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期间便有人居住,明清时属贷七都,1996年撤乡换镇,迄今已有1393年历史,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上千年的古镇之一。[1]始称芦茅洲,后因河溪两岸遍种梨树,改称梨溪,明清时代属贷七都。民国期间第六区梨乡。建国后属六区梨溪乡、梨溪人民公社。1984年, ,镇上有973户4378人。在明+清时代,梨溪集镇曾一度贸易兴旺。
梨溪镇地处 宜黄县境东北部,东与临川区龙溪、荣山、连源交界;南与 南源乡毗邻;西与凤岗镇、北与桃陂乡接壤。全镇总面积1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444亩,其中水田面积18558亩。全镇现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 80个村小组,76个自然村。全镇4646户,总人口19151人,均为汉族 江右民系。其中农业人口17512人。镇党委下设20个党支部,有党员438人。
辖1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80个村小组,76个自然村,总人口19529人(均为汉族江右民系),其中农业人口18636人。
有山林面积17万亩,其中毛竹近10万亩,约占全县毛竹总面积四分之一,是全市有名的“毛竹之乡”;有红豆杉、古樟等珍稀树种,有水煮笋、黑笋干、闽笋、野生葛粉、石鸡、食用菌、茶叶、茶油、香菇、木耳等特色产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在上狮溪村多次被发现。现兴建水电站七座,装机5500千瓦,年发电量3854万度以上。铁、金、银、铅锌、钨矿等矿产遍布全镇,铁矿、铅锌矿已经开采,金、银、钨矿经堪测储量较大,质地较好,具有较高开采价值。[1]
梨溪镇梨溪乡属山区,物产有稻谷、 毛竹、 木材、 闽笋、 香菇和草纸等。梨溪集镇位于梨水河畔,物品大多数都集中于此,然后销往毗邻的 临川县,有的还远销 南昌, 福建, 湖南, 湖北等地。故以往梨溪集镇每日有三次圩:早晨赶“露水圩”,买卖肉鱼,蔬菜柴火;中午赶“草纸圩”。以买卖胶纸、草纸为主’;下午赶“木竹圩”,进行木材、毛竹贸易洽淡和成交活动。每年有两次庙会,第一次是农历五月十九至二十一日的划船会;第二次是八月十九至二十日的“黄牛会”,清末以后梨溪集镇逐渐衰落。
201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8011万元,农业总产值795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8100万元,财政收入达106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93元。
山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7年,梨溪烟叶种植面积达1330亩,超额完成了县里下达的烟叶任务。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得以强力壮大。因此,2007年,梨溪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十强农业产业化乡镇”荣誉称号。
梨溪镇党委政府把“培财源、抓税收”作为突破口,不断创新思路, 积极推进财源建设,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使梨溪镇财力大幅增长。2007年,梨溪镇财税收入达532.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36.84%,比上年增长193.4%,增幅居宜黄县首位,并因此得到了县委、县政府财政上台阶奖。在培植财源上,梨溪镇在发挥资源优势、壮大现有财源的基础上,继续挖掘新的财政增长点。抓住与 临川区龙溪、荣山、连源交界的地理优势,加大集市边贸建设,以此作为梨溪镇经济新增长点予以培植。
梨溪镇党委、政府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大力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积极扶持区域特色经济,着力建设特色农业,这是强镇富民的重大举措。梨溪镇立足农业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市场化”,不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强势规模产业,重点扶持三陂、官坪、上下狮溪村高效产业毛竹示范基地,着力抓好里阴、 外阴、九车、桐源、梨溪等制种基地建设,使制种面积达1600亩。继续稳定梨溪、外阴、里阴1200亩的 白莲种植面积。同时,发展梨溪、中和、里阴的食用菌栽种基地,培植形成了以江西汉达绿野农业发展公司为龙头的以种植扶养殖、促生态的绿色产业链。 梨溪镇将烤烟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主攻方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烟叶生产作为“富民、兴村、强镇”工程来抓,以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为调动农民种烟积极性,梨溪镇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并对缺资金没技术的烟农及时给予资金帮扶和技术指导。严格实行烤烟生产目标责任制,将各村的 烟叶种植任务落实到每位乡干部头上,纳入乡干部的年终考核中,直接与乡干部的经济挂钩。在梨溪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0送主要轴线。
梨溪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引资方式,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八方客商来梨溪投资办厂,以此来培植后续财源。2007年引进了一家由 北京客商投资5000万元兴建的下狮溪铅锌矿 厂,企业的投产运行,为梨溪提供了强大的后续财力。在财税征管上,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税收征管组。坚持“依法征收、依率征收、应收尽收”的原则,严格了小水电、矿产、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的税收征管,防止税收流失。此外,对零散税源不漏征,多次组织财税人员上户征收车船使用税、农产品加工贩运、竹笋加工等零散税收,真正做到了大税不放过,小税不漏收。
镇域产业发展依托三大特色明显的产业功能区,即包括桐源、九车在内的西北部农业旅游结合型片区;东部以下狮溪、官坪、三陂为核心的农业林业结合型片区;南部以外阴、里阴、尚源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型片区。
四点即规划的四个中心村(外阴、九车、桐源、官坪)。规划的四个中心村因规划的梨溪经桐源、九车至抚州和梨溪至宜黄的公路而使其区位交通条件变得优越。规划将四个中心村周围的一些自然村和散居村民适当聚集到中心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辐射作用规划期内对这四个中心村率先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
