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犀牛角就已十分珍贵,多为国家之间进贡礼物。《汉书》中记载:“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战国策·楚策》中记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 在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国使
节作为礼品赠送帝王外,还流传民间。犀牛角雕刻艺术品历来受到人们的追捧,被誉为古器物中的奇珍异宝。[2]
宋代开始,文人雅士开始在犀角酒杯、盏、觚上进行雕刻,以显示雕工和画工。至明代中后期,东南亚、非洲犀角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大量流入中国,犀角雕刻工艺也迅速走向成熟,并涌现出一大批角雕名家。
清代宫廷大约自雍正朝起开始制作犀角器,至乾隆朝达到鼎盛。明早期犀角杯常常以花卉和山水人物为题材,花卉采用镂雕加浮雕,常见玉兰、牡丹、梅花、茶花等图案,在盛开的大朵花旁边,小花蕾含苞欲放,枝叶茁壮,简练流畅。山水人物作品,深浮雕较多,层峦叠嶂,山重水复,庭院楼阁,高古人物谈笑其间,幽静高逸
,意境深远。这一时期刀法圆润流畅,不留雕刻痕迹。
鉴定角雕首先得了解犀角材质的基本特征。角雕真品大小在15~30厘米之间,颜色有褐色和棕色,有较粗的直线纹,锯开有一丝一丝线条状的纹理,这与直观田黄石有萝卜丝纹类似。犀牛角最主要的要诀是看横断面上是否有
像鱼子一般细小的颗粒,这叫“粟纹”,古玩行内也有称“鱼子纹”的。另外,所谓“心有灵犀”,说的就是犀角都
有花心,即角中颜色较浅、质地较疏松的部分。
角雕作伪的主要方式就是材质作伪。自清代中晚期,犀牛角资源枯竭,许多工匠多以海象牙等来仿制,但其断面无纹,多染绿沁,易鉴定;亦有以骨粉、角粉掺合树脂染色横压,再经雕琢作伪的,但其纹理生硬机械,无鱼子纹,也易辨别。但若以大小类似的牦牛角来仿制,那就有了一定的欺骗性了。牦牛角的纹路要比犀角粗得多。犀角上面经常会有霉斑,但擦拭后里面的胎骨还是非常莹润的。[1]
犀牛角雕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极富艺术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除此之外,犀牛角还是清热解
毒的名贵药材。目前科学临床研究发现,犀牛角最大的功用是抗癌,还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有研究证明,犀牛角可以抑制癌肿生长,特别是对癌症术后康复患者有明显疗效;作为名贵中药,犀牛角是著名的寒性药物,具有清心安神、凉血、止血、泻火解毒之特效;现代犀牛角也用于治疗乙脑、流脑等急性热性传染病。犀牛角因其稀少和奇特的药用功效,经济价值日趋凸现。犀牛角药用价值的无与伦比性和无可取代性,也一定程度上使犀牛角雕原料身价的徒增。
自上世纪末犀牛被列入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之中后,犀角制品已被各国海关禁止出入,其在古玩文物和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也一路看涨,十多年来犀角器之价以年均30%的幅度攀升,在历届各类拍卖会上,犀牛角雕价格以成百上千万成交并不罕见。据御宝轩市场部总监介绍,犀牛角雕比牙雕稀少,比核雕珍贵,且增值空间较大,是杂项收藏中的上上品收藏对象。此件藏品无论从质地方面还是雕刻空间均属于上等藏品,且对比现在市面上的犀牛角价格,现犀牛角稀少,老角雕价格走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