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

分类 泻下方-寒下
目录导航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1][2]

组成

大黄、芒硝、桃仁、丹皮、冬瓜仁。

用量

大黄 (10克)

芒硝 (10克)

牡丹皮 (10克)

桃仁 (20克)

冬瓜仁 (30克)

功能主治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服用方法

上药水煎服(此为现代法)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此为古法)

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用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虚者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所治之证乃瘀热相结,阻塞经脉所致,是治疗肠痈(即阑尾炎 ),泻热破瘀的一个基础方。该方证之病机为瘀血积于肠部。若积久则成黑污如河泥之状,其量极多,使肠阻塞不通,故名之肠痈;其积既多,每有污物溢入阑尾之内,则可出现急性发作而为急性盲肠炎(阑尾炎);发炎久则血肉化为脓,故方后云:“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下血者,下其恶血也。因此用此方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

方中大黄泻肠中湿热瘀结之毒,泻下通腑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泻热祛瘀

牡丹皮活血散瘀,能祛舍于肠中之瘀血

桃仁 活血破瘀,助 牡丹皮 活血消肿

冬瓜仁是治疗内痈的排脓要药,能清热排脓,使瘀热从小便散去。 冬瓜仁 本来是指甜瓜子,可用丝瓜子、瓜蒌仁、冬瓜子代替,一般用冬瓜仁代取其清热利湿祛痰

适用人群

主治:肠痈瘀热证

*少腹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状,甚则局部肿

右腿屈而不伸,伸则痛剧

大便不调

小便自调或黄赤

*发热

自汗恶寒

舌红

苔黄腻

脉滑数或涩

适用病人: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或结石、多发性结肠憩室症、粘连性肠梗阻、细菌性痢疾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肠痈瘀热证者, 治当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所有内容只供学术参考,没有指导用药,如要使用,必先经专业注册医生同意才可使用药方。)

病机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瘀热相结,阻塞经脉所致。

邪热侵袭大肠,并与血相结而为瘀,瘀热相结,阻滞不通,则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状,甚则局部肿痞,右腿屈而不伸

瘀热阻结阳明,则大便不调

瘀热消灼阴津,则小便黄赤

瘀热斥于外,则时时发热

瘀热迫津外泄,则汗自出

瘀热熏蒸卫气,卫气不固,则恶寒

舌红,苔黄,脉数,皆为肠痈热瘀之征

重要文献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金匮要略・疮痈肠痫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科学药理作用

具有增强肠胃蠕动、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2]

类方鉴别

1.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红藤饮,均治疗肠痈。其中大黄牡丹汤治疗脓未成,其脉迟紧,即一般状态好,肿疡局限,无腹膜刺激征;薏苡附子败酱散、红藤饮治疗脓已成,脉滑数,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尤以红滕饮为最甚。

2.大黄牡丹皮汤证、当归芍药散证、桂枝茯苓丸证、桃核承气汤证、当归建中汤证,均有下腹部疼痛。但当归芍药散、当归建中汤证均属虚证,虽腹痛而无瘀血的腹证(腹部固定压痛点);桂枝茯苓丸证、桃核承气汤证、大黄牡丹汤证均属实证,有瘀血的腹证,此三方证相近似,其中大黄牡丹汤证,急性症状少于桃核承气汤,但比桂枝茯苓丸证更实,具有便秘,以资区别。[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