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县

温县

中文名 温县
车牌代码 豫H
主要民族 汉族、回族等
外文名 WenCounty
地理位置 豫北平原西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
下辖地区 7个乡镇4个街道
邮政编码 454850
地理坐标 东经112°51′39″~113°13′20″、北纬34°52′~35°2′48″
地区生产总值 296.61亿元(2018年)
行政区划代码 410825
目录导航

建置沿革

地名由来

中华文化丹田 河洛汇流处中华文化丹田 河洛汇流处温县古称“温”,缘于境内有两个温泉。一个在今孟州市西北的治墙村(古时属温),夏凉冬温,流入于溴水;一个在今温县城西南。《温县志》载:相传泉流常温,士忻以德,民利灌溉。此温泉已因黄河湮绝计数百年。[1]

汉置温县,“温”源于西周初期苏忿生的封国名。一说因境内温泉得名,周为温邑。

历史沿革

太极拳十三式群雕太极拳十三式群雕温县设县,始于春秋时期。周襄王二年(650年),狄人灭温,从西周初期建立的苏国延续近400年后便从历史上消逝了。周天子将温地收回作为畿内之地,周襄王十七年(635年),晋文公因带兵帮助周襄王恢复王位,周襄王便将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包括原、温等在内的土地赐给了晋国,被称为南阳。晋国得到温地,便在这里设邑,并委任了狐溱为第一任温大夫。春秋战国时期的邑,就是秦汉时期的县。温县设县的历史已有2600多年。[1]

汉初置县,名温县。[9]

北齐天宝七年(556年),废温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温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温县李城县;武德八年(625年)废李城县,恢复温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建立温陟县;5月建立温孟县;8月废温陟、温孟两县,建立温县人民政府。

1960年10月,废温县并入沁阳。1961年8月,复置温县。[1]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温县温县(3)截至2021年,温县下辖4个街道、5个镇、2个乡、1个农场。[10]

区划详情

4个街道:温泉街道、岳村街道、张羌街道、黄河街道。

5个镇:祥云镇、番田镇、黄庄镇、武德镇、赵堡镇。

2个乡:招贤乡、北冷乡。

1个农场:国营温县农场。[10]

自然环境

位置境域

温县温县(3)温县地处豫北平原西部,南滨黄河,北依太行。介于东经112°51′39″—113°13′20″、北纬34°52′—35°2′48″之间,处于郑州、焦作、洛阳三市“一小时经济圈”之中心,南与陇海铁路、北与焦枝铁路毗邻,境内有黄河公路大桥和焦温高速公路,与连霍、焦晋、焦郑等高速路相通,距新郑国际机场仅1小时车程,全县总面积481.3平方公里。[1]

地形地貌

温县境内地势平坦,属黄河、沁河冲积平原,县境内由东而西略有升高,自然坡降约1/2000,海拔102.3~116.1米,由于黄、沁河历史上多次泛滥、滚动改道,形成了南滩北洼中间岗的地貌特征。[11]

气候环境

黄河湿地黄河湿地温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14-15℃,年积温4500℃以上,年日照2484小时,年降水量550-700毫米,无霜期210天。[11]

水系

晨雾中的新蟒河晨雾中的新蟒河温县全县河流各黄河水系。主要河流黄河、沁河及排涝河系,境内河道全长190公里,平均年总径流量近500亿立方米,平均年利用量为271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近6万亩,占全县总灌溉面积的16%。[11]

人口

截至2017年,温县全县总人口46.8万。共有16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群众约270多人。其中回族居多,少数民族人数较少,居住分散。[12]

政治

党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杨磊
县委副书记 李培华、李备战、卢继成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县委书记
杨磊
县委副书记 李培华、李备战、卢继成

人大领导

职务
姓名
县长 卢继成
副县长 陈宁、张大卫、王欢欢、闫全心、焦海东

经济

职务
姓名
县长 卢继成
副县长 陈宁、张大卫、王欢欢、闫全心、焦海东

第一产业

职务 姓名
主任
孙启卫
副主任 李建、马振军、牛国胜、张平

参考资料来源:[13][14][15]

