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区

太谷区

中文名 太谷区
外文名 TaiguCountry
地理位置 山西省中部
火车站 太谷站、太谷东站、太谷西站
邮政编码 030800
行政区类别 市辖区
国家/地区 山西省晋中市
政府驻地 明星镇箕城街
代理区长 郁效军
荣誉 2018年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2019年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汽车站 太谷汽车站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太谷文庙太谷文庙

行政隶属

太谷,西汉始称阳邑县。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称繁攘县。晋时,复称阳邑,隶太原国。北魏时,隶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废县。景明二年(501年)复置,隶太原郡。北齐时,隶并州。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占并州,县城由阳邑西迁10公里到白塔村(即明星镇)。隋大业三年(607),罢并州为太原郡,太谷隶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复并州,太谷隶并州。唐武德三年(620),于太谷置太州,辖太、祁二县,六年(623)州废。复隶并州。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县隶府。五代时属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属宋。至和元年(1054),以并州为太原府,县仍隶府。金兴定四(1220)隶晋州。元废晋州,置太原路,县隶路。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宁路,县属冀宁路。明、清两代均隶太原府。

民国初年,县隶冀宁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11月7日太谷沦陷。年底,太谷抗日县政府在东山建立,隶山西省第三行政区。

太谷县城太谷县城(3)民国二十七年(1938)9月,阎锡山派员接管抗日政权,隶山西省第八行政区。

是年底,阎县政权倒台,共产党领导重建抗日县政府,直至抗战胜利。

铁路以西之太谷所属村庄抗战开始划入愉太路西抗日办事处,称太八区。民国三十年(1941)后,隶路西抗日县政府,称太三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路西县解散,太三区所属村庄重归太谷。

民国三十七年(1948)7月13日,太谷解放。[4]8月15日起,隶晋中行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9月1日后,隶榆次专署。1978年1月,隶晋中地区行政公署。

1999年9月晋中地区撤销,成立晋中市(地级市),太谷隶晋中市。

县界变迁

无边寺白塔无边寺白塔一、与榆次县界之变迁。金大定中,榆次之修文、仁义二乡划归太谷〔3750户)。历经元、明、清数百年之演变,直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西赤土村划归榆次。之后,梁平、田乔、小祁、蒲池、黄河峪、大佛头、佃家院、冯家局8村,也划归榆次。

二、与榆社县界之变迁。民国三十年(1941),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第二专署将偷社县之白壁、常瑞、康五科、东五科、格子坪、武庄、山头、东凹、寺儿、漫天岭、后岭,西宽、南岭、地黄滩、井泉沟、娥儿沟、牌坊、罗秀等18个村庄划归太谷。1996年,以上18村复归榆社。

三、与祁县县界之变迁。太、祁二县边界村庄,古有“三村换一镇”之说。太谷将白圭镇与祁县之官厂、永安、榆林三村相换。民国三十年(1948年),上、下黑峰、通天沟三村划归祁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复归太谷。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西炮守堡、东沙堡两村划归祁县。1956年,官厂、永安、榆林三村重归祁县,井将与祁毗邻之聚理、嘉乐庄二村(当时属官厂乡)同时划归祁县。

太、祁二县,于1958年11月——1961年5月,合并称太谷区,县治在太谷城。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太谷区下辖3个镇、5个乡、3个区。[11]

区划详情

3个镇:胡村镇、范村镇、水秀镇。

5个乡:侯城乡、北汪乡、阳邑乡、小白乡、任村乡。

3个区:白塔区、北城区、南城区。[11]

任村乡,辖15个行政村,总户数4433户,总人口15819人,总耕地面积2960公顷。

侯城乡,辖40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境内居住人口51000人,其中农业人口36000人。

小白乡,辖20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人口有16915人。

水秀乡,辖19个行政村,有农户7225户,总人口22825人,劳动力9953个。

北汪乡,辖17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全乡共有人口24000余人。

阳邑乡,有行政村22个,自然村57个,6492户,人口22000余人,耕地45691亩,其中山区5个行政村,38个自然村,710户,19400人。

范村镇,辖39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耕地4.08万亩,人口1.6万人,两分平地八分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农业镇。

胡村镇,下辖17个行政村,总面积7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万人,暂住人口及流动人口达20000余人。

