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留花门》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体裁】五言古诗
【出处】全唐诗:卷217_22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题为“留花门”,实则是说花门不可留。杜甫对唐肃宗一味依赖回纥,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忧虑,较《北征》更为露骨。
留花门⑴
花门天骄子⑵, 饱肉气勇决⑶。
高秋马肥健, 挟矢射汉月⑷。
自古以为患, 诗人厌薄伐⑸。
修德使其来, 羁縻固不绝⑹。
胡为倾国至, 出入暗金阙⑺。
中原有驱除⑻, 隐忍用此物⑼。
公主歌黄鹄, 君王指白日⑽。
连云屯左辅, 百里见积雪⑾。
长戟鸟休飞, 哀笳晓幽咽。
田家最恐惧, 麦倒桑枝折⑿。
沙苑临清渭, 泉香草丰洁。
渡河不用船, 千骑常撇烈⒀。
胡尘逾太行, 杂种抵京室⒁。
花门既须留, 原野转萧瑟⒂。
⑴花门,回纥之别名。回纥西南千里有花门山堡,故杜诗多以回纥为花门。
⑵天骄子,即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言其强悍。
⑶饱肉,是说回纥以肉为食。
⑷射汉月,即侵入汉地,言其可畏。
⑸这两句承上,引古作证,见得唐肃宗恰相反。《诗经》:“薄伐猃狁。”薄,发语词,无义。厌是厌烦。 ⑹修德,即怀柔政策。羁縻,是说保持一定的联系。
⑺胡为,即何为。倾国,犹举国,极言来的人多。暗金阙,写其骄横,随便出入宫殿。
⑻有驱除,指安史之乱,这时史思明还存在。
⑼隐忍用,不得已而用。此物,指回纥兵,这个词有着传统的“华夷之见”。
⑽上句用汉乌孙公主故事,武帝以公主嫁乌孙王,公主悲秋作歌,有“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句,所以说“歌黄鹄”。但实际是指的时事。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七月,肃宗把幼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亲自送至咸阳磁门驿,公主告辞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肃宗才流涕而还。这里不便直说,所以便使了一个典故。下句用《诗经》:“谓予不信,有如皎日。”是说肃宗指天发誓的求回纥援救。
⑾连云,众多。左辅即下“沙苑”。沙苑一名沙阜,在冯翊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回纥之俗,衣冠皆白,又旗帜亦用白色,所以说“见积雪”。
⑿回纥骑兵,蹭蹋庄稼,故农民最怕。
⒀这两句是说回纥常乘马渡河。撇烈,摆跃之状。
⒁这里“胡尘”、“杂种”,皆指史思明。公元759年(乾元二年)九月史思明由范阳引兵渡河而南,攻占汴州、郑州,并陷洛阳,洛阳唐时为东京,所以说抵京室。
⒂萧瑟,犹萧索,萧条。应上“田家”二句。来得越多,住得越久,农作物就越遭殃,所以说转萧瑟。末句很冷峭、含蓄。抬出事实,不言反对,而反对之意自见。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