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社事件石碑牡丹乡位于台湾省屏东县东南端,北临狮子乡、台东县达仁乡,东滨太平洋,西邻车城乡,南接满州乡,是台湾地区最南端的原住民乡,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即发生于此。
牡丹乡地处恒春半岛,为中央山脉的尾棱,海拔均在1000米以下,乡境内有牡丹溪、女仍溪、竹社溪流经。气候上属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冬春两季均有强劲的落山风吹袭。居民以排湾族为主,也有少数阿美族。
距今三百余年前,牡丹全境尚为一片原始森林,居民则以排湾族为主,少部份为阿美族,以渔猎为生,分居于茄芝莱(Jakachiral)、新保将(Sinvaujan)、高士佛(Kuskus)、四林格(Stagl)等地,由头目领导的部落社会。清朝治台时未明确划定原住民行政区,至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割据台湾正式划分本乡为茄芝莱、牡丹、高士佛、牡丹湾、八瑶、四林格等六社。每个社均设有警察所,负责该社区原住民的行政、警政、教育等工作。民国三十四年,台湾光复后,实行地方自治,遂改「社」为「村」,即今的石门村、牡丹村、高士村、旭海村、四林村、东源村,民国三十五年十月定名为屏东县牡丹乡。更由于政府大力辅导乡民农耕,使乡民由渔猎生活演变为典型的农业社会,生活也日渐改善。
牡丹乡早期为排湾族牡丹社、高士佛社等社的活动范围。1874年,日本借口1871年漂流至此的琉球人被生蕃杀害,因而出兵攻打台湾,是为牡丹社事件,使得清廷开始重视恒春半岛及台湾后山地区。
日据时期将此地原住民分为
茄芝莱tjaqaciljai,今牡丹乡石门村大梅(外茄芝莱)、石门(顶茄芝莱)、茄芝路、中间路。
牡丹sinvaudjan,今牡丹乡牡丹村上牡丹、下牡丹、马拉地、牡丹乡东源村。
高士佛kuskus,今牡丹乡高士村。
牡丹湾macaren,今牡丹乡旭海村。
八瑶padriyiur,今满州乡长乐村padriyiur(排湾语)/bunsili(外来语)上分水水岭、ljaviyaviya下分水水岭。
四林格,今牡丹乡四林村四林、虎头。
等六社加以管理,在1920年的地方改制中划归高雄州恒春郡不设街庄之地,地图之编属为“恒春下蕃”。战后初期以“牡丹社事件”之名,加上此地盛产野牡丹,划设为高雄县牡丹乡,1950年改隶屏东县,1956年东源村自牡丹村分出,1969年八瑶原由高士村管辖,改隶满州乡长乐村至今。
本乡位于屏东县东南方,接中央山脉末段,东依太平洋、西接车城乡、南邻满州乡、北与狮子乡及台东县达仁乡接壤。全乡面积约182平方公里,是台湾最南端的原住民乡。
境内山势绵延,海拔皆在一千公尺以下,以牡丹池山最高。另外,有牡丹溪、女仍溪、竹社溪在石门村汇合,经车城乡注入台湾海峡;其溪水终年不干,沿岸平原适合种稻及瓜果,是本乡的经济命脉。因地处低纬度,气候炎热,夏雨冬干。但海拔较高之处,冬季仍有局部性小雨。而每年十月至隔年四月则是特有的落山风季节;五月至九月又为台风季节,常常影响经济作物的种植。
台26线(部分通车)
屏170号乡道
县道199号
县道199甲
屏东县立牡丹初级中学
屏东县牡丹乡石门小学
屏东县牡丹乡牡丹小学
屏东县牡丹乡牡丹小学旭海分校
屏东县牡丹乡高士小学
屏东县牡丹乡高士小学牡林分校
牡丹乡景点牡丹湾
旭海温泉
牡丹水库
东源森林游乐区
旭海大草原
东源水上草原
石门古战场
哭泣湖
香菇
爱玉子
破布子
树豆
野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