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明原因的经常性肚脐周围疼痛。
二、大便不正常,有时干燥,有时腹泻。
三、脸上有指头样的圆形白色皮癣块。
四、多食,易饥,爱吃零食,虽然吃得多,却不长肉,发育不良。
五、时有气喘、发热,但又找不到其他原因。
六、皮肤上常起不明原因的“风疙瘩”。
七、眼白区有三角、圆形或半月形的蓝色斑点。
八、夜间睡眠容易惊醒,时有磨牙、流口水现象。
九、经常厌食、偏食,甚至爱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
十、舌面上有散在的圆形或边缘整齐的乳头状红色丘疹。
作为家长,怎样发现孩子有蛔虫呢?孩子一旦染上蛔虫,虫体虽然不大,但都寄生在肚子里,很难被家长发现。但如果掌握上述特征以及以下四点具体方法,即可及时发现孩子的疾病。
一看 看孩子是否贫血。脸色常显得苍白的孩子可能有贫血,特别是口唇、眼睑等处为明显。有的甚至面部浮肿,头发稀少、干燥、没有光泽,并伴有精神不振等症状。
二察 患病的孩子常常厌食,消化不良,消瘦,严重时会影响发育和智力,有时睡觉时常磨牙(有的地方叫做挫牙)、惊恐、易醒,对此应细心观察。
三问 问孩子是否肚子痛?哪部位痛?用手按摩,看有无疙瘩。因蛔虫可产生毒素,导致肠痉挛,引起腹痛,。痛的部位多在肚脐周围。
四查 检查面部有无虫斑。舌头有无杨梅样肿物,特别是下唇内侧黏膜有无粟粒样丘疹。
如果有上述表现,就应带孩子上医院去检查大便,以便进行确诊治疗
预防孩子发生蛔虫症的主要措施,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手的清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常剪指甲,不吸吮手指头。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生吃蔬菜和瓜果时,要清净后用开水烫一下再吃。在托幼机构及小学校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孩子按时进行常规驱虫治疗,以消灭传染源,使孩子的蛔虫症易于被根治。
小儿蛔虫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面黄形瘦,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触之腹部柔软,或可扪及虫团聚散,并可见吐蛔或便蛔,且大便干稀不调。有些患儿出现淡色白斑、巩膜出现兰色斑点,下唇或出现颗粒样大小白点,舌苔薄腻或花剥,舌尖红尖。
本病发生原因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或食入不洁的饮食而致。若平素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素蕴湿热者更易发生本病。临床上常用的有效秘方、偏方如下。
[方一]
使君子30克,猪瘦肉Z0克,面粉30克。把使君子肉捣碎,猪肉洗净剁碎,同与面粉混合均匀,做饼10个,蒸熟。每服1个,且日2次。
本方适用于小儿身体虚热而有蛔虫者。
[方二]
使君子适量。将使君子略炒至香,按年龄每岁每日2粒,(最多每天不得超过20粒),分3次嚼服,连服3日为1疗程。
本方适用于小儿蛔虫及蛲虫病。
[方三]
楝根白皮、槟榔各20克,白糖适量。将楝根白皮去净皮,与槟榔片同水煎取汁,浓缩,加白糖制成60毫升糖浆。睡前空腹饮,连用2日。
本方适用于小儿蛔虫、钩虫。
[方四]
风眼果7—10个(去壳)猪瘦肉100克。将二者加清水适量煲汤,用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凤眼果及猪瘦肉。
本方对小儿疳积,蛔虫病有效。
[方五]
南瓜子若干洗净,晾干,去壳取仁,研极细末,备用;5岁以上小儿每次10---15克,5岁以下小儿每次6--9克,均用蜂蜜调服,日2次,连服2--3天。
本方对小儿蛔虫有效。
[方六]
黄连3克,乌梅10克,黄柏(炒)5克,使君子12克,槟榔、川椒(炒)各10粒,金羚炭9克,细辛2克,土茯苓15克,赤芍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本方为李月方,可安蛔止痛,适用于小儿蛔虫病。
[方七]
乌梅15克,细辛6克,川椒3克,党参、当归各9克,黄连、黄柏、干姜各6克,桂枝9克。水煎500毫升,直肠滴注,每分钟40-50滴。
本为何成瑶方,适用于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方八]
[用料 ]棕树根、薏苡仁根、苦楝根各 9克。
[制用法 ]水煎内服。
[功效 ]用治小儿蛔虫病。
胆道蛔虫症
胆道蛔虫症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胆道蛔虫症病因病理
