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十三行

洛神赋十三行

作品名称 洛神赋十三行
书法风格 小楷
创作年代 东晋
目录导航

洛神十三行简介

“洛神赋十三行”原迹为 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 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 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间,在杭州 葛岭 半闲堂旧址复得,归陆梦鹤、 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 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它 于明万历年间在 杭州西湖 葛岭的 半闲堂旧址出土,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白玉版本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

洛神赋是 王献之的 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南宋时残存十三行,真迹今已不复存在。最接近真迹的是传 贾似道所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

洛神十三行风格

王献之所书《 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笔致洒脱,清 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 小楷无出其右”。从《 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 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这本刻帖中的字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 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各部分的组合中,又有细微而生动的变化,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 王献之的楷书与 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扌厌)”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迨《 广川书跋》说:子敬《 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 乐毅论》相比,一反 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洛神十三行版本

《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 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 赵孟頫所得,定为 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 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 杭州西湖 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 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 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