明星镇共辖九个行政村,两个农村社区(2004年南关村改为两个社区),九个城市社区,是太谷区第一大镇。县政府驻此镇。

太谷区乡镇行政管辖村级行政区域
明星镇 天利达社区兴旺社区西苑社区晋谷社区白塔社区文庙社区鼓楼社区田丰社区朝阳社区天利达二社区纺织厂二社区明星村田丰村东关村北关村南贺家村贺家堡村程家庄村朱家堡村贾家堡村
胡村镇 胡村朝阳村小常村敦坊村孟高村南席村北阳村董村新代村胡村 庄村韩村沙沟村桑梓村南阳村中阳村武村西吾村
范村镇 范村闫村冀村象谷村格子头村西仉村枣涧村下安村上安村坪上村温庄村下寨村北田受村北曲河村西曲河村南窑村南田受村土郊院村峪道沟村北里村王公村东曲河村石亩村南畔村北郊村岳家庄村田受沟村石圪脑村郝家庄村蚍蜉村范家岭村石堡寨村马兰村彭温庄村前庄村温家庄村路家庄村千户沟村
侯城乡 纺织厂社区农大社区侯城村贯家堡村里修村沟子村杜家庄村胡家庄村南杨家庄村北沙河村南付井村南沙河村东咸阳村杨家庄村申奉村孟家庄村桃园堡村东山底村惠安村王诲庄村盘道村青基沟村大涧村车家凹村研泥村东庄村大白沟村马定夫村地山坪村西峪村大峪坪村十八院村龙门村斜坡村浒泊村田家渠村庞家庄村中北岭村北庄村范家庄村胡家坪村黑峰村
北汪乡 果树所社区北汪村北付井村西付井村曹庄村白城村南汪村吴家庄村北张村南张村西咸阳村南咸阳村中咸阳村西山底村井神村三台村胡家庄村李家庄村
水秀乡 水秀村北郭村东怀远村武家堡村太平庄村白村南郭村张家庄村冯家堡村小王堡村北六门村南六门村武家庄村大王堡村霍家堡村团场村大威村郭家堡村
阳邑乡 利民厂社区阳邑村禅坊村回马村黄卦村里美庄村温家沟村四卦村河西村四辛村 惠辛村新村石象村肇开村西杏林村南杏林村北杏林村郭里村庞庄村南峪村窑子头村小店村杨庄村
小白乡 小白村白燕村王村上庄村大白村下庄村西炉村东炉村东里村西里村东崖村西崖村东南台村西南台村沙子地村范坪村龙坪村鳌脑村上土河村下土河村
任村乡 任村河东村大郭村小谷村河西村王思村牛许村郝村东卜村东贾村内贾村西贾村中吾村布袋庄村段村

[12]

县城

古今建筑混杂的太谷县城古今建筑混杂的太谷县城太谷区,位于县境正西,东经112°28‘一113°1’,北纬37°12~37°32′。城区面积59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0246(1993)。

县城所在地,原为白塔村。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始由阳邑迁治于此,距今1400余年。

太谷县城内无边寺白塔太谷县城内无边寺白塔太谷区是太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旧城内有四街八井。民国初设五坊、四维、四外、二庄。鼓楼筑于城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楼北为旧县衙,北大街与西大衙中段相交。白塔建于县城偏南。以四合院为特色的民宅以及沿街旧式铺面仍保留着古城风貌,新建的机关、学校和企业建筑群组成了新的格局。城外,旧壕沟及废渣丘已平整无遗。原南门外新修筑一条宽15米东西向的柏油路,称新建路,路旁楼房高耸林立,成为县城最繁华的地方。城内南大街之商业中心渐向新建路一带发展。新建路中段南向的南关正街成为县城南业之枢纽。中小学设于旧城僻静之处,新增学校则多设于城北。

