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1日,在大跃进的形势下,福建 晋江专区委员会决定创办泉州大学。泉州大学下设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等四个学院。师范学院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录取新生419人,学制一年、二年兼有。
1958年5月8日,福建 晋江专区第一所高等学校泉州师范专科学校正式开学上课。
1958年9月7日,泉州大学新生报到。
1958年10月1日泉州大学全体师生举行开学典礼,晋江专署 王德秀 专员,地委宣传部 朱展华 副部长出席典礼并讲话、副校长陈金源向全体师生员工作了开学报告。
1958年秋,创办泉州大学,下设工、农、医、师范四个学院,师院校舍暂寄于泉州师范学校。
1958年10月3日泉州大 学正式上课。
泉州师范专科学校大门1959年3月27日,中共晋 江专区委员会决定把泉州大学几个学院分开设立,泉州大学工学院称泉州大学,单独设院;农学院和晋江专区农校合并,挂泉州农学院牌子, 医学院和晋江专区 医士学校合并,改为晋江专区医学专科学校。
1959年7月24日,成立泉州师范专科学校校务委员会。
1960年6月24日泉州师范学院成立,师范学院共设8个专业(政教、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教职工252人,在校生达1151人。
1960年7月23日启用“泉州师范学院”印章。
1960年9月泉州师范学院院部迁往清源山新校园。
1962年秋并入设址漳 州的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校舍后改办为晋江专区华侨子弟补习学校。
1978年3月,晋江地委决定复办泉州师专,成立复办泉州师专筹备领导组。1978年4月,省政府批准先办晋江地区师范大专班,师范大专班与泉州师范学校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合署办公,设政教、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6个专业,学制二年。当年5月正式开学。招收1977年高考考生492名,此外还扩招1489名新生,大部分安排在地区各县(市)分班入学。
1978年5月8日,首批500名师范大专班新生举行开学典礼。
1978年12月15日,“福建省晋江地区师范大专班筹备组”改为“福建省晋江地区师范专科学校筹备组”。启用“福建省晋江地区师范专科学校筹备组”印章。
1981年泉州师专在晋江地区师范大专班的基础上正式复办了,校名全称:泉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1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建立“泉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6年,福建省教育委员会将泉州师范专科学校列为“七五”期间重点建设师专之一。
1994年3月29日,福建省教育厅调整高校名称,泉州师范专科学校改名为“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泉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51年。初名为晋江专区小学师资训练班,主任、党支部书记吴秀琼,校址设在鲤城区承天寺内。
1955年改名为晋江专区小学教育行政干部训练班,移址北门顶埔。
1960年再改名为晋江专区教育行政干部学校。
1969年至1971年停办。
1971年复办,校名为晋江地区中学教师学习班,校址设鲤城区二郎巷现 泉州财贸干校内。
1975年改校名为晋江地区中教师资训练班。
1977年改为晋江地区教育干部学校。
1977年改为晋江地区教育干部学校。
1979年6月10日,经晋江地委决定,更名为晋江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1980年,校址由二郎巷迁至鲤城区学府路。
1985年元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升格为泉州教育学院,属具有师范性质的地方成人高等学校。
1997年底,福建 泉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1998年春季开始,逐步将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教育学院、泉州师范学校合并成一所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征地,增加投入,筹建泉州师范学院[7]。
泉州师范学校创办于1952年11月1日。先后开设初级师范班、速成师范班、艺术师范班、普通师范班和函授班。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
泉州师范学院(7)1972年复办并更名为晋江地区师范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1977年恢复正常招生,1981年恢复校名为泉州师范学校。学校复办后,先后办了普通师范班、体育班、文科班、数理班、大专班、民师班、英语班、音乐师范班、美术师范班、特殊教育师资班、普师函授班等。
1998年8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泉州师范学校与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来由泉州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四年制的音乐、美术、特师、普师专业,并入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艺术系(音乐、美术专业)和普初教系(特教专业和普通小学师资专业),改为大专统一招生。泉州师范学校原有97级、98级中专师范生继续留校学习,按原学制读至毕业。泉州师范学校的人事、资产、业务权限和党团、工会组织关系移交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建筑(30)南安师范学校创办于1939年。校址位于南安县诗山、码头两镇接壤的高盖山北麓。初名为省立德化国民师范学校,中华民国29年(1940年)春季开始招生。开设半年制甲种简易班,1年制丙种简易班、2年制乙种简易班,4年制简易师范本科班。
1940年更名为省立德化简易师范学校,
1942年再更名为省立德化师范学校。增设高中普通师范科,学制3年。
1946年易名为南安师范学校。
1947年秋,增设高中艺术师范科。
1949年10月1日,人民政府接管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先后开设有普通师范班、1年制师范速成班、小学教师轮训班、师范专科班等。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
1978年秋复办,先后开设2年制普通师范班。4年制普通师范班、3年制普通师范班、2年制民师班、老区预科班和扶贫预科班。
2001年11月,经市委、市政府上报教育厅同意批准,南安师范学校并入泉州师范学院,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泉州师范高职学院。南安师范学校的人事、资产、业务权限和党团、工会组织关系移交泉州师范学院,南安师范学校原有98级、99级师范生继续留校学习,按原学制读至毕业,由新组建泉州师范学院高职学院管理。
