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条约

布拉格条约

中文名 布拉格条约
地点 布拉格
签订双方 普鲁士和奥地利
目录导航

条约背景

布拉格条约布拉格条约普鲁士为完成德意志统一运动,促成了1866年的普奥战争(亦称七星期战争)。在战争开始前,俾斯麦与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结盟,若意大利支持普鲁士攻打奥地利,它可从奥地利手中获得威尼托。另一方面由于法国军队驻守罗马,阻碍了意大利统一,因此俾斯麦赢得意大利的中立。

此外,俄国因在克里米亚战争未能得到奥地利的协助而关系变差,加上战争中普鲁士一直保持中立,故普鲁士赢得俄国在普奥战争的中立。

接下来,俾斯麦只需要取得法国的中立,他含糊地答应法国给予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及威尼托,以诱使法国保持中立。俾斯麦取得意大利、俄国及法国的中立后,便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为借口,诱使奥地利主动宣战,引发普奥战争。

条约原因

普鲁战争开始时已经由普鲁士取得节节胜利,普军因工业化成功而相对奥军有明显优势。

然而,俾斯麦为了避免法国与俄国干预战争,因而劝谕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迅速与奥地利议和,不急于求成。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接受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调停,于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在8月23日签订布拉格条约。

条约内容

1、奥地利不得干预德意志的内政,并正式解散德意志邦联;

2、普鲁士兼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上黑森及法兰克福自由市;

3、奥地利允许以普鲁士为首于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奥地利不得参与或干预;

4、奥地利割让威尼托予意大利。

条约影响

布拉格条约影响布拉格条约影响普鲁士与奥地利订立相对宽松的布拉格条约,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成功赢得奥地利的信任,在后来的普法战争中取得中立。 此外,战争后普鲁士领导成立了统一美因河以北各国的北德意志邦联,向德国的统一迈进一大步。普鲁士因获得汉诺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黑森-卡塞尔等而大为扩张了自己的版图。当然德意志南部数个邦国仍然处于法国的影响之下,未有加入北德意志联邦。故此普鲁士只需要解决法国的威胁,便能完成德意志统一事业。在后来的普法战争时,普鲁士激起德意志民族主义,令南部的德意志邦国与普鲁士一起抗战。

而奥地利被排斥在新联邦之外,又将威尼托割让给意大利,失去对原德意志邦联内成员国家的影响力。奥地利的战败,对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造成危机,最终于1867年与匈牙利协议改为二元制的共主邦联帝国,即为奥匈帝国。

意大利取回威尼托,只剩下由法国驻军的教皇国便可完成意大利统一,因此意大利在后来的普法战争中保持中立,以抗拒法国的阻碍。

普鲁士并没有将莱茵河以西的土地及威尼托给予法国,令法国遭受到外交挫败。同时,由于奥地利战败而令奥地利与法国在战前所订立的协议无法兑现,协议承诺奥地利给予法国威尼托,这使得法兰西第二帝国统治进一步不稳定。拿破仑三世在普奥战争中无法取得任何利益,故对普鲁士心怀不满,故此埋下了普法战争的伏线。

相关内容

普奥战争

普奥战争普奥战争普奥战争(又名七周战争或德意志内战)发生于1866年,原因是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统一德意志的领导权。普鲁士的胜利令她称霸德意志,最后完成统一大业。在德国和奥地利,此战称为德意志之战 (Deutscher Krieg)或兄弟之战 (Bruderkrieg)。在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三次独立战争。[1]

战争起因

1862年,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的首相。他马上策划统一运动,务求由普鲁士主宰小德意志。凭着普丹战争的胜利,俾斯麦引起德国人的民族意志。他借着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地的统治问题,诱发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奥地利与一些德意志邦国合作,以捍卫德意志邦联的名义,挑战普鲁士。

双方盟友

普奥战争普奥战争大部分德意志邦国都支持奥地利,把普鲁士当作侵略者。它们包括:萨克森、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汉诺威、黑森-卡塞尔、黑森-达姆施塔特及拿骚。故此,普鲁士及其盟友是与德意志邦联对敌。

一些北方的邦国支持普鲁士,包括奥尔登堡、梅克伦堡-什未林、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及不伦瑞克。此外,意大利与普鲁士结盟,希望夺回被奥地利占领的威尼斯,统一意大利。

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其他国家介入战争:因为克里米亚战争之失败,俄国与奥国关系欠佳;法国的拿破仑三世认为奥军会得胜,又想得到莱因河附近的领土因此并没有干预。

战争经过

普奥之战是多年未见的大陆国家战争,动用了不少曾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派上用场的科技,包括以铁路帮助运兵及以电报维持长途通讯。普军的后装枪(breech-loading rifles)使用方便,士兵可以在找掩护时上膛;奥军用前装枪(muzzle-loading rifles),上膛时却没有掩护,实力显而易见。

普奥战争普奥战争主要战事发生在波希米亚。6月23日普军直抵Seidenberg至齐陶一线集结。6月26日普奥两军之间发生Hühnerwasser战役(Gefecht bei Hühnerwasser)。普军的参谋部总长老毛奇精心策划战阵,集中火力攻打奥地利。当奥军集中侵略西里西亚时,他就调军到萨克森和波西米亚,与早已在那里集结大军的普王威廉一世会合。7月3日,普军大举进攻,在克尼格雷茨战役(又称萨多瓦会战)打败奥军。奥军人数有优势,死伤人员却是普军的七倍,皆因普军装备优良、战略得宜。奥军溃不成军,不久后被迫求和。

除了萨克森之外,其他邦国对战争的影响很有限。汉诺威的军队在6月27日的第二次巴特朗根萨尔察战役击败过普军,但不久遭到大军围困而投降。普军在美因河与巴伐利亚正面交锋,在纽伦堡和法兰克福战斗。巴州的维尔茨堡被普军围困,但一直到停战前仍未投降。

奥军对意军有较大的优势,在6月24日的库斯托札战役和7月20日利萨战役(利萨在今克罗地亚维斯)的海战上,都击败意军。加里波底组织义军 (Hunters of the Alps) ,在7月21日的Bezzecca战役击溃奥军,夺得部分特伦蒂诺,向特伦托进军。8月12日,普奥两国停战,意大利政府惟有与奥国议和。根据在10月12日签订的维也纳条约,奥地利把威尼斯割让予法国,由法国转交给意大利。

战争结果

普奥战争普奥战争普奥战争之后的德意志形势。普鲁士(深蓝色)及其盟友(蓝色)的阵营和奥地利(红色)及其盟友(粉红色)的阵营。中立的国家以绿色表示,普鲁士战后得到的领土则以浅蓝色表示。

为了避免法国或俄国干预战争,俾斯麦劝谕威廉一世迅速跟奥地利议和,不急于求成。奥军接受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调停,跟普鲁士在8月23日签订布拉格条约 (1866年)。根据条约,德意志邦联正式解散;普鲁士兼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汉诺威、黑森-卡塞尔、拿骚公国及法兰克福;奥地利永远不得干预德意志一切事务。由此,普鲁士能够在1867年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向统一德国的目标迈进。普鲁士没有要求奥地利割地赔款,令她日后可以与奥国结盟——奥地利所惧怕的势力,反而是意大利人和斯拉夫人的民族统一主义。

战后,普鲁士主宰德意志事务。在普法战争时,普鲁士激起德意志民族主义,令南部的德意志邦国与她一起抗战。最后,普鲁士打败法国,普王威廉一世登基为德国皇帝。德意志帝国成立和统一运动的胜利,令新德国成为欧陆最强的大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