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刘姓由今白埠镇匙刘家,张姓由高家后(今已成为耕地)迁入本址定居。因东有张家官庄村,南有杨家官庄村已定居,当时刘姓是大家族,因此取名为刘家官庄村。
位于白埠镇驻地西南13公里处,占地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25亩,全村261户,农业人口846人。
该村以农业、养殖业和服务业为经济发展重点。农业方面:有稳产高产田1400余亩,亩均粮食单产1000余公斤;经济田1200余亩,亩均产值1200余元。养殖业方面:2005年全村新建小区2个,养殖户发展到50多户,植桑养蚕户150余户。服务业方面:有废品收购站1处,服装加工和小卖部等8户。2005年经济总收入1348万元,其中农业743万元,养殖业760万元,服务业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350元。
养殖业是该村的重点产业和主要经济支柱。2005年新建养殖小区2个,占地30余亩,新发展养猪、养鸡、鸭50户,年出栏肥猪2000多头,出栏鸡、鸭20多万只,收入760多万元。植桑350余亩,年收入70多万元。
2005年该村投资20万元,更换变压器2台,铺设农电地埋线10000米,彻底解决了农业用电问题。该村有卫生所一处,文化大院一处,固定电话190多部,有线电视户200户,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80%以上。该村2005年被评为镇级先进党支部。[1]
明永乐年间,芦姓自云南迁来此地立村,因地处淮涉河东岸,称东溽。后刘姓兄弟三人由云南黄岗岭五沙街大槐树底下迁居此地。之后王、江、许等姓先后迁入。至清时,此村一芦姓任道台后,改称官庄。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村中刘姓户数居多,遂更名为刘家官庄。
距街道驻地南1公里。村西距青烟一级路2公里,龙山路纵横村中。2005年,全村有居民612户,人口1970人。所辖面积164公顷。
招商引资和开拓第二、三产业是该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几年来,共引进外资企业1家,内资企业4家。1981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两委”引导村民积极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个体加工业、经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兴起。至1990年,搞长途运输的汽车发展到200余辆,成为全县有名的运输专业村。仅此一项,年纯收入达千万元。2005年,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员占全村劳力的95%。全村经济总收入4300万元,人均收入7106元。
竹编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清康熙年间,村民于云财一家即用竹料编织筛子。随后有五、六户也学会竹编手艺。至1949年,全村200余户人家就有180户的700余人从事这一手工业。1952年,即墨县手工业管理局在该村成立了即墨县竹器厂,人民公社成立后,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成立了竹器社、竹器厂。做为集体副业。近些年,工匠们根据社会需求,将竹编筛子逐渐增加到竹筐、竹篓等20多个规格品种。由于织品的造型独特、技艺精湛,产品除畅销本省周村、潍坊、青州、烟台、青岛、莱阳、海阳等39个县市外,还远销东北三省。因此,这一村庄至今还有“筛子官庄”之称。
1964年,配置变压器、架设电线,全村通电,村民结束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1992年,投资15万元打水井,铺设管道,全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2002年,村集体投资50万元打深水井,改造自来水管道,实行每户一表,满足了村民用水。2003年,投资90万元建起了村委办公楼。2004年至2005年,投资45万元修整街道,浆砌排水沟,并对主街道进行硬化、美化和亮化。全村85%的村民拥有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成为村民的代步工具,电话、手机通讯工具已经普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5%。从2002年开始,村集体投资为村民投入了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