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塍镇

东塍镇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中文名 东塍镇
所属地区 浙江省临海市
火车站 临海站
面积 165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东塍镇辖36个村。

下街村 王加山村 隔溪村 后杨村
勤勇村 桐坑村 洞桥村 前徐村
大房村 前岩村 下晏村 双宅村
绚珠村 屈家村 麻山村 竹岙村
庙西村 岩二村 岭根村 小岭村
中街村 康二村 康功村 胡东村
上街村 金坑村 广宁村 灯城村
格溪沈村 呈岐村 广福村 楼桥村
西洋头村 康西村 白箬村 东溪单村

地理环境

下街村 王加山村 隔溪村 后杨村
勤勇村 桐坑村 洞桥村 前徐村
大房村 前岩村 下晏村 双宅村
绚珠村 屈家村 麻山村 竹岙村
庙西村 岩二村 岭根村 小岭村
中街村 康二村 康功村 胡东村
上街村 金坑村 广宁村 灯城村
格溪沈村 呈岐村 广福村 楼桥村
西洋头村 康西村 白箬村 东溪单村

经济

  • 位置

特色农业

九三年撤扩并以来,东塍镇从“一无地理优势,二无资源优势”的山区镇一跃成名,综合实力列为临海市前茅,“彩灯、户外旅游休闲用品、铝型材”三大支柱产业渐显特色。

东塍镇经济总量在临海市排行老四,2009年底,东塍镇被正式确定为台州市级中心镇。2010年10月,省委、省政府确定东塍镇为浙江省第二批省级中心镇。

中心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综合试点项目之一,是县域经济的第二支撑点,在省市各级加强中心镇政策的支持下,中心镇强镇扩权,“放”出更大的发展活力,东塍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东塍镇是临海市工业重镇、省教育强镇,省体育强镇,全国最大的节日灯泡生产基地之一,全国重要的铝型材生产基地。

全镇区域面积165平方公里,下辖6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62544人(2017年),外来人口近2万人。2011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9亿元,财政总收入1.7亿元。

投资环境

特色农业特色农业东塍豆面具有几百年的历史,以新鲜蕃薯淀粉为原料,经过六次八层的清洗过滤,以传统手工工艺结合现代先进 的技术精制而成。出产于日照充足的高山黄土地的蕃薯纯属绿色食品。

东塍豆面晶莹剔透、柔滑爽口,同时具有久藏不坏、久煮不糊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实为宾馆、饭店及家庭不可缺少的佐食,是物美价廉的馈赠佳品。

经卫生、质监等部门全面检查,层层把关,审核批准,2004年,东塍洞桥豆面合作社正式宣告成立。

历史文化

特色工业渐成优势,彩灯、太阳伞、铝型材是东塍的三大支柱产业:中国国最大的节日毛泡生产基地、重要的太阳伞出口基地和铝型材生产基地。

2003年全镇工业产值18.35万元,工商税收4466万元,自营出口2770万美元。

东塍镇新通工艺有限公司东塍镇新通工艺有限公司

进入"十二五",东塍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全力推进省级中心镇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形象和品位。

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加快建设狮子山工业园区,以彩灯和LED产业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更加注重和谐,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进一步统筹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全力打造台州市特色鲜明的工贸并举型现代化小城市和临海中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风景名胜

板龙板龙东塍板龙相传于清代。板龙由龙头、龙段(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采用木板、竹片、各类花纸作为龙的制作材 料。龙段的数量多少不一,少则十几段,最长的板龙有四、五十段。

板龙至少要有十人组成舞龙队,龙头有六人擎,龙身一人一段举之,龙尾三人摆。通常活动于农历正月十四到十七。东塍板龙除在当地活动外,还曾多次进城闹元宵,使临海人民大饱眼福,甚得称道。

桐坑

广福寺

东塍镇东塍镇桐坑位于东塍镇东南约10里,自然景观有岩、瀑、洞三景。岩主要是高岩头,高约百来米,四周空旷,奇岩怪石丛生,有仙人桥墩,仙人灶,浮岩等景观。瀑布奇特,瀑中宽度大(约30米左右)、水流面积广(约80米),宛若《西游记》中的水帘洞,可与雁荡山大龙湫相媲美。洞,人称“金满洞”,只能容纳30多人,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洞。

人文景观主要是清末浙江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首领金满驻扎在桐坑一带造反,大闹台州城。“闹台州”、“战桐坑”等故事,在台州广为流传,成了台州人老少皆知,无人不晓的传奇式人物。