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饮食不节、驱虫不当、手术刺激等,均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胆道;加之蛔虫有喜碱厌酸、有钻孔习性,在胆管炎、结石及括约肌松弛等更易引起成虫钻胆。窜入胆道者80%在胆管内,可为1~100余条。蛔虫进入胆道后,其机械刺激,引起括约肌强烈痉挛收缩,出现胆绞痛,尤其部分钻入者,刺激症状更频发,在其完全进入胆道或自行退出,症状可缓解或消失。进入胆道的蛔虫大多数死在胆道内,其尸体碎片、角皮、虫卵将成为以后结石的核心。蛔虫钻入胆道所引起的胆管阻塞是不完全的,故甚少发生黄疸,主要是蛔虫带入的细菌导致胆管炎症,且可引起急性重症胆管炎、肝脓肿、膈下脓肿、胆汁性腹膜炎、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中毒性休克,以至死亡
胆道蛔虫症临床表现
多有不当驱蛔虫史或有全身及消化道紊乱史,曾有便、吐蛔虫史。本病初发时剧烈腹痛与体征不成比例,出现并发症时则症状体征复杂,应仔细分析。
(一)症状
1.腹痛常为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病人面色苍白、坐卧不宁、大汗淋漓、弯腰捧腹、哭喊不止、十分痛苦,腹部绞痛时可向右肩背部放散,但也可突然缓解。腹痛多为阵发性、间歇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疼痛过后,可如常人安静或戏耍,或精神萎糜。这种症状是胆道蛔虫病的特点,有助诊断。绞痛常因虫体嵌顿于括约肌处或多数成虫络绎进入胆道所致,甚至绞痛频频发作、难以缓解。当括约肌疲劳、松弛、蛔虫全部进入胆道或退出胆道,暂时静止时,症状可暂时缓解。出现胆道感染时,则腹痛持续。当合并肝脓肿时,可有肝区、腰背部胀痛。合并急性胰腺炎时,腹痛可扩展到上腹中部、左上腹及腰背部。若蛔虫致胆道穿孔,可出现全腹持续剧烈腹痛及腹膜刺激征。当蛔虫引起胆道出血时,可有上腹爆炸性疼痛、轻度黄疸和上消化道大出血三联征。胆道感染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等。
2.恶心呕吐常有发生,多在绞痛时,相伴发生,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黄染蛔虫。有的为“干呕”,病人不能正常进食。
3.全身症状早期无明显发冷发热,当并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时可有发冷发热和黄疸。如并发肝脓肿、膈下感染、败血症等,则出现寒战高热,甚至中毒性休克等。
(二)体征早期虽然上腹绞痛,但腹软或仅上腹深在轻微压痛,无肌紧张,与其他急腹症显著不同。晚期如出现肝、胆化脓性感染、腹膜炎,可有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或可触及肿大而有压痛的肝脏、胆囊等。由于胆道蛔虫堵塞或胆石并存,或肝脏中毒性损害,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胆道蛔虫症化验检查
早期白细胞及中性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当出现合并症时则显著增高,嗜酸白细胞多增高。
呕吐物、十二指肠引流液、胆汁或粪便中可查见蛔虫虫卵。
合并胰腺炎时,血、尿液粉酶可升高。
败血症时,血培养可为阳性。
后期可有肝功损害和继发性贫血。
急性胆道蛔虫症
急性胆道蛔虫症,
是蛔虫沿肠道上窜入胆道,使胆道奥钬氏括约肌(oddi)急剧痉挛。是临床常见急症。
二、判断
1.患者有蛔虫史。上腹部剑突或偏右处突然有钻项样剧痛,阵发性发作。病者手抱腹部辗转不安,呻吟,大汗。痛停如常,有时痛向右肩部放射。
2.恶心呕吐,内容物为食物残渣,胆汁,有时有蛔虫。
3.有条件时,钡餐造影,b超、胆道造影和十二指肠镜都是确诊的有效方法。
三、急救
1.针灸足三里(见图40)和阴陵泉穴(图52)或手导引上述经公安部,可镇痛镇静。
2.乌梅丸9克,3次/日口服,可利用胆排虫。
3.乌梅12克、川椒9克、使君子肉15克、苦楝皮9克、木香9克、延胡索12克、枳壳9克、大黄9克,分两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可驱胆道蛔虫。
4.用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痛剧者,可口服硝酸甘油片0.3~0.6mg/次。
5.米醋30ml加等量温开水,口服3~4次/日。
6.防感染可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7.严重时送医院抢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