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6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宜兴市,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兼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著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6年,受人引荐,入复旦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节目。
2022年2月13日,参加的综艺节目《万里走单骑第二季》定档在浙江卫视播出。[4]
钱文忠(11)作为国内少数几位专研梵文、巴利文的学者之一,钱文忠传承了季羡林的学术薪火。当年,钱文忠尚未满17岁,突然对这门冷僻艰深的学问产生了兴趣。“我就和季先生通信了。”外界有传言说,1984年,季羡林老先生以73岁高龄,在北大重开了停招多年的梵文巴利文专业,就是为了招收钱文忠为徒。
对此,钱文忠如实告诉记者:“1984年,季先生决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继1960年之后,第二次招收梵文巴利文专业的本科生,我和他老人家的通信,大概使老人家确信,在这个年头,还是有孩子愿意学梵文的。这应该起了点很微小的作用。在高考前,北大的招生老师就奉季先生之命,到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找我谈过。我的那个班级后来一共招了8个人,到现在只有我一个人还以此为专业。”
1984年高考进了梵文巴利文班。这个班一共有八个人,之后先有一两个人转系,再后来几乎全部搬到德国,最后剩下钱文忠一人还以此为专业,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冷”到不能再“冷”的专业,钱文忠乐在其中。一直到今天,不论是学术、古玩还是藏书等等,他都能“玩”得转,钱文忠说:“我确实喜欢‘寓于乐’,我认为这是一 种不错的态度,也很符合‘游于艺’和‘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不是吗?我想,人活在世上是非常短暂的,不能什么都要。没有‘舍得’的心态,会很累的。”
梵文巴利文,是一个不为常人所知的专业。钱文忠说,他之所以会接触到这一领域,要感谢高中历史老师郝陵生先生。“我很庆幸,我在华东师大一附中读书的时候,遇见了优秀的历史老师郝陵生。郝老师喜欢在每节课前介绍点学术界的情况。有一次,他说梵文研究很重要,但是似乎学的人很少。季先生年岁已高,再没有年轻人去学,恐怕这门学问在中国要绝了。”钱文忠听说以后,就自己找书看,然后和季先生通信。此后,他就以第一志愿考进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
其著作有: 《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二部》《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戊子草——钱文忠文化随笔》》《己丑草——钱文忠文化随笔》《风化的传统基石》《颤栗的道德底线》《医圣李时珍》《班墨传奇》《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与人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百家讲坛》现场照(13)2007年初夏,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百家讲坛》又出了一个明星学者钱文忠。钱文忠开讲的是《玄奘西游》,他讲述的不是《西游记》里面的玄奘,而是历史上真实的玄奘。第一期十二讲播出不久,钱文忠的风采和口才就引起观众的广泛注意。据中央台收视率的调查,钱文忠讲《玄奘西游》居然达到了占全部人口收视率3点2的比例,也就是说收看这节目的人数达到了四千多万,是《百家讲坛》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超过了于丹和易中天所创下的收视率。
钱文忠41岁便登上《百家讲坛》,是《百家讲坛》最年轻的讲者之一(最年轻的讲者是蒙曼),且相貌周正可亲、风度儒雅、机智幽默;二是口才好、记忆力好、学术根底深厚。他所讲述的玄奘生平,有很多材料来自于梵文。他是中国懂梵文的最年轻学者。在他之上懂梵文的学者,最年轻的也有七十多岁了。也就是说中国七十岁以下懂梵文的学者只有钱文忠一人。看到这么年轻的一个小伙子在讲台上,不看讲稿,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事件发生时候的时间、地点、人名、物名讲得清清楚楚,滴水不漏,还不时引用梵文的读音,顿时就把电视机前的男男女女迷住了。第一期十二讲播出不到一半,钱文忠就成了名满天下的学者了。由于中央台来不及后期制作,第一期播出之后需要暂时停顿,观众纷纷打电话到中央电视台问下期什么时候开讲。
钱文忠的《玄奘西游》分三次,每次十二讲,一共三十六讲。五月、七月播完了二十四讲,九月是最后十二讲。每次讲完,中央台都会出一套光碟。七月钱文忠第二讲刚讲完不久,盗版市场就抢在中央台前面出了钱文忠的《玄奘西游》光碟。可见其热门的程度。
玄奘西游记1、《玄奘西游记》36讲
2、《我读经典之<独特的启蒙>》(《大学》、《中庸》)1讲
3、《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4讲
4、《解读<三字经>》43讲
5、《班墨传奇》3讲
6、《钱文忠解读<弟子规>》22讲
7、《我的老师季羡林》(未播)
8、《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
9、《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二部》
版权信息:
出 版 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8月2日
盘 数: 5DVD
内容介绍 《弟子规》是一本只有一千来字的小册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这些行为规范,对于现代人会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规》为什么会引起现代人的重视?《弟子规》的作者是谁?成书于哪个年代?其中都有哪些严格的规定?又是什么原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弟子规》呢?敬请收看,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目录
DVD 1
第一集 规矩的作用
第二集 入则孝之一
DVD 2
第三集 入则孝之二
第四集 入则孝之三
DVD 3
第五集 入则孝之四
第六集 出则弟之一
DVD 4
第七集 出则弟之二
第八集 谨之一
DVD 5
第九集 谨之二
第十集 谨之三
第十一集 谨之四
……
财富观一直是中国人乐于谈论的话题,钱文忠亦如此,他说:“三十年来,我们民族长期压抑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如今,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财富,至少在物质上比三十年前多得多。有钱本是好事,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幸福,反而,更多的人不高兴。”
这正是钱文忠所担忧的,他说:“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自己的信仰,比如孝道,比如温良恭俭让,但今天,除了我的这个姓——钱之外,什么都不信。”
从前多讲《三字经》,如今钱文忠更关心国人的幸福感,有句谚语说“兜儿里有钱心里不慌”。今天的中国人,却是兜儿里有钱心也很慌。他说:“这说明中国可能面临着非常特殊的问题,或者我们的发展面临非常特殊的问题。”
钱文忠认为中国人应该开始反思和修整对财富的概念,他说:“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把财富的概念进行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紧缩和简单化,这30年里面,在绝大部分人的心目中,财富等同于金钱,或者说财富等同于物质。但在以前的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把财富如此简单化过。”
财富起码该包括精神的满足、信仰的拥有,还应该包括人生的辉煌、身体的健康等。原本我们的财富观念很丰满,但这30年,出现了财富的物质化,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说法和语言。钱文忠说:“我原来是学语言出身的,有些词像‘全民皆兵’,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要全民动员,所以日语、德语、俄语里都有。但全民皆商这样的话,人类语言史上没有出现过。像越富越光荣,越穷越狗熊,我不知道这是哪个时期的人说的话,但是这30年说得很多。”
经济社会的发展忽视了某些重要的问题,也让某些概念产生了变化,比如成功,钱文忠说:“这30年里,我们这个民族的物质追求被激发出来,甚至赋予社会上的榜样性,似乎成功的标志就是拥有更多的金钱。”
物化的社会示范效应最终产生了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钱文忠说:“我们的经济存在很多问题,存在各种各样的不公,存在城乡间的差距、东西部的差距,这些差距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得多。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越来越难欢笑了。”
有钱、有安全感、有自由,按照人类的经验不应该缺乏幸福感。但是,在拥有飞速增长的物质财富、日益稳定的国家安全的时候,我们却发现我们越来越少地感受到从内心深处由内而外焕发出来的欢笑,我们发现我们不幸福。
作家富豪
2009年以5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的第7位。
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钱文忠以25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8名,引发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