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屯白绵纸产地在贞丰县小屯乡。最高海拔1966.8米,最低海拔324米。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河流纵横,生态良好,水质清澈,为生产白绵纸提供了优质丰富的水源。境内多属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适合构皮树生长。所产构皮皮质嫩、纤维均匀丰富,易提炼和成浆率高。山中长着大量的仙人掌,含有丰富的胶汁,是制造优质白绵纸必不可少的原料。白绵纸的生产主要在小屯乡,扩散到仁朝、旧寨、漆树湾、半坡一带。
2005年,由贞丰县申报的小屯白棉造纸工艺,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名列贵州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2年),皮北兴之父到安南(今黔西南州晴隆县)学习造纸技术,回小屯后开始建槽造纸。此后,从事手工造纸的人户逐渐增多,生产有所发展。1940前后,生产一度兴旺,年产量为1万多捆(一捆70刀,每刀80张),除供应本县外,还行销邻近各县以及云南、广西、广东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小屯白绵纸对外影响也日益扩大,民国时期,刘世阳之父应邀带5刀白绵纸到南京参加赛宝会并获得名次。1958年建成小屯白绵纸厂。“文化大革命”开始,白绵纸生产遭到破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到“只有一两家不造纸”的鼎盛局面。文革前,小屯在村头有一蔡伦庙,每逢蔡伦会家家户户凑份钱,杀一头大肥猪,在村头的蔡伦庙焚香祭祖,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庙毁。但每家每户仍在堂屋里都供放着“天地宗亲师”位,上面必不可少地写着“蔡伦先师、鲁班先师、杜康先师”。
白绵纸以构皮和仙人掌为原料。整个过程有72道工序,主要包括:砍、剥、晒、挽、泡、浆、蒸、踩、清、泡、揉、洗、浆、推、蒸、透、捞、拌、春、淘、搅、沉、抄、压、晒、松、理、包。白绵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手感润柔、纸面平整、柔中有刚。
白绵纸生产的主要器具和设施:备料有:打兑石、打兑桩、打兑杆、打兑滚子、打兑头、皮勾、石灰坑、铁锅、蒸桥、淘篓、水槽、铮缸。
抄纸有:帘子、架子、盖方、枕桩、垛板、拆帘、推杆、搁杆、码子、榨杆、榨绳、榨滚、押方、码口、榨板。
晒纸有:烤背、架子、棕毛刷。
白绵纸制品有黄金纸、黑夹纸、书写纸、壁纸四种。
白绵纸生产要经过泡料、蒸料、洗料等72道工序、对原料、水源、工艺有严格的要求。纸质洁白,具有极高的韧性、透气性,富有弹性,色泽经久不变、不腐、不蛀。该产品销往省内外,还销往欧洲。手工抄的白绵纸有着机制纸难于取代的很多特点,主要用于鞭炮引线、捆纱纸、民间工艺品等。
贞丰白绵纸生产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生产的每一套工序,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蕴涵着丰富的科学价值,是一件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小屯白绵纸是中国传统书画的主要载体,保存和发展白绵纸工艺技术,对了解和认识传统工艺,弘扬民族文化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构皮和仙人掌。
整个过程有72道工序,主要包括:砍、剥、晒、挽、泡、浆、蒸、踩、清、泡、揉、洗、浆、推、蒸、透、捞、拌、春、淘、搅、沉、抄、压、晒、松、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