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白田马上闻莺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作品译文
黄鹂啄食着紫色的桑椹,在五月的夏日下躲在茂密的 桑叶里歌唱。 我外出不记时日,还以为现在是春天。 蚕已经老了,要吐丝了,我仍然在外奔波;白田的女人们已经开始缫丝了。 听到这缫丝的声音就想起妻子,赶马跑快些,免得听着伤心;摸摸心脏,痛心啊!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 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 安西都护府,在今 吉尔吉斯斯坦北部 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 江油) 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 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 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 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 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 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 李太白集》30卷
词作鉴赏
关德在《题石林词》一文中,对李白下了这样的评语:“味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 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这首词风格婉丽,该是早期之作。 上片是静景,并在静景中体现出作者的内心 幽情。起首三句描绘自己午睡乍醒,已是 傍晚时分,忽闻莺声婉转,“ 流莺语”以细聆莺啭来突出环境的幽寂,也即“鸟鸣山更幽”之意。环顾四周,但见地上点点青苔,片片落花,说明春光已尽,令人不胜惋惜。“吹尽”两句,进一层描写庭院景象,在这儿,由花开到花落,都是悄悄地没人注意,只有 柳条还在随风轻摆,这是静中见动;一“自”字写出四周无人的寂寥 况味,用来衬托作者徘徊四顾的孤独心情。 “渐 暖霭”三句,光从时节转移写起,
春去夏来, 暖风带来初夏的 暑热,由于想到消暑而引出了宝扇;这是一把布满 尘灰的扇子,但它上面那隐约可见的那位 月宫“
乘鸾女”却使他陷入沉思。关于“乘鸾女”,原来有着一个月中仙女的传说,据说
唐明皇在九月十五日游月宫,“见
素娥千余人,皆皓衣乘白鸾”(《 龙城录》),那扇面上模糊的 素衣仙女画像,引起他的联想,勾起了他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旧恨”,使他自己也感到惊讶的是那“旧恨”,竟会如此猛烈地涌上心头。 下片为想象,承上“旧恨”展示心头感情波涛。“江南”三句,是说昔年乐事已成而今“旧恨”,伊人远去,犹如乘鸾仙女,无由再见,只有在梦中来到她所在的江南:江上 碧浪连天,远望如同正在 泼醅上涨的葡萄 绿酒。 李白就曾有诗赞道:“遥看江水 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这连天江浪,再加上弥漫空中的烟雨,真好似一幅水墨画呢。这里先写景,然后引出下面景中之人。 “无限”两句,怀想伊人倚楼 凝思,但见烟波苍茫;两人相去千里,纵有万般深情,又将凭谁采取苹花,以寄相思之意呢?真如柳宗元所说的:“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了。“但怅望”三句,更深一层,写两人之间隔着 千山万水,舟船难通,只能目送 征鸿, 黯然魂消。 柳永 《玉蝴蝶》词末几句境界与此相似:“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
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结末两句深恨无人为自己唱起《 金缕曲》,由曲及人,兴起对美好往日的怀念,对远方伊人的惓惓深情。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