第二产业

职务 姓名
主任
孙启卫
副主任 李建、马振军、牛国胜、张平

第三产业

综述

温县产业集聚区温县产业集聚区(9)2017年,温县生产总值283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8亿元,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876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58元,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完成7.43亿元,增长11%,税比66%。[16]

文化

2017年,温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8.5亿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58元,增长9%。全县小麦平均亩产580.2公斤,较2016增产5.2公斤,高产攻关田亩产812.4公斤,增产72公斤。平安种业“京品50”通过国家审定。“毛白杨种质资源收集与良种选育”获得省林业厅科学进步成果一等奖。[16]

特色文化

温县产业集聚区温县产业集聚区

2017年,温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4亿元,增长9.5%;50家重点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亿元,增长21%。

2017年,温县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5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0亿元,增长10%;两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26.7%,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7.2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投资24.2亿元。金水·温县新兴科技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8亿元,入驻项目24个,投产项目5个。家居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6.2亿元,入驻项目34个,投产项目13个。[16]

文物古迹

太极拳文化中心项目太极拳文化中心项目

2017年,温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7亿元,增长10.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

2017年,温县特色商业区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9亿元,增长21%。14个项目加快推进,新入驻园区企业20余家。

2017年,温县共有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社、电商个体723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2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达12.3亿元。该县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金融业发展强劲,融集资金12.2亿元。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全县各项贷款余额增长17.2%。物流业发展良好,税收达到6500余万元。[16]

交通

社会

太极拳博物馆前练拳太极拳博物馆前练拳太极拳:太极拳是由明末清初陈家沟陈氏第九代陈王廷(1600—1680),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易经》太极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和道家导引吐纳、养生功法而创编。2006年,陈氏太极拳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温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和“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17]

教育事业

慈胜寺山门慈胜寺山门慈胜寺(元代):位于温县城西番田镇大吴村内,坐北面南,旧县志云写、画、塑世称三绝,俗称“三绝庙”,始建于唐代初年,历经金、元、明、清屡修。南北纵长200米,东西宽100米,建筑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现存山门、天王殿、大雄殿三座建筑。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

梁所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温县温泉镇西梁所村西北岗地上,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30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1994年,发掘出各个时期的房基、窖穴、灰坑、水井等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工具。其文化发展序列为早期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中期属河南龙山文化时期;晚期属二里头文化时期。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18]

王薛民居(清):位于温县杨垒镇王薛村内王陶金家。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为清代朝义大夫家宅。原建筑为并排四座院落,后大部被毁,仅此一处较为完整。民居坐北朝南,东西宽10.9米、南北长48.36米,总面积约527平方米。现存建筑为两进院落,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式建筑。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18]

北平皋遗址北平皋遗址北平皋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位于温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赵堡镇北平皋村,村四周皆为古文化遗址。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汉代等历史时期。遗址分四部分,分别是村西仰韶文化遗址、村北龙山文化遗址、村东二里头文化遗址和村东北古邢邱城遗址。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

州城遗址(春秋):位于温县城东北12.5公里处的武德镇西张计村。北依沁河,州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700米,东西宽约1400米,大部分城墙今已无存,仅东城墙还有部分残垣,高约10米。1980~1982年,河南文物研究所发掘出土春秋盟书圭片万余片,墨书盟誓系用毛笔书写,被考古界称为“温县盟书”。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18]

遇仙观遇仙观遇仙观(明至清):位于温县城北12公里武德镇徐堡村北沁河堤下,座北向南,两进院落,内外总面积三千平方米。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年(1264~1294年)间,中轴线上有两进院落,三座殿宇,分别为山门、玉皇殿、三清殿。两旁配殿有关圣殿、三官殿、三皇殿、广生殿、四圣殿、瘟神殿、天将西殿、天将东殿、土地殿和钟楼等,共575平方米。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18]

康定国公墓(元):位于温县城西岳村乡五里远村北纸厂院内。墓冢原高7米,面积278平方米,现已削平。墓前立有元代梁国公墓碑一通,巨碑尚存,俗称关关碑。关关(1312~1365年),元朝蒙古人,镇压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因功而由百户侯约封万户侯。碑首正中刻“荣禄大夫河南省平章摅忠协宣力功臣康定公碑”3行21字篆书,元末丞相脱脱所书。