自然环境

太谷区乡镇行政管辖村级行政区域
明星镇 天利达社区兴旺社区西苑社区晋谷社区白塔社区文庙社区鼓楼社区田丰社区朝阳社区天利达二社区纺织厂二社区明星村田丰村东关村北关村南贺家村贺家堡村程家庄村朱家堡村贾家堡村
胡村镇 胡村朝阳村小常村敦坊村孟高村南席村北阳村董村新代村胡村 庄村韩村沙沟村桑梓村南阳村中阳村武村西吾村
范村镇 范村闫村冀村象谷村格子头村西仉村枣涧村下安村上安村坪上村温庄村下寨村北田受村北曲河村西曲河村南窑村南田受村土郊院村峪道沟村北里村王公村东曲河村石亩村南畔村北郊村岳家庄村田受沟村石圪脑村郝家庄村蚍蜉村范家岭村石堡寨村马兰村彭温庄村前庄村温家庄村路家庄村千户沟村
侯城乡 纺织厂社区农大社区侯城村贯家堡村里修村沟子村杜家庄村胡家庄村南杨家庄村北沙河村南付井村南沙河村东咸阳村杨家庄村申奉村孟家庄村桃园堡村东山底村惠安村王诲庄村盘道村青基沟村大涧村车家凹村研泥村东庄村大白沟村马定夫村地山坪村西峪村大峪坪村十八院村龙门村斜坡村浒泊村田家渠村庞家庄村中北岭村北庄村范家庄村胡家坪村黑峰村
北汪乡 果树所社区北汪村北付井村西付井村曹庄村白城村南汪村吴家庄村北张村南张村西咸阳村南咸阳村中咸阳村西山底村井神村三台村胡家庄村李家庄村
水秀乡 水秀村北郭村东怀远村武家堡村太平庄村白村南郭村张家庄村冯家堡村小王堡村北六门村南六门村武家庄村大王堡村霍家堡村团场村大威村郭家堡村
阳邑乡 利民厂社区阳邑村禅坊村回马村黄卦村里美庄村温家沟村四卦村河西村四辛村 惠辛村新村石象村肇开村西杏林村南杏林村北杏林村郭里村庞庄村南峪村窑子头村小店村杨庄村
小白乡 小白村白燕村王村上庄村大白村下庄村西炉村东炉村东里村西里村东崖村西崖村东南台村西南台村沙子地村范坪村龙坪村鳌脑村上土河村下土河村
任村乡 任村河东村大郭村小谷村河西村王思村牛许村郝村东卜村东贾村内贾村西贾村中吾村布袋庄村段村

地理位置

土地特征

太谷区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部。地理座标,东经112°28'~ 113°01′,北纬37°12′~37°3′2。东北与榆次市相依,东南与榆社县交界,西南与祁县毗邻,西北与清徐县接壤。东西50公里,南北39公里。总成积1033.6平方公里。平面轮廓呈鸽子展翅状。

从县城计算〔直线距离):东至太谷、榆次、榆社交界的三县垴山43公里;南至太谷、榆社、祁县交界的吴家背山25公里;西至祁县的张家堡东6公里;北至清徐的温李青村9.5公里。至榆次区城34公里,至清徐县城28公里,至祁县城22公里,至榆社县城54公里,至和顺县城90公里。[13]

太谷区的地貌形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由东南向而北倾斜,海拔1914-767米,平川与山地、丘陵的比例是37:53。

水文特征

太谷区南部属太岳山脉象峪河,右侧属太行山边沿。从县境东北的三县垴峰到西南的四县垴峰,长达50余公里,是太岳山主脉之一段,也是汾、漳二河系之分水岭。岭的东段在太谷、榆社边界;中段在太谷境内;西段在榆社、太谷、祁县边境。岭呈北东—南西走向。从西北侧支出多条次一级山梁,组成太谷境内整个山脉体系。

一、东山区

  • 主脉

东山主脉即汾、漳分水岭东段和中段。从东北到西南依次由三县脑、八赋岭、白鸡岭、太谷岭、花枝岭和盖天恼连接而成。

三县脑峰,位于县境东北端,距县城42公里,海拔1740米。居榆次、太谷、榆社三县边界,是八赋岭主峰,山势险要。植被良好,宜林、宜牧。

八赋岭,在温家庄东南,距县城38公里,主峰海拔1。米。古代为通和顺、辽州之要道,今太焦铁路、榆长公路通过。岭区苍松翠柏,植被良好。现有油松等次生林和大量灌丛,是太谷主要林牧区。

白鸡岭,位于路家庄东南,距县城34公里,海拔1500米左右。有太焦铁路穿隧而过。植被情况同八赋岭。

太谷岭,位于石堡寨东南,距县城31公里,海拔150 0米,榆长公路穿岭西过。植被同八赋岭,为县内新发展之林区,可牧。

花枝岭,在百草足与花则足二村之间(民国志误为黄花岭)。岭西端之盖天垴海拔1560.5米。位于太谷南庄和偷社罗秀之间。

  • 支脉

东山支脉由主脉西北侧支出。

大塔山,位于太谷、榆社边界,由三县恼支出,向西北延伸至北郊村东,长约1公里,多1600米以上山峰。著名者有大塔山、雪峰山(旧志十景“雪峰夕照”指此)、思儿恼、张枪凹峰(海拔}81米。是东山区第一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大塔山支脉是涂河、象峪河之分水岭。北山头坛梁从本支脉的姑姑庵处分支,位于象峪河北源与东源之间,是又次一级支脉。

泊头山,位于象峪河东源与路家庄河之间,由八赋岭伸向彭温庄南山,长约8公里,是东山主脉的一小分支。植被良好,宜林、宜牧。

桃梨山,位于象峪河东源与南源之间,从通梁山到黑浪山之间,长约1公里,海拔1100~1512米。东有太焦公路,西有榆长公路平行西过。东南部植被较好,西北部童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

