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正是拼搏的时候,不想生;自己还没长大呢,不想生;还有好多生活没享受呢,不想生;还有那么多人生计划没实现,实在顾不上生……”
可是,生孩子不是你想生就能生,你的身体也不是永远都以最佳状态等待你做决定。到底要不要生?什么时候生?生了又该怎么办?这些都是摆在未来的爸爸妈妈们面前的问题。
时间成本:提前半年准备——十月怀胎——坐月子——休养……
经济成本:一个孩子到结婚以前,直接经济成本达49万元
工作成本:一旦生小孩,就必须休产假,还要照顾家庭和小孩,这样就有可能丧失原有的工作岗位,甚至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失业。
对于一小撮人来说,生孩子可能只因为一时冲动,但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准备生育则是个复杂的过程——领准生证了吗?身体健康吗?怎么补充维生素?选择哪个医院生?什么时候开始穿防辐射服?奶瓶用玻璃瓶还是塑料瓶?……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毫无经验的小夫妻们难言淡定。
领准生证(体检建档100-1500元不等)——孕妇培训课(2个月1000元)——怀孕建卡(检查费用100元,验血费用800元)——营养品(叶酸、钙片、综合维生素等,9个月3000元)——产前诊断检查(10-15次1000元左右)——特别项目检查及诊疗(大排畸检查100-500元一次,羊膜穿刺1000-3000元一次)——交通费(100-1000元不等)——购置孕妇装备(防辐射服500元、孕妇装100-500不等)——购置“待产包”(包括妈妈用品、宝宝用品、入院重要物品:奶瓶、毛巾、湿纸巾、洗衣液、奶瓶刷、消毒锅、小型洗衣机、粉扑、尿不湿……3000元以上)
对于生孩子应该去哪里这个问题,许多准父母几乎从刚一怀孕就开始讨论个不休,经常拿不定主意,疑问和担心一大堆……生怕选择不当会有什么闪失。不是所有人都能扎堆香港生孩子,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挤进三甲医院。回老家生还是留守大城市?去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更让人纠结的是,这个选择一旦做出,效果好不好,只有生时才知道。
早生孩子抗通胀
CPI越来越高,这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当然也是节节高升,现在不生,过个两三年后或许支出的成本更是让人望而却步。曾有网友对比过2000年和2010年生孩子的花费,2000年当地医院生小孩大约花费900元,而2010年则要花费5000多元。经过换算,2000年的1000元购买力抵得上2010年的5500元。而更有人将40年前的生产费用与现在相比,据说40年间涨了350倍,而工资只涨了60 倍。
姚太太自己感同身受,当年也曾因为怕养不起所以直到前两年才决定生孩子,但到了医院才发现,无论是产检费用还是奶粉、尿片、雇保姆的费用,这涨幅可不是CPI能望其项背的。比如说医院“黄牛”挂的专家号,姚太太开始关注的时候是30元帮忙挂一个号,等她生孩子的时候是100元一个号。医院护工的费用也是从30元一天,涨到60元一天,再涨到90元一天。而这也不过是相隔两三年的事情。姚太太的一个朋友M更是尝到了成本飞涨的滋味,M生孩子的时候已经38岁了,作为高龄产妇,前期保胎、中期滋补、后期住院的费用花了五六万,这当然还不算上到医院托关系找名医,生完孩子住进月子医院的费用。朋友们均戏称M的女儿是名副其实的“千金”。
除了生孩子,养孩子也是个不敢细细思量的问题,姚太太读大学时的费用是2800元一年,如今儿子幼儿园一个月的费用是1500元。曾有机构调查,普通城市市民家庭的孩子,要想完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费用,即使不交赞助费、择校费,完成学业至少也要花50万至60万元,相当于一位月薪3000元的收入者,不吃不喝“奋斗”16年。而对于年薪10万以上的家庭,据说要200万。
生不易养更难
在当下的高成本时代,生养一个孩子的费用如同高涨的物价,节节攀升。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稀缺的情况下,育儿成本更是被逐年推高。而且,赶上生育高峰的宝宝们将面临“一生排队”的命运。从出生、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中学、考大学,再到就业、结婚,甚至以后的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将接踵而来。如何闯过这些激烈竞争,让孩子不输在人生的每个关键点,则是让父母纠结一辈子的问题。
零岁工程:衣服+纸尿裤+医疗费+图书+额外消费:10000-50000元左右
奶粉工程:辅食每月400元左右,奶粉每月700-1000元左右
幼儿园工程:入园费+课本费+兴趣班费+订奶费+班费等,一学期5000-10000元左右
还有:健康工程、应试教育工程、素质教育工程、谈恋爱工程、结婚工程……
多少家庭养得起两个孩子
有66.26%的人认为仅有一小部分人养得起,4.29%的人认为养得起的不会超过一半。仅有29.45%的人认为:节俭点应该都养得起。
按照中国零点咨询调查集团对中国城市居民生育意愿的调查,20~29岁的“80后”独生子女一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是可以合法生育二胎的,但事实上这部分人群生两个孩子的意愿最低。反而年龄较大的群体,生育二胎的意愿最强。调查显示:如果没有计划生育限制,在中国城市地区,41.6%的人愿意生两个孩子,学历、收入双低的大龄男性群体、中西部城市居民更愿意生两个孩子;47.3%的人依然愿意只生一个孩子,愿意生三个及以上的孩子比例极少,为1.4%;还有6.5%的家庭表示不愿意要孩子。
第一名:北京,约276万元
第二名:上海,约247万元
第三名:深圳,约216.1万元
第四名:广州,约201.4万元
第五名:杭州,约183.2万元
第六名:南京,约170.1万元
第七名:武汉,约160.6万元
第八名:青岛,约152.6万元
第九名:西安,约142.5万元
第十名:长春,约13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