,山坪塘570口,增加蓄水量10万立方米,为大春灌溉,确保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众多急需修建的农房,镇党委书记廖晶、镇长刘期辉更是不遗余力,从抓规划设计开始,全面抓,抓全面,使集凤镇受灾群众重建家园进展顺利。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他们把云梯村12社20户重建农房集中修建,统一设计、统一户型。不通公路,影响修建和群众生活,他们组织力量抢修公路,到6月9日长达580米的碎石公路就建成了。到2008年10月,这里房屋修建进展很快。白梁村8社因受地质灾害影响,新宅基地不好找,他们想修到中(江)广(汉)公路旁的相邻9社地段,涉及到换地等麻烦事,非常困难,但镇村领导高度重视,多方协调,最后将9社和8社共9户修房户纳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户型,让8社村民梦想成真。同时,他们积极协调解决砖厂的困难,让砖厂加足马力多生产,并积极协调困难户修房贷款,解决资金,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2008年7月13日,集凤镇已修好新房有14户,在建的90多户,备料的达200多户,占要重新修房户的一半以上。

集凤镇下辖村人口

  石板被村

  红瓦房村

  青杠岭村

  天台山村

  长被咀村

  石头垭村

  皮匠沟村

  枇杷林村

  杨家坝村

  高桥坝村

  陶家坡村

  牛头寺村

  覃家桥村

  集凤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1845

  男   6218
  女   5627
  家庭户户数   3528
  家庭户总人口(总)   11737
  家庭户男   6135
  家庭户女   5602
  0-14岁(总)   3071
  0-14岁男   1692
  0-14岁女   1379
  15-64岁(总)   7785
  15-64岁男   4047
  15-64岁女   3738
  65岁及以上(总)   989
  65岁及以上男   479
  65岁及以上女   51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1552

荣誉记录

  石板被村

  红瓦房村

  青杠岭村

  天台山村

  长被咀村

  石头垭村

  皮匠沟村

  枇杷林村

  杨家坝村

  高桥坝村

  陶家坡村

  牛头寺村

  覃家桥村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

  总人口

  11845

  男   6218
  女   5627
  家庭户户数   3528
  家庭户总人口(总)   11737
  家庭户男   6135
  家庭户女   5602
  0-14岁(总)   3071
  0-14岁男   1692
  0-14岁女   1379
  15-64岁(总)   7785
  15-64岁男   4047
  15-64岁女   3738
  65岁及以上(总)   989
  65岁及以上男   479
  65岁及以上女   51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155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