石罗门山,东起太谷岭上石婆婆怀峰,西北止于天池村东禅寺寨峰,长约15公里,海拔1400米以上,是乌马、象峪二河之分水岭。

玉泉山,东起盖天恼,西至水磨坡隘谷,长约8公里,是太谷、愉社二县界山。石罗门山和玉泉山都有草灌丛生,是理想的林牧区。

二、南山区

  • 主脉

南山主脉起源于太谷、祁县、愉社、武乡四县边境的四县垴峰,距太谷区境南端1公里,海拔2023.5米,是全县群山之宗。

从四县恼北侧的昊家背山起,向西北延伸入祁县境,又从泊子岭村西南的跑马坪山入太谷到黄卦村南的千胡坪。境内长20余公里,多1700米以上高峰,由西向东为跑马坪、红鞋背、大红恼、黄砂梁、石马岭、轿顶山、院尖山、千胡坪。

跑马坪山,位于县城正南18公里处,海拔1914米,是县境第一高山。山背泊子岭村,海拔1650米,是县境最高村落。在1700米以上,余草丛生,植植良好。

红鞋背峰,位于胡家坪村南,海拔1857米,附近多1800米以上山峰,有南山屋脊之称。

大红斌峰,位于胡家坪村东北,海拔1690米(旧志十景“松岭晴岚”即此处)。

黄沙梁,在大红恼东北,海拔1652米,该梁与大红恼之间有一山壑,形似月牙,俗名月明爷壑。是前后山区交通孔道。

石马岭,位于马定夫村东南,距县城15公里,海拔1661.9米。

轿顶山,位于马岭村东南,距县城15公里,海拔1614米。

院尖山,距县城东南15公里,是南山主脉走向转折点,海拔1541米。从跑马坪到院尖山,包括红鞋背、大红脑、黄沙梁、石马岭、轿顶山在内,是县境南山地区植被最好的山脉。目前灌丛较密,雨量大,温度高,宜林、宜牧。

千胡坪,位于黄卦村南,距县城1公里,海拔31米,是一块面积达数百亩的黄土残垣。地势高,土层厚,地面平坦。但垣的边沿侵蚀严重,植被很差。

  • 支脉

南山支脉由主脉南北两侧支出。

大坡营岭,在主脉南侧,从毛香背山支出,东至水磨城谷口。马陵关即在水磨坡以北半公里的马岭山梁上(旧志十景“马陵积雪“即此),讹传为孙膜、庞涓交战之地.有太(谷)邢(台)公路通过。植被良好,气候温润,宜林,宜牧。

笔架山,在主脉北侧,起于跑马坪,面至石板山,长约14公里,是太、祁二县界山。主峰笔架山在北庄村南,海拔1622米。坡被较好。山腰为南山果园的一部分,山顶宜林,宜牧。

凤凰山,起于大红地,西北延伸至凤凰山主峰,长约12公里,是咸阳河与石河分水岭。凤凰山主峰俗名凤山,位于县城南8公里处,海拔1227米(旧志十景“凤山春色”即此)、支脉两侧为南山果区一部,山顶宜林。

大佛山,由轿顶山支出,西北延至大佛山主峰,长约10公里,为四卦河与石河分水岭。大沸山亦名凤景山,在县城东南9公里处,海拔1123.7米。山腰宜果,山顶宜林牧。

二佛山,古名灰泉山,亦名风翼山,在县城东南功公里处,海拔1151.4米。水土流失严重。宜发展佛田果园。

气候特征

全县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为6738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3500万——14400万立方米。可利用的年地西水资源量为5560万立方米;浅中层地下水年可开采量为11560万立方米。全年可利用的地面水和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7120万立方米。

县内有乌马、象峪、津水、咸阳、四卦、石河、小河、米峪、水晶城河等大小9条时令河。其中,水晶城河向东流入榆社境内,注入浊漳河,属海河流域南运河水系,余皆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

乌马河,俗称回马河,黄河支流汾河在山西晋中市境的支流。《水经注》称蒋溪,蒋谷水。亦称回马谷水,乌马河,是太谷区境内第一大河。上游分东、西两源,以西源为正源,出太谷与祁县交界的上下黑峰、通天沟一带。民间有“乌马河的上掌,在通天沟炕上”之说。东源出榆社境内黄花岭(古称轩车岭),即白壁沟支流。西源由西南向东北流,东源由东南向西北流,至水磨坡隘口相汇。合流经清徐境,入祁县境内汇昌源河,后注入汾河。乌马河全长93公里,太谷区境内长72公里,平均纵坡4.6‰。中上游庞庄村东建中型水库一座,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2013年,太谷区对乌马河实施了综合改造工程,城区河道实施硬化处理。

