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和剧旧称“胡调班”,解放后改今名。流行于浙江平阳、泰顺一带,以唱乱弹为主,兼唱徽戏。所唱乱弹与瓯剧中乱弹基本相同。
平阳和剧的诞生,根据《温州文化艺术史料》及《中国戏曲志》的记载:明末清初,平阳人林椿,又名阿桃,首先组班,名为“和合班”。演员大多来自平阳民间马灯班,以村坊小调和时调为主要曲调,始时只演些马灯班的小戏,如《大补缸》、《小补缸》、《浪子踢球》、《瞎子捉奸》、《走广东》、《湘子度妻》、《昭君出塞》、《卖布》、《荡河船》、《小放牛》、《秋江赶船》等18出小戏。后来不断吸收高腔、昆剧、乱弹等剧种的剧目和唱腔,在表演的武打方面,吸收了平阳民间拳术套路,使和剧的艺术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经过漫长时间实践和发展,发展到有84本大戏,在戏曲竞争中站稳脚跟,由“和合班”改名为“和调班”。
平阳和剧至今还在平阳传承着,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