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乡

民族团结乡

所属地区 兴和县
中文名称 民族团结乡
面积 465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概况

  全乡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拥有耕地129714亩。其中水浇地4.5万亩,现有机电井440眼。该乡四面环山,为开阔的滩川地,平均温度4.2℃,年积温2300℃,年降雨400毫米左右,昼夜温差较大,地上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水资源经流量为10373.9立方米,地下水储量2228912立方米,土壤组成主要有粟钙土、灰褐土、黄绵土、黑垆土、草甸土和盐土。境内大青山上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蕴藏有大量水晶石、绿柱石、云母、铜、铁、黄金等。全乡境内有天然牧场5万亩,种植优质牧草1万亩,发展畜牧业前景广阔,现有大小畜7.9万头(只)。林业用地11.04万亩,有林面积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3%。

 

全乡交通便利,兴商、集商公路穿境而达,乡级公路四通八达全乡经撤点并校,保留完整的中心校2个,教学点13个,教师171人,在校学生1972人,基本上满足了全乡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通讯设施的改善,沟通了与外界的联系,扩大了信息交流。全乡拥有固定电话1360部。全乡初级医疗保健基本达标,现有中心医院一所、村医疗服务室31个,人民群众就医条件较为便利。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全乡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2.9亿元,农牧业总产值完成2.3亿元,粮食总产量完成61万公斤,油料总产量完成27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

文物资源

 

座落在土城滩的张家村城墙遗址约在1000年间辽代形成,城墙高5米,宽3米,以及小城子元代古城遗址,有较高的考古价值。约公元老派645年,康熙年间座落在巧基庙的佑安寺,建筑厉时50载,工艺考究、气势辉宏,是华北地区第一大寺院,鼎盛大时间有喇嘛300多名,文革期间毁坏。

种植结构

 

总面积12.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25万亩。其中:甘蓝0.95万亩、元葱0.5万亩、大白菜0.6万亩、西芹0.04万亩、红萝卜0.1万亩、大葱0.04万亩、菠菜100亩、南瓜150亩,2005年全乡新建日温室94座。玉米种植面积3.3万亩。其中:草玉米1.5万亩,籽玉米1.8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5万亩。油料种植面积为1.6万亩。杂粮杂豆等其它作物0.8万亩。

退耕还林

  2005年全乡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13000亩,共涉及26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1904户3619人。全乡四年累计退耕面积53500亩,治理荒山荒坡46500亩,涉及29个村委会,151个自然村、6285户、2176人。

畜牧业

  目前,建成寒羊专业村23个:  

举人村、东营子、西营子、西三号、榆树营、圪塄营、赵十号、白家村、六号、沙卜店、刀旺营、大崖湾、安家地、三道渠、小城子、解放村、西平山、八报良、蝠沟、榆树营、头号、东七号、打拉基庙、四十号、石湾子、薛家洼。奶牛养殖小区1个:位于大五号果园处,共入小区8户,建成标准化圈舍165间,有贮窑2875M,饲养奶牛204头,建成奶站一处。2005年六月末,全乡家畜饲养量达10.4万只,其中:寒羊饲养量达10万只,基础母羊3.8万只,存栏5.2万只。奶牛存栏达480头。全级现有小型铡草机761台,建青贮窑2342×200立方米=47万立方米。

种子工程

 

在五号建成马铃薯原原种网室100个,每个占地0.5亩。共占地50亩。每年可培育马铃薯原原种20万斤。在二号、白家村、六号等建成马铃薯原种田1500亩,每年可培育原种马铃薯600万斤。在全乡范围内,繁育一级种薯田5000亩,可提供一级种薯1250万斤。畜牧业种子工程建设,在大五号、西三号、头号、台基庙、三道渠、蝠沟分别建成冷配站5处、常温站1处。柠条籽种采集基地2处5000亩,十四苏木3000亩,西壕欠2000亩。全乡现有种公羊143只,种公猪25头。

党建精神文明

 

