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区

潘集区

人口 常住人口为41.2万人(2018年)
中文名 潘集区
车牌代码 皖D
所属地区 安徽省淮南市
火车站 潘集站、潘集西站
下辖地区 1街道9镇1乡
地区生产总值 249.1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554(+86)
面积 600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潘集区人民政府潘集区人民政府潘集区境,先秦时期,属州来国,后被楚国所灭。

秦代,置下蔡县,先后属泗水郡、九江郡。

汉朝,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废,下蔡县属沛郡。

隋代,仍置下蔡县,属淮南道。

唐朝,为下蔡县,属颖州。

宋初为寿州,属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寿州升为寿春府,下蔡为府治。

元代,下蔡县隶属安丰路。

清代,初属凤阳府。雍正十年(1732年)置凤台县;同治四年(1865年),移县治于下蔡,隶属凤阳府管辖。

民国三年(1914年),属淮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安徽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隶属寿县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隶属阜阳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于1972年9月,凤台县的高皇、古沟、潘集、泥河、夹沟等5个公社和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二道河农场划入淮南市;1972年12月,设置古沟区;1980年10月,古沟区更名为潘集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2年,潘集区下辖1个街道、9个镇、1个民族乡,分别为:田集街道、高皇镇、平圩镇、架河镇、泥河镇、潘集镇、芦集镇、夹沟镇、祁集镇、贺疃镇、古沟回族乡。共有16个社区、161个行政村。

乡镇名称 位置 面积 行政村(社区)数量 备注
田集街道 潘集区中部 52平方公里 11个社区、11个行政村 潘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高皇镇 潘集区东部 70平方公里 25个行政村
平圩镇 潘集区南部 49.2平方公里 16个行政村
架河镇 潘集区西南部 45平方公里 11个行政村
泥河镇 潘集区东北部 49.96平方公里 2个社区、15个行政村
潘集镇 潘集区北部 57.8平方公里 17个行政村 潘三矿、潘北矿坐落境内
芦集镇 潘集区西北部 67平方公里 3个社区、17个行政村
夹沟镇 潘集区东北部 56.44平方公里 15个行政村
祁集镇 潘集区东南部 33.4平方公里 8个行政村
贺疃镇 潘集区西北部 66.94平方公里 14个行政村
古沟回族乡 潘集区中部 42.6平方公里 12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乡镇名称 位置 面积 行政村(社区)数量 备注
田集街道 潘集区中部 52平方公里 11个社区、11个行政村 潘集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高皇镇 潘集区东部 70平方公里 25个行政村
平圩镇 潘集区南部 49.2平方公里 16个行政村
架河镇 潘集区西南部 45平方公里 11个行政村
泥河镇 潘集区东北部 49.96平方公里 2个社区、15个行政村
潘集镇 潘集区北部 57.8平方公里 17个行政村 潘三矿、潘北矿坐落境内
芦集镇 潘集区西北部 67平方公里 3个社区、17个行政村
夹沟镇 潘集区东北部 56.44平方公里 15个行政村
祁集镇 潘集区东南部 33.4平方公里 8个行政村
贺疃镇 潘集区西北部 66.94平方公里 14个行政村
古沟回族乡 潘集区中部 42.6平方公里 12个行政村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潘集区位于淮南市北部,在淮河北岸。南依淮河与八公山区隔河相望,东面和北面与怀远县毗邻,西北以茨淮新河与蒙城县交界,西枕裔沟与凤台县接壤。幅员面积600平方公里。

气候

潘集区地处淮北平原,属河间浅洼平原,地势呈西北东南向倾斜,海拔20米-24米,对高差4米-5米。

河流水系

潘集区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4.3℃-16℃,年降雨量937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6%,年日照时数2279.2小时,无霜期224天。

人口民族

潘集区境内河流属淮河水系。淮河由东环九里湾进入区境。河流主要有淮河、茨河、泥河、顾高新河、架河、泥黑河等。

人口

民族

2018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45.6万人,比上年增加2516人。其中,男性人口24.0万人,女性人口21.6万人。全区城镇人口16.1万人,乡村人口29.5万人。全年出生7496人,出生率为16.4‰;死亡1733人,死亡率为3.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6‰。据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41.2万人,比上年增加0.3万人。据区卫计部门统计,全年实施四项节育手术532例,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92.4%。

经济

潘集区是以汉族为主的市辖区。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分布于古沟回族乡太平村,沟北、聂圩、新河等地。

综述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位居六区两县第6位。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3亿元,同比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66.5亿元,同比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59.3亿元,同比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9:65.5:24.6调整为9.4:66.8:23.。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54399元,比上年增加5881元。[7]

第二产业

潘集区农业科技园潘集区农业科技园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340公顷,同比增长0.08%。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6373公顷,同比增长1%,水稻种植面积23407公顷,同比下降0.25%;棉花种植面积0公顷,同比下降100%;油料种植面积2038公顷,同比增长0.08%;蔬菜种植面积5593.4公顷,同比增长5.2%。

