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1935年下半年起, 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一系列抗日和关于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言。1935年 12月12日,上海文化界275人发表了《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接着, 12月28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又发表了第二次宣言。1936年 1月27日,由 欧阳予倩、 蔡楚生等发起成立了上海电影界救国会。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共向文学艺术界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继而在文学艺术各部门相继提出了 “国防戏剧”、“国防诗歌”,“国防音乐”的口号,各种国防文学、戏剧作品大量出现,形成了一个国防文艺运动的高潮。在电影界,以1936年11月“联华”出品的《 狼山喋血记》、“新华”1936年底出品的《 壮志凌云》最为突出。 阳翰笙编的《 夜奔》和 田汉编的《 青年进行曲》便是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民众的抗日精神和力量的影片。从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来看,1934~1935年可谓是“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属于创作的低落期。到1936年以后,由于全国民众日益高涨的抗日形势,爱国进步力量逐步兴起,涌现了一批优秀影片如《 生死同心》、《 压岁钱》、《 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 迷途的羔羊》等,从不同的角度来批评国民党政府及鼓舞民众抗日激情,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
作为一个口号,是同“国防文学”的口号完全一致的,即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必须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国防电影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但这一口号的提出及围绕这一口号的讨论,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1936年下半年到 1937年上半年,上海电影界的爱国力量努力摄制了《生死同心》、《夜奔》、《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联华交响曲》、《王老五》、《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批国防电影。相当多的电影工作者还积极参加了国防戏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如由 陈波儿率领的妇孺慰劳团还于1937年1月由上海奔赴绥远前线,为抗日将士演出国防戏剧等。
作为国防题材的电影,不乏很多优秀的演员,其中包八一制片厂演现出的老一辈艺术家,其中包括王心刚、王晓棠、田华、古月、张良、岳红、陶玉玲、唐国强、高保成、斯琴高等,他们为共和国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1、郭兴福教学法。1964年11月出品,由李德生同志担任军事顾问。
2、《地雷战》。1962年12月出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
3、《地道战》。1965年12月出品,该片以北京及河北省地区的地道为背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根据地利用地道与日军作战的场景,为典型的民兵传统教育片。
4、《伟大的战略决战》。1989年5月出品,影片介绍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过程
5、《烟幕》。1989年12月出品,影片介绍了烟幕的历史、构成、基本知识,以及迷盲、遮蔽、伪装的作用。
6、《核武器的奥秘》。1990年10月出品,影片以核科学发展史为线索,探讨核武器的奥秘及核能和平利用、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基本概况。
7《一代精兵》。1991年11月出品,1996年获第三届国防科技声像优秀作品银剑奖一等奖。
《生死同心》
《夜奔》
《迷途的羔羊》
《狼山喋血记》
《联华交响曲》
《王老五》
《壮志凌云》
《青年进行曲》
《压岁钱》
《十字街头》
《马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