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竹

托竹

托竹组Sect.Cantori
拉丁学名 P.cantori(Munro)Kengf.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植物界
亚属 茶竿竹亚属Subgen.Sinicae
中文学名 托竹
禾本科Gramineae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托竹(P.cantori(Munro)Keng f.)

  别名:篱竹、厘竹、扫把竹秆高2-5m,径1-3cm,节间长15-20cm,节平,其上、下被黑色蜡质,分枝习性高,枝条贴秆直立或上举。箨鞘宿存或近落,质地坚脆,疏生易脱落的棕色或黄色刺毛;箨耳小,椭圆形,边缘生曲折遂毛;箨舌中部突起,呈尾脊形,边缘细齿状;箨叶直立,狭长披针形,边缘粗糙。每小枝具叶7-10枚,叶耳半月形,边缘遂毛细弱。 可供制家具、帐竿、瓜菜架等。

  分布:广西、福建。上海、浙江等地有栽培。

  命名来源:[Gram.Prim.Sin 12: 154. 1957]

  中国植物志:9(1):654

  组中文名:托竹组

  组拉丁名:Sect.Cantori S.L.

  亚属中文名:茶竿竹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Sinicae S.L.

  亚族中文名:北美箭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ARUNDINARIINAE

  族中文名:北美箭竹族

  族拉丁名:ARUNDINARlEAE Nees

  超族中文名:北美箭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ARUNDINARIATAE Keng et Keng f.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

竹鞭的节间呈圆筒形,长2—3厘米,直径4—5毫米,中空微小,每节上包有宿存的箨鞘状苞片,并生根3条。竿高2—4米,粗5—10毫米;节间圆筒形,长24—33厘米;竿环不显者;竿每节分3枝。箨鞘迟落,厚纸质或薄革质,长为节间之半,棕黄色带紫色,背部无毛,较光滑,或有稀疏浅棕色刺毛;先端近截形或稍作圆拱形,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箨耳发达,半月形或镰形,边缘具多数直立而波曲的缒毛,后秆较粗糙,长为6—13毫米;箨舌拱形或截平面微凸起,背而粗糙,边缘具极短纤毛;箨片狭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直立,无毛,具明显小横脉,基部宽为箨鞘顶端的1/2—3/5,边缘具细锯齿。具叶小枝长10—20厘:米,具5至10多叶;叶鞘长约4厘米,枯草色,带紫色,有光泽,背部在顶端具脊,无毛或有微毛,边缘生纤毛;叶耳镰形或半月形,耳缘生长约5毫米的缒毛,老叶则耳耳脱落;叶舌短矮,截形,全缘或具裂齿,背部具微毛而粗糙;叶片狭披针形乃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2-20(32)厘米,宽12-25(4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小横脉在下表面呈方形至较宽的长方形,次脉5—9对,边缘具细刺状锯齿,老叶秃净平滑;叶柄长约4毫米。圆锥状或总状花序,着生于侧生叶枝的顶端,有时仅有1枚小肷谥Χィ恍∷氡?—15毫米;小穗灰绿色带深红色,长3—4厘米,含4—9朵小花;小穗轴节间长4—6毫米,体扁,先端渐粗,顶端作杯状,其边缘生短纤毛,其余无毛;颖2片,先端渐尖,第一颖长5毫米,具5脉,背部具脊.脊与边缘之上部具短纤毛,第二颖长7毫米,具7脉,背部无毛而边缘之上部生短纤毛;外稃长11毫米,具11—13脉,背部无毛,边缘密生短纤毛,先端渐尖;内稃较其外稃稍短,背部具2脊,呈拱形弯曲,脊上和边缘均具短纤毛,脊间具微毛及2或3脉;鳞被3,长圆形,长2—3毫米,质薄,下部具脉纹,上部边缘生纤毛;雄蕊3,花药长6—7毫米;子房长圆形,长1.5毫米。无毛,花柱极短,柱头3,羽毛状,长约3毫米。果实未见。笋期3月,花期3-4月或7—8月。[2]

托竹图册托竹图册(3) 托竹图册托竹图册(3)

产地分布

托竹图册托竹图册(3) 托竹图册托竹图册(3)

词条图册

产广东、香港、海南,江西、福建也有分布。生于低丘山坡或水沟边。模式标本采自香港大屿山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