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红轮》(第一卷) 作者:(俄)亚·索尔仁尼琴 著 何茂正、胡真真等译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3782-3 定价:98.00元(第一卷全三册) 建议上架:畅销-长篇小说 出版时间:2010年5月
“只有斧头才能 拯救我们,别无其他,只有斧头……俄罗斯在呼唤斧头。”这首引自致 赫尔岑 《钟声》的一封信成 《红轮》的开头。 《红轮》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 索尔仁尼琴最大的一部 鸿篇巨制,也是目前 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描写俄国战争和苏共历史的史论-政治性小说,从1914年8月的一战开始,一直写到1916年的俄国民权运动、俄国资产阶级 二月革命、无产阶级 十月革命、 水兵叛乱,直至1945年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构成了俄罗斯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重现了整个20世纪俄国和苏联的历史。 本次出版的《红轮》中文版第一卷《1914年8月》(第一二三部)主要描写革命前夕俄国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和一战爆发后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经过,涉及了俄国以及 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力求多方面、全方位反映历史现实,以此对实际发生的历史过程展开讲述,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了作者对俄国和西方、过去和现在种种思想文化传统的褒贬和取舍。
亚历山大· 伊萨耶维奇· 索尔仁尼琴(1918.12.11–2008.8.3),俄罗斯作家、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处女作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年)使他扬名海内外,讲述的是 斯大林统治时期的劳改 监狱生活。 《第一圈》(1968年)描述的是1948年的苏联生活,被视为索尔仁尼琴最优秀的作品。1974年,他在巴黎发表《古拉格群岛1918-1956年》的前两部,讲述了 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压制和刑法制度。他为此被控叛国,被剥夺公民身份并被 驱逐出境。因为批评苏联当局,索尔仁尼琴不仅作品遭禁,还面临其他麻烦。因担心不能回国,他不敢离开苏联,直到被驱逐出境后才领到诺贝尔奖。1990年,苏联政府恢复索尔仁尼琴的公民身份,1991年取消对他的叛国指控。1994年,索尔仁尼琴回到俄罗斯。 其他作品包括:《我们从不犯错》(We Never Make Mistakes)(1963年)、《 癌症病房》(Cancer Ward)(1968年)、《1914年8月》(1971年)、《列宁在苏黎世》(1976年)、 《牛犊顶橡树》(The Oak and the Calf)(1980年)、《重建俄罗斯》(Rebuilding Russia)(1991年)。 《红轮》(The Red Wheel)是关于 俄罗斯历史的系列著作,共有多卷,第一卷发表于1989年,是扩展版的《1914年8月》。《爱情女与无辜人》(The Love-Girl and the Innocent)(1970年)和 《风中残烛》(Candle in the Wind)(1973年)是两部剧本。
1.一部深刻揭示苏共专制体制真实面貌的史论—政治小说,从根本上反映了 苏联解体的必然性。 2.一部与《苏联内战史》齐名的政论作品。 3.一部文学史上篇幅最长的小说。 4.一位让斯大林抓狂, 赫鲁晓夫、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 普京、 布什、 萨科奇 交口称赞的传奇作家。
索尔仁尼琴顽固、孤独和好战的文学斗争,令他赢得了先知的力量,他得以在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中揭露苏联时代的痛苦。 —— 《纽约时报》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这些继承 俄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富有活力的作品,远胜过一般的文字。他是一位道德和精神领袖,其著作不仅具有伦理价值,也具有美学品味。 —— 《卫报》 “在这套 系列小说里,涉及了俄国以至 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 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 清华大学教授 秦辉 “ 《红轮》是一部有争议的书,一部奇书,有人认为这部书反映了历史真实,有人认为它歪曲了历史,但它是一部奇书这一点上,却是 众口一词的。” —— 俄罗斯文学研究理事 何茂正 “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 ——俄罗斯女作家 尤利兹娅 “曾反对 极权主义,并就此写了不少优秀作品,从而表现出他的公民勇敢精神”。 ——苏联前总统 戈尔巴乔夫 “这是全俄罗斯的巨大损失。我们深感自豪,索尔仁尼琴是我们的同胞和 同代人。我们会永远记得他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坚强勇者。” —— 俄罗斯总理 普京 “不妥协、 理想主义和他漫长而又起伏多变的一生,使索尔仁尼琴成为一个来自小说中的英雄,一个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承人。” —— 法国总统 萨科齐
“只有斧头才能 拯救我们,别无其他,只有斧头……俄罗斯在呼唤斧头。”这首引自致 赫尔岑 《钟声》的一封信成为即将出版的 《红轮》一书的开头。近日, 江苏文艺出版社称,《红轮》中文版将在下月出版。 据悉,《红轮》是诺贝尔奖得主亚历山大· 伊萨耶维奇· 索尔仁尼琴创作的小说中最大的一部 鸿篇巨制,全书近千万字。《红轮》也是到目前为止 世界文学史中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反映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 《红轮》聚焦 俄国革命 在这部被称为“往日叙事”的 历史小说里,除虚构人物外,有几百个历史人物出场。所反映的事件时间跨度从1914年8月的一战到1916年的俄国民权运动、俄国资产阶级 二月革命、无产阶级 十月革命、 水兵叛乱,一直写到1945年 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小说一共20集,每集分为二到四部,每部40万-70万字,总字数接近千万。本次率先出版的是前三集,共八部,主要书写的是十月革命。 本书的译者之一何茂正介绍,《红轮》最早构思于1937年,中间一度中断写作,1963年索尔仁尼琴再次收集资料,并于1965年完成第一部。1971年在巴黎率先出版,引起轰动。此后作者又完成了第二部,并在 佛蒙特出版。在1974年被逐出苏联后,此书写作再次被中断,但是在瑞士期间,索尔仁尼琴阅读到那里保存的大量有关 列宁的资料,并对列宁的活动进行实地考察,扩展了相关章节的构思。 一部极富争议的奇书 1976年,索尔仁尼琴迁居美国,大多数时间都远离公众。他在1978年著名的哈佛演讲中,将美国称为精神上的矮子,沉于 庸俗唯物主义。而他的儿子 伊格纳特不久前在接受采访时说,父亲的低调也有其文学上的原因,因为他正在争分夺秒地写作《红轮》。 “在这套系列小说里,涉及了俄国以至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何茂正提到,《红轮》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描写,不像市井文学那样以情节取胜,但读来别有一番风味。“《红轮》是一部有争议的书,一部奇书,有人认为这部书反映了历史真实,有人认为它歪曲了历史,但它是一部奇书这一点上,却是众口一词的。”
一个朝霞满天的早晨,他们坐车出了村镇。在初升的朝阳下,那耸立在蓝天里的白雪皑皑的高加索山脉,似乎就近在眼前,一个个锯齿形的山坳全都清晰可见。
与人类所创造的种种渺小事物相比,这座山脉显得那么巨大,简直是人类所不能创造的庞然大物。数千年里,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过的所有人即使尽可能地张开手臂,把他们创造的物品甚至打算创造的物品大堆大堆地堆积起来,也造不出这样一条超乎想象的山脉。
几个人驾着车沿着一条道路向前驶去,经过一个村镇又一个村镇,那山脉似乎就在眼皮底下了,他们就要驶到那儿了,那一个个白雪皑皑的山头,那一块块裸露出来的巨大岩石,那一条条阴暗而神秘的峡谷,都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但那积雪似乎一小时一小时地从山麓往上融化,那山脉似乎离开了地面,已经不是立在那儿,而是悬挂在半空中了。它笼罩上了一层雾霭,已经看不见山沟和山脊,见不到山的特征了,似乎成了一堆堆连接不断的白云。之后,那一堆堆白云似乎被撕成一块块,已经辨认不出是真正的云彩了。后来,那些云彩似乎被冲洗了一遍,那山脉似乎完全消失了,成了空中的幻影。再往后,四面八方只剩下了灰蒙蒙的、白茫茫的一片天空,在吸收着大量的热气。他们就这样,驱车向前驶去,大约走了50多俄里①,到了下午,他们前面似乎没有了那条巨大的山脉,而只是一些圆圆的山头: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公牛,有的像光秃秃的蛇,有的像弯弯曲曲的铁路。