太谷县境的象峪河太谷县境的象峪河象峪河,旧称小涂水、象谷河,俗称向阳河,黄河支流汾河支流乌马河支流。为太谷区一境内第二大河。上游分东、南、北三源。以东源为正源,发源于太谷、榆次、和顺三县交界的八赋岭;三源于郭堡村北汇流后至清徐县东罗村西北汇乌马河。20世纪三十年代前,下游南庄以下无固定河道,常夺旧官道渲泄洪水,水大时则经南庄村南向西南方向漫溢。民国二十一年(1932)后,经人工开挖和自然冲刷才逐渐固定为今日之河槽。象峪河全长63公里,太谷区境内长45公里。河水流量平均0.151秒立方米,平均纵坡9‰。

金水河,发源于榆次境内大塔山,流经北郊村东入县境,向西偏北流至一下寨附近有蒲池河汇入,又向西至格子头附近有东贾河汇入,复向西偏北经注村西南再入榆次境。水流小时在榆次市东阳、北社一带消失。大时溢入南席村东储为季节性沼泽。更大时漫溢汇入象峪河。津水河全长36公里,平均纵坡16‰,县境内长20公里,流域总面积98平方公里。上游土石山区植被极差,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年输沙量3.8万立方米。中游石亩村南建有小型水库一座。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339万立方米。清水流量0.05秒立方米。

咸阳河,古称咸阳谷水。发源于泊子岭,经浒泊、王家坡、东咸阳、南北沙河,过铁路桥后与城西排水渠合。水流小时于北沙河、城西一带消失,大时溢入乌马河。全长20公里,平均纵坡35‰,流域总面积7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240万立方米,清泉水很少。咸阳河是县境内最大的无尾河。中上游虽建有两座小型水库,但库容很小,只可起缓洪作用,加之河道纵坡特大,雨季极易形成山洪,对县城威胁甚大。

四卦河,古称四卦谷水,俗称东峪河。发源于院尖山。上游为一小型树权状水系,各支流于东峪小盆地汇流后向北流经四卦谷口出山。出山后分为东西两支同向北流。东支经四卦于东西郭里间注入乌马河;西.支经肇开、南桑梓也注入乌马河。全长15公里。平均纵坡33‰。中上游建有小型水库一座。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1万立方米。

石河,旧志称奄谷水。发源于琵琶尖附近轿顶山北麓。向北流经东庄小盆地,经大石头口出山,再向北偏西经惠安、王诲庄、石象,于孟家庄北注入乌马河。全长16.5公里,平均纵坡24编。出山口处建小型水库一座。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76万立方米。下游县化肥厂以下因长期施放工业废水,水质污染严重。

小河,发源于下西庄村东南石罗门山。自东向西流经屹垛子、东里、东崖、东炉、西炉,至下庄村北汇入象峪河。全长16公里。平均纵坡24阶。上游建有东里水库,中游建有小河水库。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103万立方米。上游为土山区,植被极坏,水土流失严重。

朱峪河,旧志称胡谷水、猪谷河。发源于森林村南。自南向北经李家庄、井神、南北张、南北汪等村。水流小时于北张、南汪一带消失,大时经北汪村南溢入祁县境。全长11公里。平均纵坡35‰。中上游建有并神水库。水库以上控制流域面积7. 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5万立方米。

水晶坡河,发源于花枝岭东侧。向东偏南流入榆社境,注人浊漳河北源干流县境内长4公里,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太谷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日照时数季节变化大,1960年-1985年,县内一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00~2600小时。一年中以5、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冬季少,2月份更少。一天中日照时数6~8月每天平均约12小时左右;4-5月,9-10月每天平均约10小时左右;冬季各月每天平均只有8小时。

县内年平均气温一般介于5-10'℃之间。后山区气温约5~7℃。平川及丘陵区则在7一10℃。年平均温差约6℃左右。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6.2℃。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3.6℃。四季中,春温高于秋温。一般由10月中旬始,日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到次年4月中旬则回升至0℃以上。平均气温小于10℃的间隔天数为177天,故有“冻死人的太谷区”之谚。

地温和气温相比.年平均温度为13℃,较气温高3.。5℃。1月份地面均温为-6.5℃,与气温无甚差异。6月份地面均温29.6℃,较气温高5.9℃ 。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据1960一1985年资料分析,年平均降水量约458毫米左右。多雨年为621毫米(1971),少雨年251.6毫米(1985年)。东南部后山区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西北部平川、丘陵区为450-500毫米,东北部平川、丘陵区又较西北部同等地形条件下偏少,平均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年内降水量分配也差别较大,6-8月,为全年降水量最多季节。12 -2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少时期。