注:图册资料来源于学校官网
1998年8月24日,经福建省长办公会议研究,同意将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泉州教育学院、泉州师范学校三所学校合并,组建新的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0年2月24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广州会议经过投票表决,全票通过同意泉州师专改为本科层次的泉州师范学院的动议。
2000年3月21日,国家教育部复函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在泉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泉州师范学院。
2000年4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下文同意建立泉州师范学院。
2001年11月23日,南安师范学校正式并入泉州师院,成为泉州师范学院所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2月16日,泉州师范学院第一届董事会。
2004年5月8日,福建省学位委员会正式发文,批准学校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05年5月9日,接《教育部关于公布北京化工大学等54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结论的通知》,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
2011年,正式获批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系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首批拥有硕士专业学位点的高校之一。
2013年,学校获批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和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
2014年12月5日,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18年1月,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2018年3月,学校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11月,教育部公示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泉州师范学院入选。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5月,泉州师范学院成为首批试点招收台湾学生的福建省高校。[8]
师资概况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教职工14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多人,台湾全职教师近20人。有国家级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福建省闽江学者、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福建省特殊支持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人选等省级高层次人才130多人,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福建省本科教学团队9个,福建省研究生导师团队2个。 [3]
学校入选首批泉州市事业单位人才高地,成为泉州市首批2个事业单位人才高地之一。[9]
杰出人才
国家级人才:廖廷俤 罗水源 张初阳 朱世泽 屈广清 杨晓翔 刘义圣[10]
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屈广清、刘义圣、杨大鹏、王万盈、蒋国芳
福建省教学名师:朱世泽、杨晓翔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大鹏、马文友、蔡灿煌、张初阳、覃小红、郑宗平[11]
2021年校优秀教师人选(10人):1.黄薇(文学与传播学院)2.黄志锋(陈守仁商学院)3.吴平辉(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4.曾台盛(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5.黄初龙(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6.肖尧明(化工与材料学院)7.郭凤仙(海洋与食品学院)8.雷雨田(教育科学学院)9.周晓凡(音乐与舞蹈学院)10.陈霞明(体育学院)
2021年校优秀教育工作者人选(6人):1.陈经礼(党政办公室)2.张三淮(保卫处)3.陈萌(网络中心)4.刘礼元(陈守仁商学院)5.潘玉灼(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6.赖阿莹(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年校优秀思政课教师人选(1人):戴青兰(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1年泉州师范学院优秀辅导员人选(2人):1.刘灵昕(文学与传播学院)2.李小国(音乐与舞蹈学院)
2021年泉州师范学院“陈笃彬教育奖”奖教金获得者人选(5人):1.白雅芬(离退休工作处)2.王伟(文学与传播学院)3.李树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4.黄妙龄(化工与材料学院)5.叶晓丽(音乐与舞蹈学院)[12]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书法学。
泉州师范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泉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泉州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音乐学(南音方向)、舞蹈学。
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
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化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
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小学教育、应用心理学。
泉州师范学院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服装设计与工程、市场营销、物理管理、电子商务。
泉州师范学院航海学院:航海技术、轮机工程。
