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姚关荣出生于武汉一个贫寒家庭 ,出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姚关荣小时候便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随着父母碾转于湖北、云南、上海、福建。
1940年,在云南昆明时,只有5岁的他在街上跟着游行队伍昂首阔步地高唱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抗战结束后,姚关荣进入上海建成中学就读,一位叫谭玲的音乐女教员成为他的音乐启蒙老师。谭老师发掘了姚关荣的音乐潜质,推荐他成为学校合唱团的一名小指挥。此后,姚关荣带着学校合唱团走上了当时上海最著名的天蟾舞台。
1954年,考取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姚关荣(3)
1955年,被公派留学德国,师从世界著名指挥家赫尔曼·谢尔兴。
自1955年至1961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公派留学生,姚关荣置身于烟云飘渺的异国他乡,在满天飞舞、轻盈飘扬的音乐声中,激情奏鸣,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高等音乐学院。
1961年,学成归国,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乐团。作为曾经出国留学的学生,他在乐团被委以重任,担任音乐首席指挥,为新影厂拍摄的许多纪录影片担任指挥,同时,也为兄弟厂拍摄的故事影片配制了大量与主题相关、风格各异的电影音乐。在这里,姚关荣一干就是24年,执棒指挥新影乐团(后改称中国电影乐团)等交响乐团录制了200多部电影音乐,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曾被《大众电影》杂志的一篇文章亲切地称呼为中国电影音乐的“执棒人”。
20世纪80年代后,姚关荣再次焕发青春,作为中国电影乐团的业务副团长和首席指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了电影音乐中。他先后录制的作品包括《蹉跎岁月》《边城》《寒夜》《血,总是热的》《风雨下钟山》《人生没有单行道》《心灵深处》等。
1985年,正值事业巅峰的姚关荣突然南下当时还百废待兴的深圳,成为特区乐团的首席指挥。
1997年10月,姚关荣和深圳交响乐团出访德国、捷克的六个城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成为首个登上柏林爱乐大厅舞台的中国交响乐团。姚关荣的指挥受到了欧洲观众和媒体的高度评价。
2001年,姚关荣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担任深圳音乐家协会主席职务。除了出任深圳交响乐团的荣誉音乐总监之外,他更多的是不遗余力地扶持、挖掘和培养青年一代,并积极进行国际间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
退休后,曾先后受邀到德国纽伦堡、意大利米兰指挥国外交响乐团演奏正宗的欧洲古典音乐。在中国爱乐乐团庆祝建团5周年之际,姚关荣和李德伦、黄晓同等著名指挥家同台,指挥这支国家级乐团上演了气势磅礴的《红旗颂》。
2016年,他以80岁高龄登上舞台,指挥深圳交响乐团演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并取得巨大成功。
2019年2月24日,在宁波大剧院举行的献礼共和国华诞70周年交响音乐会,由当时已经83岁高龄的姚关荣担任指挥,他用自己呕心沥血创作的巨作《第一交响乐》(又名《凤阳花鼓》)向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并把首演放在自己的家乡,实现他多年未尽的游子心愿。
指挥配乐 |
---|
《侦察兵》 |
《决裂》 |
《红灯记》 |
《沙家浜》 |
《红色娘子军》 |
《黄河》 |
《白毛女》 |
《地道战》 |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
《野火春风斗古城》 |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
《怒潮》 |
《第一交响乐》 |
《蹉跎岁月》 |
《边城》 |
《寒夜》 |
《血,总是热的》 |
《人生没有单行道》 |
《心灵深处》 |
指挥配乐 |
---|
《侦察兵》 |
《决裂》 |
《红灯记》 |
《沙家浜》 |
《红色娘子军》 |
《黄河》 |
《白毛女》 |
《地道战》 |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
《野火春风斗古城》 |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 |
《怒潮》 |
《第一交响乐》 |
《蹉跎岁月》 |
《边城》 |
《寒夜》 |
《血,总是热的》 |
《人生没有单行道》 |
《心灵深处》 |
在中国音乐界,姚关荣创造了多项世界级个人第一,指挥了无数场交响音乐会,录制了不同时期的电影主题音乐。某种意义上,姚关荣堪称是中国电影音乐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人物。[1](深圳商报评)姚关荣
姚关荣是一个单纯、纯粹的艺术家,他有着对交响乐坚定的信念和热爱,对深圳交响乐团、乃至深圳交响乐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深圳交响乐团团长聂冰评)
2021年5月26日上午,祖籍宁波北仑大碶的音乐家、中国元老级指挥家姚关荣在深圳辞世,享年85岁。[3]姚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