2021年全区粮食总产达33.98万吨,比上年增长0.77%。其中,小麦产量15.69万吨,同比增长1.7%;水稻产量17.21万吨,同比增长0.4%;油料产量0.63万吨,同比增长0.85%;蔬菜总产量18.8万吨,同比增长5.5%,其中食用菌产量1.3万吨,同比增长1%。全年生猪出栏7.2万头,同比增长19.1%;牛出栏0.63万头,同比增长9.7%;羊出栏8.6万只,同比增长50.6%,水产养殖面积达4450公顷,水产品产量1.89万吨,同比增长3%。[7]

第三产业

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13.7亿元,同比增长24.6%;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58.6亿元,同比增长3.2%。总量位居全市第1位,增速位居全市第4。

2021年全区19户战略性新型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9.4亿元,同比增长48.7%,增幅高于全市26.9个百分点;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共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21.7%,增幅高于全市12个百分点。“双新”产业增幅稳居六区二县第1位。[7]

社会事业

潘集体育馆潘集体育馆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07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5亿元,同比下降4.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6.7亿元,同比增长62.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8亿元,同比增长9.2%。

市场消费

2021年全区新增民营企业781户、个体工商户3127户、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户。截止12月底,全区共有民营企业4760家、个体工商户22632户、限上商贸企业54家,同比分别增长11.2%、11.2%和-20.6%。

2021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亿元,同比增长12.6%。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零售额21.2亿元,增长12.8%;乡村实现零售额25.2亿元,增长12.5%。2021年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9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商品零售额2.2亿元,餐饮收入0.7亿元。[7]

教育事业

卫生事业

潘集区四小潘集区四小

2018年支助农村贫困大学生409人,实施助学贷款542.2万元,免除中小学学杂费2397.4万元,免除农村学生教科书费364万元。全区拥有幼儿园47所,在园儿童14345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中小学校81所,专任教师2452人,在校学生37211人,毕业生6825人,招生8401人。

   

人民生活

 2018年未共有卫生机构201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医院、卫生院床位1361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42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45‰,婴儿死亡率3.93‰,产妇住院分娩比例达到100%。

社会保障

2021年全年财政支出132984万元,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697万元,卫生健康支出16939万元,教育支出34623万元,农林水支出17282万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894万元。

2021年全区常住人口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261元,同比增长9.6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145元,比上年增加3740元,增长9.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21元,比上年增加1367元,增长8.0%。全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468元,同比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199元,同比下降14.6%。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7]

交通

2021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594个,比上年减少185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5人,用工备案减员599人,登记失业率为3.97%,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

2021年年末全区城镇低保人口766人,农村低保人口9955人,五保户供养人口2383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6636.8万元,发放五保户补助资金1874.1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1083.3万元。全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4602人,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237054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4256人,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40476人。[7]

风俗民情

淮南淮河大桥淮南淮河大桥截至2010年,潘集区境内铁路有淮阜铁路、潘谢铁路,公路有淮潘公路、225省道、潘姬公路、陶唐公路、贺罗公路等。其中,位于平圩镇东南端的淮南淮河大桥,是淮河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名优特产

花鼓灯艺术

花鼓灯是分布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潘集区处在花鼓灯流行区域的腹地和中心地带。2008年12月,夹沟乡(今夹沟镇)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潘集采莲灯潘集采莲灯

淮南市农民文化节

淮南市农民文化节原为潘集区夹沟乡农民文化体育节,创办于1984年,2009年更名为淮南市农民文化节,每年4月20日举办。

潘集采莲灯

采莲灯起源于明朝时期,是流行于淮河沿岸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尤以架河、王巷、廖家湾等村镇为甚。2010年5月,被安徽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著名人物

潘集酥瓜潘集酥瓜潘集酥瓜

潘集酥瓜又名羊角酥,产于淮南市潘集区。瓜呈羊角形,瓜皮白绿色,瓜肉绿色,瓜瓤橘红色。2013年11月,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召开,专家组对潘集酥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审查予以通过。

芦集绿豆圆

芦集绿豆圆又称“小豆圆”、“糊虾圆”,为“淮河三豆”之一。原料主要选取优质天然绿豆,经去壳、磨将等八道工序,以纯植物油精致而成。

风景名胜

程安东

程安东(1936- ),1955年毕业于辽宁省阜新煤矿学校(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8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曾任陕西省省长,省委副书记等职。

幸胜标幸胜标幸胜标

幸胜标(1948-),潘集区芦集镇人,少将。1964年入伍,196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6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教导员、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团副政委、67军师政治部主任、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山东省军区副政委等职。

城市排名

新四军纪念林景区

新四军纪念林景区位于淮南市东部,总面积43333平方米,是一处集纪念、教育、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八公山八公山八公山

八公山位于淮南市,距市区约15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人文历史和地质地貌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1998年8月开发建设景区,2001年9月15日对外开放。

卧龙山风景区

卧龙山风景区位于淮南市境内,距市区15公里,是集游览、观光、休闲、人文历史为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面积10余平方公里。有龙窝泉、姐妹泉、元女泉、青石匣、御史碑、圣旨牌坊、千里坂子、跑鱼窝等20多处景点。

(潘集区境内没有风景名胜,以上为潘集区周边区县的景区)

词条图册

2018年8月,煤炭工业网公布2017年全国原煤产量千万吨以上县市名单,潘集区原煤产量1609.35万吨,排第45名。[8]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