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猛将的神格,历史文献记载是驱蝗神,清代官府也是把它作为“驱蝗正神”列入祀典。但是在苏州地区的民间信仰中,它不止于驱蝗,或者说主要不是驱蝗。中国的主要蝗灾区是华北平原,据历史文献的记录,平均每六、七年发生一次大蝗灾;在江淮一带,超过十年。江南是蝗灾的边缘区,作为驱蝗神,他的意义不大,但这里却是猛将信仰的主要流传区域。
与其他民间信仰的神不同,刘猛将在民众心目中是一位可亲可近的神。人们祭祀他,又同他一起娱乐、游戏。江南农村迎神赛会都要抬出“老爷”(民众对各种神佛的尊称)游行,大都是恭敬有加的,唯独对“猛将老爷”可以抬着(或背着)他跑、跳,同他开玩笑,甚至把他跌得粉粉碎,一如清人的记载:“农人弁猛将,奔走如飞,倾趺为乐,不为慢亵”,民众以此为乐,这位“老爷”绝不会发怒。
据当代调查, 民间祭猛将的活动主要在春节。春节祭猛将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可延续到元宵节后,它同春节期间农村的庆祝和娱乐活动结合在一起。现以吴县东山乡春节的猛将会为例介绍如下。
东山乡是突入太湖之中的半岛。半岛西部有东洞庭山,又称洞庭东山,与太湖中的西洞庭山隔水相望。东山周围,民国时期有大小猛将庙一百余处,各村猛将堂的大猛将高达一米多。猛将像是眉清目秀、鼻正口方的青年,是这一带农民供奉的主神。
正月初一清早,各地农民抬着猛将像巡游村寨“贺年”。猛将的仪仗以杏黄大纛(旗)为引导,敲锣打鼓。每到一村,先绕村场游行一周,放鞭炮。拿着猛将的“帖子”,与该村的猛将“互访”,实际上是各村村民互相祝贺,互道吉祥。
初六,猛将出巡湖滨“冲湖嘴”。这天的精彩项目是猛将“逛会”。各村把一米多高的大猛将(木制)抬出来,两个大力士用杠子抬着。他们跨着大步,左右摇摆,大猛将像东倒西歪,直到把它横过来与地面平行为止。
初六晚,各村敲“夜节锣”;初八早晨,各村敲“日节鼓”。相传这是前代人抗击入侵者(倭寇)留下来的传统。
初九,猛将“抢会”。抢会以村为单位,各村选出身强力壮、机智灵活的人参加。先将各村小猛将像集中在塘子岭上,主持抢会的人将杏黄大纛往空中一招,抢会者立即将本村的猛将背起,狂奔而下。这时“万头攒动,脚步雷鸣,人声鼎沸,势如潮涌”。(《东山乡志》)背猛将的抢会者,不管碰得头破血流,神像跌的粉碎,也要去争第一。争到第一的村子获得的荣誉是,将“猛将会”的“大猛将”抬着绕东山巡行一周,最后供奉在自己村中。这是本村至高无上的光荣。
正月十三,刘猛将的生日。这一天,在猛将庙中点燃巨烛,称“满算”。
正月十五元宵节,各村上灯。猛将堂前立一大竹杆,挂“塔灯”(一串吊起来的大灯笼)。至此,春节祭猛将的活动结束。
秋季祭猛将的活动称为“青苗会”或“青苗社”。时间多在农历七月半(即中元节)前后。会期一般为三天。农家在田里插五彩三角纸旗,称作“猛将令箭”,表示猛将下令驱除害虫,实际的作用是驱赶啄食稻实的麻雀等飞鸟。最后一天“出会”(或称“走会”),也要抬猛将出巡。抬像者可以在田头奔跑寻开心,俗称“嘻猛将”,“像舁如飞,倾跌为敬”,一如《吴门表隐》所记。最后“送驾回宫”,结束。出会的队伍中,照例要有各种地方特色的歌舞、杂技、武术表演,许愿、了愿群众组成的“扮犯”(扮作各种犯人),“臂香臂锣”(用针穿过手臂上的皮肤,下吊香炉或锣)队伍。青苗会期间,也请“祝司”唱《猛将神歌》,或请宣卷班唱《猛将宝卷》,也有请草台班演戏酬神的。昆山县另有“水陆猛将会”,陆地出会同上;水路出会乘船,在船头表演各种武术、技艺。