依据县内不同区域和不同海拔上气候的变化特征,全县划为三种类型的次一级气候区。

温凉微湿山地气候区。后山地区,海拔1200米一1900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小于3250℃。个别1800米左右的山顶仅有2500℃左右。年平均气温5-7℃。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个别地区600毫米以上。无霜期130天左右。自然植被以针阔叶林和灌丛为主,多降冰雹。常有秋霜冻和低温内涝。

温和干一旱丘陵气候区,包括前山区和丘陵区。海拔900米-1200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在3250-3500℃之间。年平均气温7-9℃。年降水量450~500毫米。无霜期130-160天。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风多风大。

温暖半干旱平川气候区,包括县境全部平川地区。海拔767-900米。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3500-3600℃。年平均气温10℃左右。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无霜期160~190天。植被以农业作物为主。有灌溉势。

县内四季分明。候平均气温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季、秋季。气候特征为:冬季少雪干冷,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春季于旱多风。

人口

太谷土地资源总面积为1033.6平方公里,合地积1550400亩。除去其中水域、居民区、道路等占地面积88.7平方公里,尚有农业土地资源944.9平方公里。

县内水资源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全县总积水面积为1196.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流入)。其中产生地表径流的山区面积694.6平方公里,平均地表径流量5738万立方米,丰水年为9243万立方米,丰水年为5949万立方米,枯水年为3603万立方米。地表径流中,经工程措施控制后,年利用水量为5560万立方米。实际年平均用水量为3850万立方米。

境内有265处清泉,流量大多在5秒公升以下,超过1秒公升的有43处。龙泉沟泉与井神泉流量稍稳定,其它水泉枯水期流量甚小,或至干涸。

全县浅、中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000万~8000万立方米。实际年开采量为8000万一11000万立方米。大部地区的地下水位出现不断下降趋势。

政治

2021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2543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8678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98%,比上年末提高0.75个百分点。全年全区出生人口1995人,人口出生率6.19‰;死亡人口1885人,死亡率5.85‰;自然增长率0.34‰。[6]

党委领导

政府领导

区委书记:刘伟[9]

人大领导

代理区长:郁效军[10]

副区长:郁效军、陈秋芳[10]

经济

主任:武亚民[10]

副主任:何振国、郭柱生、王志强、乔本涛[10]

综述

第一产业

2021年,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1.7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1亿元,同比增长2.5%;第二产业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5.7%;第三产业完成62.6亿元,同比增长7.6%。

2021年,三次产业构成为25.5:23:51.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1个百分点。

2021年,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税收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12.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8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教育支出49273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75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4512万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1296万元,住房保障支出2051万元,节能环保支出9872万元,农林水支出38708万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387万元。

2021年,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06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2%。[6]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年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28031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2454.1公顷,比上年增加24.6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1431.4公顷,比上年增加6550.3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9244.5公顷,比上年减少64.9公顷;小麦种植面积557.6公顷,比上年增加2.7公顷。果园面积3118.2公顷,比上年减少38.1公顷。

2021年,全年全区粮食产量16.5万吨,比上年减少0.5万吨,下降3%。其中,夏粮2787吨,增长1.2%;秋粮16.2万吨,下降3%。 

2021年,全年全区猪牛羊禽肉产量5.3万吨,比上年增长6.5%。其中,猪肉产量4.1万吨,增长7.8%;牛肉产量1046吨,下降13%;羊肉产量1833吨,增长8%;禽肉产量8907吨,增长3%。禽蛋产量3.3万吨,增长1%。牛奶产量1.1万吨,下降13.4%。年末生猪存栏26.5万头,增长5.8%;生猪出栏49.2万头,增长14.1%。 

2021年,全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680公顷,同比增加45.7%。

2021年,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3万千瓦。全年机耕面积24220公顷,机播面积24120公顷,机电灌溉面积15570公顷,机收面积19470公顷。全区农机服务收入12450万元。[6]

第三产业

2021年,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90家。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1.9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利润1.7元,同比增长62.8%。亏损企业亏损额1.6亿元,同比增长12.7%。

2021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18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0.2亿元,同比增长14.6%,共签订合同额16.1亿元,同比增长14.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8.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2%。

2021年,全年全社会用电总量294251.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1.2%。其中,第一产业用电256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2%;第二产业用电245036.9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8.1%;第三产业用电26575.7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9.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0069.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9.6%。[6]

广盛号老店牌匾及产品广盛号老店牌匾及产品

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广誉远中药有限公司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