司马故里旧址司马故里旧址司马故里旧址(汉、清):位于温县城西13公里的招贤、古城、安乐寨一带,原为温县故城,这里也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家乡,故称“司马鼓里”。[18]

北平皋原氏祠堂(清):位于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西部。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全部混砖墙壁。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正殿、上房、后院、两侧有耳房,后院两侧有厢房各三间,布局严谨。

温城遗址(夏至三国):位于温县城西16公里处的招贤乡上苑村北地,故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近400米,城内高处周边地表2米,南城墙和北城墙依稀可见,夯层6~7厘米。据《括地志》卷二载:“温故城在怀州温县西三十里……本周司寇苏忿生之邑”,即是此地。2000年,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焦作市文物队派专业人员到底调查考证,确定该遗址为温故城。[18]

徐堡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温县城北10公里的武德镇徐堡村东,为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至战国晚期。2006年7月,在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徐堡段的文物勘探中,偶然发现的。经发掘和全面勘探,在遗址内发现一座城址,使用时代为龙山文化、西周、春秋、战国。文化层堆积厚约4米,依次为现代耕土层、近现代红沙层、明清文化层、宋代文化层、汉代文化层、春秋战国文化层、西周文化层和龙山文化层。[18]

石奋墓石奋墓石奋墓(汉):位于温县岳村乡杨庄北地,是汉代石奋及其四个儿子的墓群。石奋及其四个儿子在汉代前期均曾任二千石官,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石奋(公元前220~124年),温县人,《史记》有传。[18]

博爱竹器:取材于北方最大的人工栽培竹林——博爱竹林,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其竹器工艺考究,制作精巧,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古时曾为“贡品”。

中华韩愈砚:取材太行山,其石质优良,色如琼瑶,声如木鱼,设计因材施艺,造型古朴典雅,品种有以喜庆吉祥、人文历史典故等为主要内容的高、中、低档佳品及简洁明快、物美价廉的日常用砚。[19]

当阳峪绞胎瓷:又名透花瓷,始于唐代,宋时与定窑、汝窑竞相媲美。其纹理变幻无穷,自然流畅,类似木纹、麦穗纹、鸟羽纹,花色之美,工艺之巧,堪称一绝。

山阳刺绣:焦作是最早出现绣品的地方之一,至宋代,豫绣已是名闻天下。山阳刺绣尤以绣山水见长,作品如照片般真实,如油画般富有诗意,有“山水绣品看山阳”的美誉。[19]

武陟油茶:相传楚汉相争,刘邦受伤出逃此地,食用此茶获愈,后封此茶为宫廷御膳。清雍正皇帝在武陟巡察黄河时饮此油茶后,称颂道:“怀庆油茶润如酥,山珍海味难比美。”[19]

“闹汤”驴肉:古怀庆府传统名吃,明清时期就已出名,至清末达到鼎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其制作考究、工艺独特、口感醇厚、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域品牌,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口碑。

马村烧鸡:精选20余种名贵香料,经文火炖煮、高温杀菌、精细加工而成,具有手抖离骨、香而不腻、细嚼肉嫩、慢品骨酥等特点,常食用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有独特的滋补功效,老少皆宜。[19]

孟州混浆凉粉:采用上等绿豆加工而成,具有口感滑爽、色味俱佳、清热解毒等特点。

神农蛋:以本地盛产的无公害、无污染的鲜蛋作原料,配以四大怀药及多种名贵中草药,采用祖传配方特制而成,具有蛋壳完整无损、蛋黄醇香、回味久远等特点。[19]

医疗卫生

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截至2017年,温县共有干线公路5条(包括省道获轵线、大练线、温邵线、谷黄路、紫黄路),总里程88.6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964公里。其中,县道8条(包括马武线、南仓线、武孟线、王园线、葛温线、陶沁线、沁龙线、东全线)总里程182公里;乡道18条,共计210公里;村道397条,共572公里。

