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中国耕地中有78.5%的中低产田,其中中产田面积占37.3%,低产田面积占41.2%。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素是干旱缺水(4242万hm)、耕层浅薄(2603万hm)、土壤粘重(1938万hm)、土壤酸性太强(899万hm)、土层含水量砂量太高(764 hm)土体下部含砂太高而漏水(739 hm)、涝渍(681 hm)、盐碱(624 hm)、粘盘(467 hm)、砾石含量太多(359 hm)、
潜育化(296 hm)、以及风沙、白浆、砂姜、碱化、石灰板结和矿毒、污染等。针对不同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改造中低产田比垦荒投入省、用工省、见效快。中低产田改造好了能长期见效益。中低产田改造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先易后难,分期实施,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搞好技术开发,注意远近期结合,并与区域开发、生产基本建设等紧密衔接。中低产田改造不单纯是提高当年产量,而是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耕地特别是要进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要针对不同类型中低产田采取综合措施,清除或减轻制约产量的土壤障碍因素,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等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改造中低产田中应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养地作物,增施有机肥,并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从综合角度,中低产田改造可归纳为几种模式: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