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汽车服务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英语(专升本)。
泉州师范学院软件学院:软件工程、动画。
泉州师范学院海洋与食品学院:学院开设生物科学(师范类、理科)、生物技术(理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科)、海洋技术(工科)等4个本科专业
名单为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资料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省级学科14个,其中音乐与舞蹈学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6个学科获批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型学科;7个学科获批福建省重点学科。[9]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硕士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艺术硕士。
福建省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音乐与舞蹈学。
福建省新建本科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音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凝聚态物理学。
截至2022年6月,学校获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国家级项目或基地近10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专业等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0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9]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音乐学、电子商务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特殊教育、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3]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音乐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历史学、生物科学、材料化学[14]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南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泉州师范学院——石狮市华宝海洋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大学物理实验B、无机化学A、动物生物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特殊教育之脑瘫儿童的干预虚拟仿真实验
省级精品课程(25门):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教师口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汉语、无机化学、经济地理学、地质学基础、器乐、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电子商务、综合英语、政治经济学等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商信息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等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10个):海西经贸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闽南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泉州地区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南音)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服务海西体育产业实用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鞋类造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文社科专业师范教育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实验区等
省级特色专业(7个):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文博旅游)、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等
省级教学团队(4个):汉语言文学教学团队、经济学教学团队等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对外汉语、音乐学(南音方向)、特殊教育、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学(旅游文博方向)、英语、物流管理
“十二五”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泉州师范学院教师发展中心[15]
中山广场2011-2013年,学生在国际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全国高校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师范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大赛、全国高师田径运动会等各级各类相关学科赛事中屡创佳绩,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0多人次。2004-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4%。
截至2022年6月,学校与70多所国(境)外高校缔结姐妹学校关系,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等国(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学期交流、学分互认(双学位)、本硕连读等20多个项目,与龙华科技大学、屏东大学、元智大学、亚洲大学、世新大学、文化大学等台湾知名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招收来自俄罗斯、密克罗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200多人;成立国际海员培训中心,培训孟加拉、尼泊尔等沿线国家的船员。[9]