截至2017年,温县营运车辆达到5400辆,货运公司68家,客运企业5家,货运信息部75家,机动车维修企业69家,驾校7家,相关经营业户150余家,从业人员20000余人。建成乡镇客运站11个,招呼站160个,公交客车通车总里程946公里,开通城乡客运班线16条,营运客车81辆。[20]

文化事业

社会保障

新建的温县一中.新建的温县一中.截至2017年,温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216所,其中普高3所(公办1所,民办2所),职业学校1所,初中23所(含民办5所),小学84所(含民办4所),教学点18所,幼儿园85所(含公办园49所、民办园36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现有在校学生近69400余人,其中普高生10320人,职高(专)生1060人,初中生13925人,小学生27795人,在园幼儿16348人。全县现有在编教职工3398人,其中高中(含职教)478人,初中1145人,小学1628人,其它147人(含教师进修校34人、教研室47人、幼儿园66人);另有特岗教师182人(其中初中88人、小学94人)。[21]

旅游

截至2017年,温县城区有县级医疗机构4家,床位1061张。[5]

著名人物

飒爽英姿太极扇飒爽英姿太极扇截至2017年,温县城区有文化中心和体育场馆各一处。90个行政村实施了路径工程,实现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加大太极拳“六进”工作力度,持续开展太极拳普及推广。改县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和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开工建设温县广播电视发射台站一体化项目。为50个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供资金和文化设备支持。[5]

荣誉

截至2017年,温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1亿元,其中专项财政资金1916万元,实施扶贫项目48个,实现2752人稳定脱贫。城镇新增就业7220人、再就业2035人、困难人员就业594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00人。社会福利中心建成投用。完成第四实验中小学、6个幼儿园续建及25个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开工建设第五实验小学。妇幼保健院综合业务楼、中医院综合病房楼等项目进展顺利。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被推荐为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面落实《温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190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城镇新增就业72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00人。[16]

词条图册

云台山风景区云台山风景区云台山:云台山古称覆釜山,位于焦作市修武县境内,距焦作市区35公里,总面积190平方公里,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青龙峡、峰林峡等景点,是河南省拥有一顶世界地质公园桂冠、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自然遗产、全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等国家级称号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19]

青龙峡青龙峡青龙峡:有“云台山第一大峡谷”的美誉,距焦作市区33公里,面积约108平方公里,由7大游览区共计100多个景点组成。

峰林峡:距焦作市区北部25公里处,面积50平方公里,是一处兼有南北山水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小孤山、天然毛主席像、大坝、老君滩、葫芦岛、天王岩、睡美人、三潭映月等。[19]

青天河:青天河风景名胜区位于焦作市西北部35公里的博爱县境内,系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河南省最具魅力的十佳风景名胜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由大坝、大泉湖、三姑泉、西峡、佛耳峡、靳家岭、月山寺等七大游览区、308个景点组成,集江南水乡与北国田园风光于一体,被誉为“北方三峡”。[19]

月山寺:位于焦作市西20公里的博爱县境内,始建于1158年,是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与少林寺、白马寺并称为中原三大古寺。[19]

神农山神农山神农山:神农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焦作西北33公里的沁阳市境内,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中国摄影家创作基地、河南省十大热点景区,共有八大景区136个景点,总面积96平方公里。这里曾是炎帝神农辨百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的圣地;也是道教创始人老子筑炉炼丹、成道升仙之所。[19]

韩园:即韩愈墓。位于孟州市焦洛路中段,距焦作市区72公里,北倚太行,南濒黄河,丘陵环抱,古柏苍翠,雄伟庄严。

嘉应观:位于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处,距焦作市区35公里,总面积9?3平方公里,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一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19]

朱载堉纪念馆位于沁阳市自治街,距焦作市区30公里,这里曾是朱载堉居住过的明郑藩世子府的一部分。

焦作影视城:位于焦作市区北郊,距市区1公里,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中央电视台与焦作市人民政府合作兴建的一处大型影视拍摄制作基地,也是国内的一座依山势建造的影视城。[1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