全乡共有38个党支部,其中村委会支部29个,922名正式党员,其中妇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分别为79名和29名。35岁以下党员名,初中以上党员746名,共有130个党小组。目前全乡建成红旗党委1个。红旗党支部2个:大五号党支部、八报良党支部。“五个好”示范党支部9个:大五号党支部、黄土村党支部、西三号党支部、官六号党支部、八报良党支部、台基庙党支部、蝠沟党支部、大海旺党支部、八号党支部。全乡评选出文明户7715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5614户、好媳妇3870人,好婆婆3870人。其它。全乡拥有汽车131辆,三轮车289辆,四轮车130辆,摩托车250辆。

民族宗教

全乡居有21个民族,其中汉族、蒙古族人口最多,回族、满族次之,其它17个民族只是零星分布。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乡人口的3.57%。宗教政策贯彻落实,针对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全乡对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4种教派,5522名信教群众,定期开展宗教政策的宣传,贯彻、登记、加强具体管理,宗教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

自然资源

         资源富集,物产丰饶。民族团结乡 总面积3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万亩,草场56万亩,林地274万亩。境内有石墨、膨润土、硅线石、墨玉、玄武岩等矿产区30多种,尤以石墨、膨润土“一黑一白”矿产最为丰富[1]。石墨地质储量3735万吨,是全国三大石墨生产基地之一;膨润土储量1.7亿吨,其中钠基土1.2亿吨,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农牧业资源颇具特色,奶牛、寒羊、马铃薯、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已具相当规模,中药材、食用菌种植方兴未艾,有机特色农牧业初显端倪。全乡林草覆盖率达到40%。

  能源充足,价格低廉。兴和县处在华北电网和蒙西电网覆盖之中。乡内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6座,在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35千伏变电站1座。民族团结乡 内规划中的2×20万千瓦自备电厂上半年开工。

社会事业

        认真落实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投资500万元的教育学校、投资近160万元的小学新址教学楼、投资60多万元的民族小学宿舍建设和3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改扩建等工程基本完工投入使用。积极做好贫困学生助学工作,今年春季,全乡共落实“两免一补”资金25.69万元。继续开展结对助学活动。多渠道筹措助学资金0.6万元,累计帮扶贫困大学生、中小学生87人。

社会民生

  在距离兴和县北10公里左右,有一个叫民族团结乡的地方。这里占地面积465平方公里、29个村委会,总人口46034人,其中少数民族953人。然而,就是在这个不足5万人的地方,近年来围绕打造“实力兴和、活力兴和、魅力兴和、和谐兴和”的总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甜玉米就是好,吃在嘴里,甜到心里”村民们都你一言我一语谈论着,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一个个纯朴的脸上。

  “现代化设施农业,打破了靠天吃饭的老传统,农民的肚子圆了、腰包满了”团结大五号农民经济人赵军如此坦言。今年大五号村和河北先正达公司签订了1200多亩的订单“脆王”甜玉米喜获丰收,亩产玉米4000多斤,每亩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

发展建设

  近年来,民族团结乡立地条件较好,全乡耕地面积129700亩,其中水浇地45000亩,占三分之一,一直狠抓高效种植业建设。并且先后取得自治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和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授予有机食品基地认证,蔬菜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2万亩发展到今年的2.9万亩。

  今年,民族团结乡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成日光温室240座,大棚48个。建成大型马铃薯喷灌圈11套。落实膜下滴灌2075亩。引进天祥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投资875万元建红提(联体大棚)示范基地200亩,其中红提136亩9.6万株,桃树16亩4800株,李树8亩2200株。并且进行了容器栽培,目前已栽植桃树苗5000盆、杏树苗5000盆、苹果树苗5万盆。坚持种养结合,大力推进养殖业发展。以加快肉羊、生猪养殖为重点,着力培养规模化养殖大户,绿能种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母猪数量500头。二号肉羊基地占地面积200亩,已投资1000万元,建成圈舍100间,每间40平方米,现有基础母羊2800只,今年准备扩建,计划投资1000万元,进行肉牛育肥和绿化,建牛棚100间(每间12平米)育肥牛2000头,春季种植3.5万株,秋季种植5万株。

  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养殖业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据统计,2009年为种植基地打工的农民工总收入达300多万元,为养殖基地打工的农民工总收入达90多万元,打工农民工人均增收5000多元。全乡人均增收100多元。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