2021年,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71.9亿元,同比增长8.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6亿元,同比下降16.3%;第二产业投资21.5亿元,同比增加16.8%;第三产业投资43.8亿元,同比增长10.1%。基础设施投资15.2亿元,同比增长3.7%。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30.8亿元,同比下降11.2%。民间投资41.1亿元,同比增长32.3%。

2021年,全区工业投资21.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制造业投资17.7亿元,同比增长23.9%;工业企业技改投资2.2亿元,同比下降61.2%。

2021年,全年全区在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68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11个,计划总投资481.7亿元,完成投资51.1亿元。

2021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3.1亿元,同比增长147.2%。其中,住宅投资11.3亿元。

贸易

2021年,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7亿元,同比增长13.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1亿元,同比增长17.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1.6亿元,同比增长2.2%。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41.1亿元,同比增长11.4%;餐饮收入3.6亿元,同比增长36.4%。

2021年,全年全区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6.1亿元,同比下降27.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1.4亿元,同比增长53.5%,占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22.8%。

2021年,全年全区新登记市场主体5440户,同比增长27.7%。其中,新登记企业数1285户,同比增长10.7%。

2021年,全年全区海关进出口总额31416万元,同比下降8.9%,其中,出口31121万元,同比下降9.2%。

旅游

2019年,全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78.7万人次,同比增长10%。旅游总收入2627万元。

金融保险

2021年,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07.2亿元,比年初增加25.5亿元,同比增长9.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7.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1.9亿元,比年初增加16.2亿元,同比增长15.4%。年末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余额121.6亿元,比年初增加6亿元,同比增长5.2%;人民币贷款余额61.7亿元,比年初增加1.1亿元,同比增长1.8%。

2021年,全年全区保费收入6.1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7亿元,赔款1.4亿元;寿险业务保费收入4.4亿元,赔款和给付7862万元,其中赔款1584万元。[6]

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

2021年,全年全区专利授权468件,受权发明专利56件。有效发明专利56件。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年末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产业企业42家。[6]

文化事业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22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51所。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卫生事业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艺术团体8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4个。年末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19万册。年末全区有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节目1套。有线电视有效用户1.4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7%。

体育事业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包含诊所及村卫生室)389个。其中,医院14个,卫生院8个,妇计中心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全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2466张,其中,医院床位2237张,卫生院床位205张。全区卫生机构共注册有卫生技术人员261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75人,护师(士)1417人,其他医技人员316人。

人民生活

2021年,年末全区共有体育馆1座,二级以上运动员97人,其中一级运动员3人。

社会保障

2021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13元,同比增长8.3%。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91元,同比增长8.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46元,同比增长8.0%。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750元,增长8.8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943元,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092元,增长 11.2%。[6]

资源环境

2021年,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5.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5.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8万人。参加职工医疗保险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4.2万人。

2021年,全年全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363人,发放最低保障资金232.4万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562人,发放最低保障资金1097万元;纳入农村特困供养1165人,发放特困供养资金1265.5万元;城市特困供养79人,发放特困供养资金31.9万元。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1个,床位4964张。其中,养老服务业机构10个,床位3127张。

安全生产

2021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的六项污染物评价,2021年太谷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222天。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5.52。

2021年,全年全区用水9491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960万立方米,生产用水8151万立方米,生态用水380万立方米。第一产业用水7251万立方米,第二产业用水565万立方米,第三产业用水335万立方米。    年末全区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7.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天然气供气普及率96.5%,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21年,年末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574.8万㎡,绿地率37.6%;绿化覆盖面积643.8万㎡,绿化覆盖率42.2%;公园绿地面积127.7万㎡,人均公园绿地9.74㎡。    

交通邮电

2021年,全年全区共发生生产安全伤亡事故3起,死亡3人(道路交通),同比事故起数增加1起,死亡人数增加1人。

旅游

2021年,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82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9.2公里,国道62.6公里,省道41.1公里。

2021年,年末全区民用车辆拥有量6.4万辆,其中民用汽车6.3万辆,载客汽车5.8万辆,载货汽车6925辆。本年新注册汽车4076辆。年末轿车保有量5.4万辆,其中私人轿车5.2万辆。

2021年,全年全区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81771.4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627.7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178143.7万元。邮政业全年完成国内函件业务1.5万件,包裹快递业务88.3万件,报刊业务438.5万份。年末全区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2.1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0.8万户,5G用户总数达到9万户。全区宽带接入用户10.2万户。[6]

