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酬崔五郎中》
【创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品出处】《全唐诗》
酬崔五郎中
朔云横高天⑴,万里起秋色。
壮士心飞扬⑵,落日空叹息。
长啸出原野⑶,凛然寒风生。
幸遭圣明时,功业犹未成⑷。
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⑸。
杖策寻英豪⑹,立谈乃知我⑺。
崔公生民秀,缅邈青云姿⑻。
制作参造化⑼,托讽含神祇。
海岳尚可倾,吐诺终不移。
是时霜飙寒,逸兴临华池⑽。
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因得穷欢情,赠我以新诗。
又结汗漫期,九垓远相待⑾。
举身憩蓬壶⑿,濯足弄沧海。
从此凌倒景,一去无时还。
朝游明光宫⒀,暮人阊阖关⒁。
但得长把袂,何必嵩丘山。[1]
⑴颜延年《赭白马赋》:“望朔云而蹀足。”
⑵《楚辞》:“心飞扬兮浩荡。”
⑶《淮南子》:“周视原野。”原野,指平原旷野之地。
⑷刘琨诗:“功业犹未建,夕阳忽西流。”
⑸《楚辞》:“曾歔欷子郁悒兮。”王逸注:“郁悒,忧也。”
⑹《后汉书》:“邓禹即杖策北渡。”
⑺扬雄《解嘲》:“或立谈而封侯。”
⑻颜延年诗:“仲容青云器,实禀生民秀。”李善注:“青云,言高远也。”
⑼《后汉书》:崔瑗之称平子曰:“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
⑽《楚辞》:“蛙黾游乎华池。”
⑾《淮南子》:若士曰:“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
⑿蓬壶,蓬莱。
⒀王褒《九怀》:“朝发兮葱岭,夕至兮明光。”王逸注:“暮宿东极之丹峦也。”又《远游》注云:“丹丘昼夜常明。”《九怀》云:“夕宿乎明光。明光,则丹丘也。”阮籍诗:“朝起瀛洲野,日夕宿明光。”
⒁《淮南子·俶真训》:“排阊阖,沦天门。”高诱注:“阊阖,始升天之门也。”又《地形训》:“西方曰西极之山,曰阊阖之门。”高诱注:“阊,大也。阖,闭也。大聚万物而闭之,故曰阊阖之门。”[2]
李白
李白像[3](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4]
注释来源作者图片来源作者简介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