截至2022年6月,学校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9项,其中省社科成果奖45项,省科学技术奖8项。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50多项、其他类科研课题1200余项。[9]
类别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
---|---|---|---|---|---|---|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索引收录的论文 | SCI | 38人次 | 20篇 | 9篇 | 12篇 | |
EI | 32人次 | 13篇 | 30篇 | 21篇 | ||
ISTP | 12人次 | 3篇 | 13篇 | 11篇 | ||
科研项目 | 国家级 | 4项 | 5项 | 10项 | 8项 | |
省级 | 35项 | 47项 | 63项 | 89项 | ||
市级 | 51项 | 40项 | 50项 | 41项 | ||
校级 | 48项 | 48项 | 55项 | 53项 | ||
横向 | 5项 | 9项 | 14项 | 10项 | ||
科研成果 | 著作、教材类 | 主编 | 19部 | 13部 | 18部 | 21部 |
论文成果类 | 文学与传播学院 | 49篇 | 60篇 | 76篇 | 77篇 | |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 39篇 | 42篇 | 46篇 | 35篇 |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37篇 | 47篇 | 29篇 | 50篇 | ||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36篇 | 29篇 | 38篇 | 41篇 | ||
音乐与舞蹈学院 | 25篇 | 21篇 | 37篇 | 37篇 |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41篇 | 32篇 | 30篇 | 37篇 | ||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48篇 | 67篇 | 65篇 | 68篇 |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45篇 | 34篇 | 38篇 | 25篇 | ||
外国语学院 | 25篇 | 19篇 | 21篇 | 37篇 | ||
体育学院 | 9篇 | 12篇 | 17篇 | 13篇 | ||
教育科学学院 | 49篇 | 25篇 | 29篇 | 29篇 | ||
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 | 87篇 | 76篇 | 77篇 | 84篇 | ||
应用科技学院 | 29篇 | 26篇 | 24篇 | 17篇 | ||
继续教育学院 | 5篇 | 8篇 | 7篇 | 9篇 | ||
机关 | 56篇 | 45篇 | 46篇 | 58篇 | ||
图书馆 | 8篇 | 17篇 | 15篇 | 23篇 | ||
合计 | 588篇 | 560篇 | 595篇 | 640篇 | ||
文艺创作 | 18项 | 9项 | 7项 | 7项 | ||
专利与计算机软件 | 9件 | 3件 | 7项 | 4件 | ||
奖项 | 第九届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5项 | ||||
第五届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 24项 |
类别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
---|---|---|---|---|---|---|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索引收录的论文 | SCI | 38人次 | 20篇 | 9篇 | 12篇 | |
EI | 32人次 | 13篇 | 30篇 | 21篇 | ||
ISTP | 12人次 | 3篇 | 13篇 | 11篇 | ||
科研项目 | 国家级 | 4项 | 5项 | 10项 | 8项 | |
省级 | 35项 | 47项 | 63项 | 89项 | ||
市级 | 51项 | 40项 | 50项 | 41项 | ||
校级 | 48项 | 48项 | 55项 | 53项 | ||
横向 | 5项 | 9项 | 14项 | 10项 | ||
科研成果 | 著作、教材类 | 主编 | 19部 | 13部 | 18部 | 21部 |
论文成果类 | 文学与传播学院 | 49篇 | 60篇 | 76篇 | 77篇 | |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 39篇 | 42篇 | 46篇 | 35篇 |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37篇 | 47篇 | 29篇 | 50篇 | ||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 36篇 | 29篇 | 38篇 | 41篇 | ||
音乐与舞蹈学院 | 25篇 | 21篇 | 37篇 | 37篇 |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41篇 | 32篇 | 30篇 | 37篇 | ||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48篇 | 67篇 | 65篇 | 68篇 |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45篇 | 34篇 | 38篇 | 25篇 | ||
外国语学院 | 25篇 | 19篇 | 21篇 | 37篇 | ||
体育学院 | 9篇 | 12篇 | 17篇 | 13篇 | ||
教育科学学院 | 49篇 | 25篇 | 29篇 | 29篇 | ||
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 | 87篇 | 76篇 | 77篇 | 84篇 | ||
应用科技学院 | 29篇 | 26篇 | 24篇 | 17篇 | ||
继续教育学院 | 5篇 | 8篇 | 7篇 | 9篇 | ||
机关 | 56篇 | 45篇 | 46篇 | 58篇 | ||
图书馆 | 8篇 | 17篇 | 15篇 | 23篇 | ||
合计 | 588篇 | 560篇 | 595篇 | 640篇 | ||
文艺创作 | 18项 | 9项 | 7项 | 7项 | ||
专利与计算机软件 | 9件 | 3件 | 7项 | 4件 | ||
奖项 | 第九届省社科优秀成果奖 | 5项 | ||||
第五届市社科优秀成果奖 | 24项 |
截至2022年6月,学校有国家语委科研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43个。入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首批智库成员单位。[9]