著名人物

广福寺广福寺广福寺始建于唐元和六年(811年),为僧重济所创,旧名“资瑞”。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增建;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塑像;景佑元年(1034年)造浴室;景佑二年(1035年)立忏堂;庆历八年(1048年)建僧堂、山门、罗汉堂,并立僧舍七十间,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改今额,此后,屡建屡废,清顺治十八年又废,康熙九年(1670年),僧涵霖重建,道光十五年(1835年),住持僧世安重建金刚殿,民国时,有僧人英参住持修缮,现为临海市佛教保留场所。广福寺现存大雄宝殿三间、金刚殿五间、方丈楼七间、净玉堂十一间和西厢房七间。大雄宝殿为硬山顶建筑,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

平面三开间,间七架梁,明间无中柱,额枋上平身科二攒。殿内其他梁枋间均有斗拱,斗拱的制作仍保持着台州和临海古建筑木作斜拱结构的特点。此外,寺内还保存“宋故第一代恩禅师之塔”塔基石;清乾隆九年(1744年)“智月常圆”匾;道光十五年“大雄宝殿”匾;民国《重建广福寺碑记》等

东溪单水阁堂

水阁堂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历代兴废修缮情况不详,仅知清光绪中(1875—1908年)曾重修。今存建筑为两个完整院落,东向,依次为门房、戏台、前殿、穿房、两厢与大雄宝殿。门房平面五开间,建筑面积83·5平方米。

戏台平面基本方形,单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9·09平方米。台上四柱柱头雕刻神话和戏曲人物,造型精美繁复。斗拱与枋间雕刻卷云纹和神话人物,雀替作不规则回格纹,脊檩上题“大清光绪拾捌年壹月吉日”等宇。藻井则以浅浮雕雕出亭台、蝙蝠、卷草等图案,雕刻工艺极其精湛。前殿三间,建筑面积81·18平方米。

殿殿所留石案上,有“大清光绪八年”诸字。厢房前后院落总计十八间,建筑面积369·95平方米。大雄宝殿平面三间,硬山两坡顶,建筑面积104·86平方米。通面阔10.7米,通进深9.8米,其中明间宽4米,次间宽2.85米。明间抬梁架构,两山穿斗式,明间作四檩,次间六檩。

殿均用石柱,金柱为圆柱,两山为方柱。前檐中间两柱通柱高浮雕蟠龙。斗拱雕刻繁丽,艺术性较强。此外,院内尚存《水阁堂碑记》一块和石柱二根,碑记末署“大清光绪元年龙飞乙亥”。石柱一根已浮雕云龙纹,另一根尚为粗坯,估计属重修时尚未完工之蟠龙石柱。东溪单水阁堂,在临海东塍镇东溪单村南村口,小地名即称水阁堂。2003年月12月5日,临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临海文物文物保护单位”。

周至柔

王文庆

周至柔(1899年10月28日—1986年8月29日),原名百福,浙江临海人,民国八年(1919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学习,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民国十三年(1924 年)到广州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队,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二十年(1931年)起,先后任第十八军第十四师副师长、师长、第十八军副军长,率部参加对中央红军的第三、第四次“ 围剿” 作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所部在草台岗遭受红军沉重打击,离职赴欧美考察空军教育。1949年全国大陆解放前夕逃往台湾。1986年8月在台北病死。

周至柔周至柔

屈映光

王文庆(1882-1925),初名军,字文卿,后改文庆。为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时就读于临海东湖书院。后游学日本,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期间,结识了陶成章等革命家,并积极参加反清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年(1904)初,与陶成章一起到台州联络会党。次年,经陶成章介绍在日本加入光复会,不久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回国,奔走于绍、金、衢诸府县,秘密联络会党。同年冬,同盟会准备在湘赣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等地起义,并派王文庆返浙,与秋瑾一起组织浙江会党配合响应。湖南提前起义,浙江计划泄露,王文庆被迫再次出走日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王文庆与陶成章、龚宝铨等相继回国,在上海重新积蓄革命力量。徐锡麟、秋瑾被杀害后,王文庆亦遭通缉,与陶成章亡命南洋,秘密开展革命活动。王文庆应孙中山之召,南下广州组织策动粤浙两军联合“护法”,并当选为护法国会参议院议员。民国十四年(1925年)2月3日,病逝于上海,年仅43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