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平潭评话艺人不多,进岛说唱多是福州、福清等地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文化馆组织评话艺人,走乡串村,巡回说唱。1950年秋,县召开第一次业余文艺工作者代表会,评话艺人被邀请参加。1953年9月,第一区评话艺人为配合土改反霸,将评话艺术溶进幻灯放映进行宣传,很受群众欢迎。
“文化大革命”期间,评话艺术受到冷遇,因无书可说,多数评话员改从他业。1979年5月,县文化局召开评话、讲书、伬唱艺人座谈会,交流创作、演出经验。6月,成立平潭县评话伬唱协会,会员36人,其中评话艺人12人。1980年10月,俞昌仁创作的历史题材评话本《血溅钟楼》,参加莆田地区举行的评话会演,获得剧本创作奖,王秀明获演出奖。1983年11月,县文化局邀请省著名评话艺术家吴乐天、林木林、叶神童等到平潭演出,县评话伬唱协会组织评话员观摩学习。
90年代,评话艺术难以在艺术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经常从事说唱演出的评话员仅剩2~4人。1995年,全年演出不足10场,听众不足几千人。
评话“三杰”
陈春生
讲评话,用唱腔、表情、以及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他所表现的江湖侠义与不幸的女子,绘声绘色、形神具备,他在台上谈笑风生,潇洒自然,幽默诙谐,他运用人物性格的喜剧因素,语言的喜剧因素,形成笑料包袱,这个笑料包袱在不知不觉之间抖落。他成名于二十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他办学校,带学生,培养了著名的“前七子后七子”,造就了一个区域的流派。
黄天天
他是福州评话的快书,嘴皮子特别快,以粗犷明快为特色,但是他快而有味,快而不乱。他的老师是八步堂之一的筱细弟,当时是讲才子佳人的,筱细弟写了《林则徐公案》,黄天天传了这本评话。后来黄天天转讲武侠,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黄仲梅
在二十世纪30年代崛起的黄仲梅,艺名科题仔,在抗战时期用讲报的形式讲福州评话,一下子风靡整个福州市,他用评话的语言技巧向群众宣传时事,发表对时事的评论,他把时事与评论结合起来,用很通俗的语言,用评话艺术向老百姓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