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岭

铜鼓岭

中文名 铜鼓岭
景区范围 主峰、月亮湾、淇水湾、石头公园
主峰海拔 338米
保护区等级 国家级
目录导航

景点简介

铜鼓岭风景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以铜鼓岭为中心。铜鼓岭绵亘20多公里,是海南的最东角。主峰海拔338米,有琼东第一峰之称。三面环海,地貌奇特,植被繁茂,景区有神调、和尚屋、尼姑庵等古迹,有仙殿、仙洞、风动石等景点。风动石高3米多,重约20吨,上贺下尖,风吹能动,摇而不倒。海风吹来,微微摇晃,呼呼作响,千万年来,历经沧桑,多少个1 2级台风也汪能把它吹倒,故得名“风动石”。

主要景点

  俯瞰西南岭脚,绿草坡上一片岩石造型千姿百态,极为奇特,酷似草地上的一群羊,或俯首吃草,或昂首观云活生生一同牧羊图。传说,风动石是牧羊女变的,岭脚的3650块石头是羊群变的。在岭上,登高远眺,南海碧波,水天一色,海上舰艇游弋,渔帆报讯,群鸥翱翔;岭下月亮湾海滨沙滩宽阔,松软细白,海湾重叠千层,波峰泛银。朝北望去,宝陵河像一条飘带柔曼地飘然入海,银色沙滩蜿蜒远伸,漫无尽头。远眺岭西内陆,青浪如海的椰林掩映着一个个村庄农舍,一道道狭长的水田带绕丘环坡,好一派南国田园风光。

铜鼓岭主峰海拔338米,三面环海,地貌奇特,植被繁茂;景区有神庙、和尚屋、尼姑庵等古迹,有仙殿、仙洞、风动石、银蛇石、海龟石等奇岩异石。

  特别是山顶有一“风动石”,高3米,重约20吨,上圆下尖,竖于两块较平坦的基石上,风吹能动,摇而不倒。海风吹来,微微摇晃呼呼作响,千万年来,历经沧桑,多少个12级台风也不能把它吹倒,故得名"风动石"。 怎么用力也推不倒,人叹其神。站在风动石前往下看,最引人注目的是岭脚下藏龙卧虎般的岩石,传说有3650块。它们原是一只只有生命的羊,那风动石就是居高临下的“牧羊女”。一天,天帝出巡,看见这美丽的牧羊景象,十分喜爱,因怕其消失,遂召来雷公,将其化成这幅“永远的牧羊图”。

  铜鼓岭北面山下是一片美丽的海湾名月亮湾,几海里外有七洲列岛,若隐若现,景观奇特。至此游山探海,别有情趣。在岭上,登高远眺,南海碧波,水天一色,海上舰艇游弋,渔帆报讯,群鸥翱翔;岭下,水天一色,月亮湾海滨沙滩宽阔,松软细白,海浪重叠千层,波峰泛银。朝北望去,宝陵河像一条飘带柔曼地飘然然入海,银色沙滩蜿蜒远伸,漫无尽头。远眺岭西内陆,青浪如海的椰林掩映着一个个村庄农舍,一道道狭长的水田带绕丘环坡,好一派南国田园风光。据有关部门考察统计,该旅游区有自然景108处,其中60多处有道路可通往观赏,通往其它景点的道路也正在开发中。铜鼓岭不光景观奇秀,而且自然资源丰富,有名贵的檀香木、多种药材、矿产、珍禽异兽。岭上的鹧鸪茶,为野生茶叶,冲泡色清可口,消滞解荤,能治四时感冒,近海盛产龙虾、鲍鱼、海胆等。

景点故事

历史人物:

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因主水军而被封为伏波将

军。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马援率军进讨武陵蛮,病死湘西壶头山军中。到了宋代,以编写吴越地方史料闻名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铜鼓,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相传为马伏波所遗。”明代以后又有了诸葛亮发明铜鼓的记载,一位叫朱国桢的人说:“凡破蛮必称获诸葛铜鼓,有多至数十面者,此必诸葛亮倡之,后人仿式而造,其精巧仅有过之者。”还有人综合两论认为,铜鼓中大者为伏波鼓,小者为诸葛鼓。

有传说曰:“风动石”是一位叫金丝姑娘的仙女的化身。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玉皇患重病,皇娘夜梦铜鼓岭

有草药可治,便派仙女金丝姑娘到该岭寻采。因遇上猕猴;受惊跌落山涧,被当地一青年猎手搭救。金丝姑娘为了报答那位青年救命之恩,思恋凡间生活,两人相爱结为夫妻。有一天,他俩上山打猎、采药,金丝姑娘在岭顶遇一坏人企图把她抢走。姑娘不从,向正在山北麓的夫郎呼救,危急之际,那坏人把金丝姑娘杀死。随后又用弓箭射倒了奔过来的金丝姑娘的丈夫。刹那间,夫妻俩分别变成伸臂郎和风动石两块奇特的石头。这对化为石头的恩爱夫妻,一在岭之巅,一在山这麓,千万年来,用伸臂和点头来表示着他俩忠贞不屈地爱情。