梨溪镇图册(4)梨溪镇与临川区三乡镇交界,人口流动大、社情较复杂。为此,梨溪镇党委政府把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综治维稳工作以“服务经济第一要务”为中心,以“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主线,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打造和谐平安梨溪。梨溪镇坚持每月领导班子成员研究分析社会治安例会制度,明确每一阶段的综治任务,有效地做好各阶段工作;坚持重大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对排 查出的问题落实到人,限时调处,努力做到矛盾不出村,纠纷不出镇。坚持群众信访接待制度,专门设有书记、镇长信访接待日,尽力做到群众来访有答复、有回音,对镇里一时难以解决的信访难题,镇综治委做到重点地方专人盯,重点人员专人跟,尽量使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此外,坚持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对企业生产进行经常性检查,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由于工作得力、措施到位,梨溪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呈现出“三无”(无刑事案件、无重大安全事故、无群体越级上访)的和谐稳定大好形势,得到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梨溪镇近年来的城镇建设主要见证于茶苑新区和五坑新区的建设。几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争取水利、教育、交通、财政、农林、国土等部门资金共计3280万元,镇政府通过运作土地“增减挂”项目等方式筹集资金280多万元,农民自身建设投入8000多万元。通过几年的建设,进行了河流治理,新建了中小学幼儿园一体的教育园区,兴建了农贸市场,中心卫生院等基础设施,集镇面积由1.5平方公里增加到2.1平方公里,增加了40%,集镇人口由5700人增加到现在的7000人,增加了22.8%。梨溪镇镇村联动建设以农村和集镇同步建设为抓手,以改善基础民生为出发点,以干部和村民联动为工作机制,以资金和项目互补为财力支撑,预计三年后可建成面积达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万人的以农贸市场为中心的商贸圈、以政府大楼为中心的行政服务圈、以教育园为中心的文化圈“三圈聚集”的初显规模的小城镇。[2]
梨溪镇举全力开发了茶苑新区,并按城市标准扩建了30米宽、500多米长的 水泥街道。占地10余亩的大型农贸市场
梨溪镇图册(3)
———梨溪商贸中心已经在茶苑新区筹建完毕,各种功能配套设施也已安装完毕,并投入使用。同时,加大新区美化、亮化、绿化力度,在街道两旁种植绿化带,安装环镇路灯,充分打造美丽的新梨溪,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蓝本。梨溪镇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务求实效”的原则,紧紧围绕“五新一好”的目
标,重点抓好中和村五坑一组、二组、上下狮溪村汪家地组、下堡一组、下堡二组5个试点自然村建设。坚持以村镇规划和“三清六改”为突破口,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高质量地如期完成示范点建设,并按“试点示范、推广”的原则,全面推进梨溪镇新农村建设。在5个试点自然村建设中,梨溪镇共投入建设资金150余万元,拆除危房19间,粉饰旧房外墙3600平方米;拆除旧猪牛栏26间;拆除厕所110平方米,新建三格式厕所73户;清理垃圾污泥65吨,路障32处;完成水泥硬化入组3.5米宽的公路6750米,入户路2200米;梨溪镇5个点207户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5个新农村建设点90%以上农户普及电视,16户安装了太阳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
在分析现状现状村镇体系、人口、产业、交通和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心、一轴、三片、四 点“的镇域空间结构。
一心:即梨溪镇区,这是梨溪镇域中心地。规划予以优先发展,增强其对镇域各村的辐射和影响,进一步发挥它在整个镇域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
一轴:自梨溪镇区经九车、桐源至抚州和梨溪至宜黄的县道是梨溪镇境内主要对外通道,亦是未来梨溪镇“经济发展动力轴”。这条轴线联通了镇域主要村庄、宜黄县城和抚州市区,是镇域经济发展和物质输丰富。有山林面积17万亩,其中毛竹资源面积近10万亩,约占全县毛竹总面积四分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5%,有红豆杉、古樟等珍稀树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也惊现我镇上狮溪村。
有革命先烈谢贤庆,有曾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江西省文化厅厅长的郑光荣。现任福建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正厅级)胡永新、现任东乡县县委书记的吴信根,都是曾在梨溪这片沃土上成长生活。[1]
梨溪镇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实干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图强,推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十强农业产业化乡镇”称号;2008年被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国家统计局授予“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先进乡镇”称号;2008、2009年被市安委会授予“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先进乡镇”称号;2008、2009年被市统计局授予“全市统计基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被评为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在2010年度的全县目标管理考评中,我镇荣获乡镇目标综合考评第一名、招商引资工作第一名、信访工作第一名、财政收入第二名、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工作第二名、乡镇财政收入上台阶奖、民生工程工作第一名的好成绩,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