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近海资源生物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信息功能材料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化工材料绿色纳米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大数据管理新技术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海洋藻类活性物质制备与功能开发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南音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特殊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智能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轻纺化工清洁生产产业技术开发基地。
福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超精密光学工程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16]
图书馆截至2020年12月,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91.81万册,纸质期刊1380种,中文电子图书170.40万册,外文电子图书55万册,数据库45个。[17]
2012年,“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闽台交流合作中心”项目由国家发改委立项,获中央财政支持5000万元。学校与福建电大泉州分校、省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泉州分公司正式签订协议书,共同建设“泉州海峡文化学术交流中心”,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
校标为圆形图案,校标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名称,中间为圆形图案。圆形图案以泉州师范学院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南大门为设计主体,应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加以抽象表现,借用校门顶部的钢架结构造型和校门两侧帆形门柱组合成小篆书体“泉”字;两侧门柱的剪影叠加,形成两个“川”字相对应,代表着泉州晋江和洛阳江,显示出泉州师范学院的地理位置,即晋江和洛阳江的交汇之处,同时又有海纳百川之意;校门顶部的钢架犹如一艘抽象的航船,下面的横线图案象征海面,寓意作为一所年轻的本科高校,泉州师范学院正在扬帆起航;弧形的钢架造型又犹如一枚钢印,寓意泉州师范学院是所重承诺的高等学府。通过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线条排列,象征泉州师范学院严谨的学术精神和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由建校年份“1958"体现出泉州师范学院的历史进程。校标标准色为刺桐红。刺桐红颜色采用由蓝、红、黄混色而成,分别象征着海洋、阳光、热情、刺桐花和闽 南红砖墙。同泉州师范学院所有建筑色彩风格相似,其标志的色彩属性体现学校形象的同一性。
善学如泉 正心至大
校训善学,语出《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这是增进学问的方法。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善学如泉,意为希望学生勤学、感恩、善于积累,如源泉般时时把握力量、知识、感情的来源;如泉水般清澈反观自己并端正前进的方向。
正心,语出《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把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也是《大学》中讲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善学”和“正心”,契合大学精神的两个方面——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完善,也是每一个学生在大学里所应该学到的立身处世之根本,即拥有知识,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泉”和“大”,在这里可解释为一种境界,即知识积累过程应像泉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提高修养应放到做人至关重要的位置;同时又是一种地理标识,即泉州;此外,更是一种目标,即全体泉州师范学院人奋斗的“泉州大学”。
学校的学生组织主要有团委会指导下的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处指导下的自律会,校党委宣传部指导下的校报记者团,校广播电台等。
截止2013年9月,学校有39个校级学生社团,近百个二级学院社团。校级社团主要由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指导下,共分为五大类社团:
公益类:环保协会、微博协会、同心社、青春健康同伴社、花卉协会;
实践类:旅游协会、物流协会、摄影协会、商务协会、电子商务协会、市场营销协会、优蓝口语协会、微电影协会。
研究类:集邮协会、YBC学生创业俱乐部、天文爱好者协会、晴帆心理协会、收藏协会、微博协会;
体育类:棋牌协会、瑜伽协会、长跑俱乐部、跆拳道协会、轮滑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武术协会、网球协会、自行车协会、羽毛球协会;
文艺类:原野剧社、I尚动漫社、街舞协会、书画协会、吉他协会、罗曼交谊舞协会、读者协会、桐江文学社、影评协会、学生通讯社;
校友师生交流平台:泉州师范学院百度贴吧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柯瑞清[1]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屈广清 |
党委副书记 | 林伟、陈晓风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陈亚兵、黄江昆、夏侯建兵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邓世章 |
资料来源:2022年5月泉州师范学院官网[2]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柯瑞清[1]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屈广清 |
党委副书记 | 林伟、陈晓风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陈亚兵、黄江昆、夏侯建兵 |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 | 邓世章 |
校党委连续两次荣获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蝉联八届省级文明学校
荣获省级“五一劳动奖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平安校园”
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