太湖及周围水域的渔民也信仰猛将,尊称他为刘王、刘天王、普佑上天王等,是渔民信仰的主神之一。民国十三年以前,渔民祭猛将主要在浙江、江苏交界的涟泗荡(今属嘉兴市)刘王庙。每年清明和八月十三日(农历)举行两次刘王庙会,由渔民中的各帮“香会”(或称“社”)组织。各香会设香棚,香头们都希望自己的香会祭祀办得隆重气派,互相炫耀。香汛期间集中的船只上千艘。这里供奉的刘猛将被称为“南堂大老爷”。后来由于大渔船前往不便,民国十三年在太湖平台山禹王庙另设刘猛将供奉,小船渔民仍多往涟泗荡祭祀。
平台上是孤立于太湖中心的一个小岛,面积约四十亩,岛上没有山。传说这里是大禹治水的遗迹。大禹捉住兴风作浪的“昂”,压在平台山下。岛上有座禹王庙,供奉禹王,渔民俗称“水路菩萨”,或“水仙菩萨”,是江浙内河渔民供奉的主神。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清明、七月七、白露集会祭拜;清明节同时祭刘猛将。
旧时清明节平台山祭禹王的规模相当大。渔民和赶会做生意的小贩可达数千人,大小船千余艘。祭祀活动由渔民中的祭主(头人)组织,由“祝司”主持。会期共七天:
第一天各地渔民聚会,四只当头船先行,把渔民贡献的祭品拿到庙中,由祝司摆好。
第二天起神,上供单,请神。
第三天主祭,对刘猛将的祝祷词是“人口太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唱《猛将神歌》。
第四天戏班船到,每天下午、晚上演两台戏酬神,连演三天。早先唱昆曲,后来唱京剧,《打渔杀家》为必演剧目。
第六天上午抬猛将“出会”,用轿子抬猛将像沿平台山岛巡行一周,然后到禹王庙。出会的队伍,前有“行牌”十副(绘有各种神仙故事,如《八仙过海》)、銮驾(包括刀、枪等十八般兵器)。男女扮乐队:男队着青绿衣,黄带束腰,持胡琴、琵琶等丝弦乐器;女队戴花(纸或绸制),红衣,绿带束腰,持锣、鼓等打击乐器。后是高跷、花灯等民间歌舞,最后是男女“扮犯”和“臂香臂锣”。到禹王庙,猛将也要去拜禹王。祝司唱礼:“刘王千岁向治水圣人禹王万岁敬礼!”然后依次高唱“一叩首……”。猛将(木制,手臂可活动)由左右各一人帮着向禹王拱手九拜,群众九叩。
从以上民间祭祀刘猛将的活动来看,不论是农民(包括蚕农)和渔民所祭祀的刘猛将(或刘王),既不是南宋王朝敕封的“扬威侯天曹猛将”,也不是清王朝列入祀典的“驱蝗正神”刘猛将军,他是一位颇具特色的地方神。农民祈求他驱除农作物的病虫害,风调雨顺;渔民祈求捕鱼安全,丰收;蚕农祈求蚕花茂盛。在民众心目中,他是一位热心为民、有求必应,而又可亲可近的地方保护神。吴县用太湖乡曾任过“祝司”的农民李翰培的话说:“猛将是我伲吴县的主神。”这位神君的原型中,他还具有保境安民、保家卫国的神格,所以民间有猛将显灵惩罚日本侵略者的传说,在《猛将神歌》中有他“杀退倭寇”的说法。从吴县东山乡春节祭猛将活动中的“夜节锣”、“日节鼓”及相关的传说,也可看到明代江南民众抗击倭寇的影子。至于“猛将抢会”“出会”,则是十分激烈,又妙趣横生的民间竞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