他们在草原上行驶着。只听见风儿飕飕地吹过,鸟儿噗噗地飞起,虫子唧唧地鸣叫,还有小动物的吱吱声,干枝的噼啪声,干草的沙沙声。他们驶过一片初耕休闲地,激起一片懒洋洋的尘埃,接着来到了一处矿泉跟前。这时已是午后万籁俱寂的时刻,所能听到的只是他们乘坐的轻便二轮马车行驶时的有节奏的咔嚓声,木头与木头相摩擦的声音,而马蹄踏在尘土上的声音几乎听不出来。那几小时里,淡淡的青草香味,现在也过去了,所闻到的只是酷热的太阳和尘土相混杂的气味,以及他们的马车发出的气味、草垫子的气味和他们自个儿身上的气味。但是对他们这些从孩提时起就熟悉这种气味的草原居民来说,这种气味倒是叫他们觉得惬意,而且酷热也并不令他们感到厌倦。
父亲舍不得把那辆带弹簧的四轮轻便马车借给他们使用,因此他们只能坐着这辆二轮马车摇摇晃晃,颠来颠去,而且大部分路程不得不步行。他们行驶在庄稼地里,牛群之间,他们驶过光秃秃的盐碱地,越过一个个慢坡,穿过一条条山沟,有的山沟附近有水,有的是干枯的,没有见到一条真正的河流,没有经过一个大的村镇。在星期天里,他们很少碰到什么人,很少有人撵过他们,但是萨尼亚性子一向很犟,特别是今天,按他的性子和想法走8小时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他完全可以不慌不忙地走它16个小时。
叶夫斯特拉什卡,这位后妈生的弟弟,今儿个晚上一路翻来覆去,他起先睡在萨尼亚背后的干草上,后来怎么也睡不安稳了,时而站起来,在草地上四面张望;时而从车上跳下来,跑来跑去,像有着满怀的心事,唠叨个没完没了,或者一再地问道:“为什么一闭上眼睛,就好像是在往后行驶似的。”
叶夫斯特拉什卡现在已升上五山中学二年级了,但起先父亲对他也像对萨尼亚一样,只让他去附近一家普通中学念书,因为其他的兄弟姐妹除了土地和牲畜以外什么也不知道,照样也活过来了。萨尼亚比入学年龄晚了一年才被允许上学,中学毕业之后父亲要他停学一年,也不向他解释将来还要不要上大学。但萨尼亚丝毫不改变上大学的想法,他向父亲表明:我要持之以恒,不求一蹴而就。
萨尼亚喜欢自己亲爱的萨布林村镇和离村镇10俄里的田庄,喜欢干农活,现在是暑假,他不得不干割草、打谷的农活。他对自己的未来有这样的打算:要把在大学学来的东西跟自己原本的生活结合起来。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结果却恰恰相反:他的学业不可挽回地使他脱离了过去,脱离了他们村镇的人和家庭。
整个村镇就两个大学生,他是其中的一个。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和他们的外表都叫村镇里的人感到惊奇和好笑。他们不得不一回到村镇就急忙换上旧时的衣服。不过,也有一件事叫萨尼亚感到高兴:不知什么原因,村镇里的人在议论中总把他跟另一个大学生相区别,管他叫做——稍稍带点嘲弄——民粹派。弄不清是谁第一个这么叫的,以及这是怎么叫开来的,可大伙儿就这么众口一声管他叫“民粹派”了。早先俄国是没有民粹派的,萨尼亚也从来不敢公开自称民粹派,可他想必正是把自己看做民粹派的:他的学识是从民众中得来的,他又是拿着书本走向民众的,一句话,他爱民众。
可是,他几乎不可能回到自己亲爱的家里了。3年前,他父亲让他上了那所莫名其妙的大学之后,就不让他再回家了,并且一直不改变这个决定,即便他感到自己错了,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只是在暑假期间他才觉得儿子是有用的,可以带他去干农活儿,但在儿子不在家的其他月份,他不知道儿子上学有什么意义。
要不是后妈玛尔法,萨尼亚和他的父亲本来可以相处得很亲密的——一个泼辣、专横、贪婪的女人——紧紧地控制着这个家庭,只让她自己的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萨尼亚的几个哥哥和姐姐已经分出去生活了,后妈跟父亲、跟这个家格格不入。当萨尼亚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他就喜欢观察和琢磨事情: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个40开外的丧偶的人,去娶一个20岁的女人做第二个妻子。
新掌握的一些观念也使得萨尼亚感到自己像个陌生人。他小时候就知道有禁食日和其他宗教节日,尽管不明白为什么要规定这样一些节日,但他还是赤着脚去做通宵祈祷。后来,和他交往的每一个人几乎都叫他放弃这种民间信仰。萨布林这个地方有许多教派——莫罗堪教派、反正教仪式教派、史敦达教派、耶和华见证会教派,萨尼亚的后妈过去也曾属于一个教派,父亲已不上教堂了。在闲暇的时候他们那地方的人很喜欢争论宗教信仰问题,萨尼亚常常去听他们的争论。后来,托尔斯泰伯爵的观点才使得他远离了所有宗教信仰。城里人的脑子也是很混乱的,那些有文化的人也并不全都彼此理解,而托尔斯泰的学说对世界上的一切安排,所要求的唯一东西就是真理。咳,即便是托尔斯泰的真理也解决不了家庭的问题。在家庭问题上它把萨尼亚引向了相反的方向,引向了虚伪:比如,作为一个主张素食的人却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这在家庭也好,在村民里也罢,都是丢脸的事,好笑的事;又不得不说违心的话,说什么不吃肉——这是一个德国人在医学上的发现,它可以保证一个人长生不老。(但实际上,在抛开一块块肉的时候,身体却对吃肉渴望得要命,可是,又不得不自我欺骗说,有了土豆和菜豆就足够了)
