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指名亚种,全长雄鸟约1 000 mm,雌鸟约800 mm,颈粗直,腿强健。成鸟大致与普通亚种相同,但头和颈的灰色较暗,翅上的灰色较少。外侧大覆羽黑灰,内侧黑色;中覆羽白色;小覆羽、肩羽和三级飞羽与背同色。普通亚种上体黑色条纹较粗,外侧尾羽有更多白色。两性体形和羽色相似,但雌鸟较小。繁殖期的雄鸟前颈及上胸呈蓝灰色,头顶中央从嘴基到枕部有一黑褐色纵纹,颏、喉及嘴角有细长的白色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长达10—12 cm。颏和上喉灰白色沾淡锈色。后颈基部栗棕色,上体栗棕色满布黑色粗横斑和黑色 虫蠹状细横斑。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基;大覆羽和大部分三级飞羽白色,中覆羽和小覆羽灰色,具白色端斑。前胸两侧具宽阔的栗棕色横带,下体余部白色。中央尾羽栗棕色,先端白色,具稀疏黑色横斑;尾羽的白色部分向两侧依次扩展,最外侧尾羽几乎全为纯白色,仅具黑色端斑。雄鸟在非繁殖期须状羽较短,前胸栗色横带不明显,颏下须状羽消失。雌鸟体型较雄鸟为小,下颈无橙栗色带斑,喉部无须状羽。
幼鸟:与雌鸟相似,但颜色较淡,头和颈有较多的皮黄色,翅的白色部分多有黑色斑纹,大覆羽有许多棕色斑点。
虹膜暗褐色,嘴铅灰色,端部黑色;腿和趾灰褐色或绿褐色,爪黑色。 引 引
大鸨指名亚种(图2)
分布于 伊比利亚半岛、摩洛哥、土耳其、中欧和东南欧,向东到 中西伯利亚的 额尔齐斯河。
中国仅在新疆有分布,见于喀什、 塔城、 克拉玛依、布尔津、 阿尔泰、 福海、青河、 博乐、 赛里木湖、 尼勒克、 察布查尔、 昭苏、 伊犁河流域、乌鲁木齐、 准噶尔盆地、北 塔山、奇台、木垒、天山、 吐鲁番盆地、新和。 引
大鸨指名亚种是留鸟。大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在中国新疆的栖息地是草原和 荒漠草原,并常在农田中活动;在内蒙古和黑龙江栖息在干草原、 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带,常在农田附近觅食,迁徙途经 乌梁素海时,常在湖泊周围牧场和远离居民点的农田中活动。在越冬地大鸨主要栖息在人烟稀少的麦田、荒草地、开阔的 河漫滩、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湖滩周围和草洲一带。性耐寒、机警,很难靠近,善奔走、不鸣叫,非迁徙时的 飞行高度不超过200m。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集群活动,形成由同性别和同年龄个体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社群中,雌群和雄群相隔一定的距离。
杂食性,食物以植物为主,也吃 无脊椎动物,偶尔吃脊椎动物;幼鸟主要吃昆虫,随年龄增长和季节变化植物性食物逐渐增多。3—4月主要在农田附近活动,取食散落在地上的种子,如大豆、玉米、高粱等,也采食一些 野生植物的种子,如 苍子等;5—6月主要采食一些豆科、 菊科植物的花序和生长点,也取食一些嫩草芽、麦苗和昆虫;7—9月食物中昆虫的比例增大,主要是一些 直翅目、 鞘翅目和 鳞翅目昆虫如蝗虫、 金龟子、蜻蜓和一些蛾类幼虫,也有一些小蛙、小虾、小鱼等,还有部分嫩芽;10月份大鸨开始集群,又回到农田附近采食一些谷物和植物种子。 引
大鸨指名亚种(图3)
大鸨的性比不平衡,雌雄性比约为2.5:1,雌鸟4岁 性成熟,雄鸟5岁性成熟。交配体系为多配和混配。多配体系为1雄多雌,雌鸟多为5—7只,雌鸟有 社会等级。混配体系为每只雌鸟和1只以上的雄鸟交配,混配体系较为常见。4月中旬开始繁殖,求偶时,雄鸟竖起尾羽并向背折叠,以露出白色的尾下覆羽,然后 喉囊膨胀,颏下须状羽竖起直至眼下,双翅向后下方伸展, 腕关节拖地,露出白色的内则次级覆羽并围绕雌鸟转圈。当雌鸟蹲下后,雄鸟跳到雌鸟背上,尾部下压完成交配。交配完成后雌鸟离开,寻找长有低草和低作物的地面营巢。巢只是在地面上挖一浅坑,无巢材或把原处的草踩倒用作铺垫。巢的直径为304 mm×310 mm,巢深41.5mm。巢址选择和营巢全由雌鸟承担。每年产1窝卵,通常在5月上旬至6月产卵,卵若丢失能再补产,每窝2枚,少有3枚或4枚,产卵间隔1—2天,卵光滑、有光泽,呈暗绿色或 橄榄色,有浅褐色或深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77.4 mm×55.5 mm,卵重103.5 g。当产下第1枚、第2枚或最后1枚卵后,由雌鸟开始孵卵,孵化期31—32天,卵出壳不同步。雏鸟为 早成鸟,出壳不久即可离巢,由雌鸟照顾和喂食,30—35日龄长出飞羽,第1年冬独立生活。 引
列入 《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 濒危物种。
列入中国国家一级 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 稀有物种。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