旅游概况

著名景点

拥有三多堂、孔祥熙宅院为主的晋商文化旅游和以省果树所、小白万亩枣园、任村农家乐、怡园酒庄、梅苑山庄为主的观光度假旅游两大精品旅游线路。特别是梅苑山庄已成为晋中乃至山西最高档的会议接待中心和旅游度假区。[14]

农特产品

曹家大院

太谷县三多堂(曹家大院)太谷县三多堂(曹家大院)曹家大院(三多堂)地处山西晋中平川,位于太谷区城西南5公里处的北汪村,距108国道线500米。南北长98米,东西宽110米,始创于十七世纪中叶,建成于十九世纪后期,期间垮越二百余年。现存为明清建筑,保存完整。曹家大院座北朝南,总占地10600平方米,由内宅、外宅两部分组成,内套15个小院、3座楼、3个堂厅、3座主楼,共277间房舍。楼院的周匡是高大的砖墙,宛如城堡。曹家大院楼宅大院宽敞宏伟,特别是主楼的高大和堂厅的规格,突破了明清两代的严格限定,扣封建政权赋予其在建筑上的特权和商人的富有,表现的极其充分、突出。一九九五年十月开辟为文物旅游景点,一九九六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祥熙宅园

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宅园太谷老城的上官巷1号,毗邻无边寺白塔,宅园座南朝北,由横向排列的套院组成。现存六院两园(即正院、厨房院、墨庄院、戏台院、西偏院、西花园、书房院、东花园)。全院东西宽91米,南北长16米,面积约6300多平方米。

宅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为太谷绅士孟广誉的祖宅。1930年孔祥熙购置后曾做过局部修缮。现存建筑既有我国北方建筑凝重宏厚的特色,又具有南方园林灵秀雅致的风格,是我国清代建筑南北融合的上乘之作。整个宅园建筑宏伟,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富丽皇堂。[15]

梅苑山庄

梅苑山庄梅苑山庄梅苑山庄是山西梅园工贸集团在太谷区郭堡水库旅游开发区投资兴建的一所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商务洽谈、会议培训、农林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村。
山庄紧临太长高速和省道102公路,距榆次常家庄院25公里;太谷区三多堂、孔祥煕故居30公里;太谷区圆智寺10公里,这里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是您居家休闲、会议培训的理想之地。

太谷饼

太谷拥有国家林业局颁发的“中国枣乡”之称,特色壶瓶枣名声远扬。此外,还有太谷饼、通宝醋、壶瓶枣、槟沙果、小常驴肉、太谷西瓜、龟龄御酒、怡园干红等名优特产享誉三晋,成为太谷特有的文化旅游产品。[16]

龟龄集

太谷县特产太谷饼太谷县特产太谷饼太谷饼是太谷区历史悠久的特产。它是一种面制炉烤的实心饼子,直径为四寸,厚为半寸,周心薄厚均匀,表皮呈茶黄色,粘有脱皮的芝麻。太谷饼有两大特点:第一是质量高超、价格低廉。它在冷食时,论口头,是酥而不硬,软而不皮;论味道,则香甜兼有,百食不厌。第二是具有糕点特色。从口头和味道上说,都极像糕点,不仅香酥可口,而且方便储存。

壶瓶枣

龟龄集龟龄集“龟龄集”是太谷区的历史中药产品,现由广誉远中药厂生产。据传来自于明朝嘉靖皇帝的宫廷秘方,由于皇宫的医药总管是山西太谷区人,又是研制医师的义子和助手。这个人告老还乡时,将“龟龄集”的处方带回,自己升炼服用,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后来,“龟龄集”处方辗转落入太谷区的“广盛药店”,药便以商品销售。从此,“龟龄集”就成为太谷区的特产。

“龟龄集”疗效显著,被称为“补品之王”。据太平天国史料记载,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天王洪秀全令其部将孙某,在攻克山西时要保护制造“龟龄集”、“定坤丹”的药店,并将成员和设备全部迁至南京。后来,因孙某中途阵亡,南迁计划未能实现。从这一史事也可看出这两种名药在社会所享有的声誉。

词条图册

壶瓶枣壶瓶枣壶瓶枣是山西省最好的枣品种之一,实个大、皮簿、肉厚,在全国和山西省历次评比中屡屡获奖。先后获“专家评优银奖”(1996年11月北京),“最受欢迎产品奖”(2000年1月南京),“中国名优果品”(2002年11月厦门),“十大名枣”(1997年10月太原),“金奖”(2002年9月晋中)。壶瓶枣原产太谷,国家林业局授予太谷区“中国枣乡”称号(2001年8月)。2004年进行了壶瓶枣产地无公害认定和壶瓶枣无公害产品认证,并于2006年9月向国家申报壶瓶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