和家庭的疏远,促使他做出了离开家里的决定,但是,他现在也不能公开他的决定,而必须撒谎说,他必须提前进行实习,这实习是他杜撰的,以此搪塞他老实巴交的父亲。
3个星期的战争,到现在为止在他们村镇里的反响只是沙皇的两份诏书,一份是针对德国的,一份是针对奥地利的,在教堂里做了宣读,又张贴在皇家广场上;还有后备役兵的两次代表会议,以及把一些马赶到了县里,因为现在萨布林村镇登记服役的不是捷列克河流域的哥萨克们,而是喀查普们①。在其他所有方面则像没有发生战争似的:没有报纸送到他们村镇里来,来自作战部队的信件更是闻所未闻,人们还没有建立起“信”这个概念,在他们村镇里到现在为止“收信”还是件不体面的、十分显眼的事,萨尼亚想方设法避免收到信件。他们家没有一个人被征去服兵役:大哥已经超龄了,他的儿子已经在作战部队服过役,二儿子手指残缺,萨尼亚是大学生,而后妈的几个孩子年纪还小。
今天他们也没有感觉到一丁点儿战争的气息。
索尔仁尼琴顽固、孤独和好战的文学斗争,令他赢得了先知的力量,他得以在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中揭露苏联时代的痛苦。
——《纽约时报》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这些继承俄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富有活力的作品,远胜过一般的文字。他是一位道德和精神领袖,其著作不仅具有伦理价值,也具有美学品味。
——《卫报》
“在这套系列小说里,涉及了俄国以至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作者极力把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现在读者眼前,用文学笔调一一对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清华大学教授 秦辉
“《红轮》是一部有争议的书,一部奇书,有人认为这部书反映了历史真实,有人认为它歪曲了历史,但它是一部奇书这一点上,却是众口一词的。”
——俄罗斯文学研究理事 何茂正
“索尔仁尼琴是上一代作家中最后一位代表良知的作家。”
——俄罗斯女作家 尤利兹娅
“曾反对极权主义,并就此写了不少优秀作品,从而表现出他的公民勇敢精神”。
——苏联前总统 戈尔巴乔夫
“这是全俄罗斯的巨大损失。我们深感自豪,索尔仁尼琴是我们的同胞和同代人。我们会永远记得他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坚强勇者。”
——俄罗斯总理 普京
“不妥协、理想主义和他漫长而又起伏多变的一生,使索尔仁尼琴成为一个来自小说中的英雄,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承人。”
——法国总统 萨科齐
译者总序
代序:倒转“红轮”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红轮》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创作的小说中最大的一部鸿篇巨制,也是到目前,世界文学史上篇幅最宏大、卷帙最浩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小说。这部作者称之为“往日叙事”的历史小说,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跨度是:从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及随后俄国国内革命、1916年俄国民权运动、1917年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和无产阶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918-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和苏联国内战争等,一直写到1920-1922年的水兵叛乱、新经济政策(这些都是从各个方面精雕细刻地加以描写的),接着又用5个尾声交代了1928年开始的工业化、1931年开始的全盘农业集体化、1937年的新宪法、1941爆发的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小说共20卷。每卷2到4部。每部40-70万字。
这里译出的是前3卷,共8部(第一卷3部,第二卷2部,第三卷4部),这3卷8部书写的是第一个大事件:革命。为了让读者对全书20卷有个大略的概念,我们把20卷书目交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