另一种说法曰:铜鼓岭下藏龙卧虎般的石头,共有3650块,它们原是一只只有生命的羊。那风动石就是居高临下的“牧羊姑娘”。一天,天皇出巡,看见美丽的牧羊景象。十分喜爱,因怕其消失,便招来雷公,降下闪电劈雳将其化成这幅“永远的牧羊图”。如今的铜鼓岭牧草丰盛,羊群遍野,恰如一幅活的“牧羊图”。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名将,因主水军而被封为伏波将军。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马援率军进讨武陵蛮,病死湘西壶头山军中。到了宋代,以编写吴越地方史料闻名的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铜鼓,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相传为马伏波所遗。”明代以后又有了诸葛亮发明铜鼓的记载,一位叫朱国桢的人说:“凡破蛮必称获诸葛铜鼓,有多至数十面者,此必诸葛亮倡之,后人仿式而造,其精巧仅有过之者。”还有人综合两论认为,铜鼓中大者为伏波鼓,小者为诸葛鼓。

相关内容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位于南海之滨的琼东北冲积—海相堆积阶地平原之上,因铜鼓岭地形和水热气候因素等生态条件的差异。1987年开展的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发现植物种类有908种,分属162科587属。有蕨类植物16科26属32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154科559属874种。其中有9种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蕉木、土沉香、海南大风子、粘木、野生荔枝、龙眼、白桂木、苦梓、小花龙血树等,此外,还有4种海南特有种:海南苏铁、琼刺榄、草豆蔻、林仔竹(山竹仔),3种海南新分种:沙漠马齿苋、水芜花、海南青牛胆。动物有兽类10种、鸟类20余种及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等。在这些动物中,蟒蛇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穿山甲、海南兔、褐翅鸦鹃、原鸡、猫头鹰、海龟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04年,开展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核查,发现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有984种,隶属168科,629属。其中蕨类植物41种,隶属20科,31属;裸子植物2种,隶属2科,2属;被子植物941种,隶属146科,596属,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799种,隶属119科,502属,单子叶植物142种,隶属27科,94属。在984种植物中海南特有种:海南苏铁、茶槁楠、古山龙、海南青牛胆、琼刺榄、草豆蔻、林仔竹(山竹仔)等35种,约占海南特有植物的5.7%左右;濒危植物种类和保护植物种类:金毛狗、蕉木、白木香、海南苏铁、海南大风子、红花天料木(母生)、白桂木、海南石梓、野生荔枝、野生龙眼、毛茶、粘木等12种。铜鼓岭自然保护区植物经过二十多年的有效保护,比1987年多记录了69种维管束植物。森林面积得到扩大,原先的灌木林已经演替成次生林,竹林面积在变小,森林树种在增加,生物多样性在增加;热带低地季雨林种群与树高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系统日趋成熟与稳定。

保护区范围内珊瑚礁资源尤为丰富,本区域的浅海珊瑚礁为典型的岸礁类型,主要有造礁石珊瑚、珊瑚藻、软体动物及其它造礁生物,种类有100多种,其中优势种为各种鹿角珊瑚。珊瑚的丰富度为2-3级。非造礁珊瑚、软珊瑚,鱼类、藻类、其它与珊瑚礁有关的底栖生物的种类也较丰富。重要水产资源还包括鲍鱼、麒麟菜等。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北部出露有王五——文教深大断裂构造遗迹,同时受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性上升作用的影响,岩浆岩节理发育,经风化和海蚀作用,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龛、海蚀柱、海蚀槽、海蚀磨菇、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这些地质地貌资源,在国内实属罕见,是地质科研和教学的活教材。

游览指引

交通路线

        汽车

  海口东站坐海口至文昌的快巴,车费18元左右,在文昌车站下车后坐文昌至龙楼镇的中巴,车费六元,到龙楼镇后坐摩托车至铜鼓岭下八元,也可坐的士,二十元左右。

  火车

  东环铁路海口站或海口东站坐动车至文昌站,然后坐公交车至文昌汽车站,之后同上。

  游览线路

  观景台,一个风动石,高约两米,重约两吨,整个石头就一个支撑点,其余部分悬空。风吹能动,人推也能动,但就是不倒,台风都吹不倒,为一奇观。下岭后在山脚右转有下小路,走约二十分钟就到海边,这里的海景十分漂亮。

旅游贴士

  登山时的装备

  这里所说的登山,只是指一般的旅游圣地、风景秀丽的名山。虽然山不是很高,但一定不能轻视,要有相应的物质准备哟。

  1、登山不宜穿皮鞋、新鞋、高跟鞋和凉鞋,穿着这些鞋不适宜走远路、高低不平的路以及湿滑的路。而且足底易起水泡,脚部皮肤易受伤。真正适宜登山的是较轻便的运动鞋、旅游鞋和胶底布鞋。

  2、中老年人登山,要准备一根手杖(不必从家里带去,在山下捡得到),走山路时会有帮助。

  3、山上的气温变化大,山风也大,因此,上山时应带足衣服,尽管山下是烈日炎炎,也一定要带风衣、或薄毛衣。南方的山区时晴时雨,因此雨具也是必不可少的。

  4、穿厚袜子,不会长水泡。

  5、带一些外伤药,如:创可贴、紫药水等。蛇虫出没的季节还要带上蛇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