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 布里顿[1]本杰明·布里顿 (Benjamin Britten,1913.11.22 - 1976.12.4),英国作曲家。早年就学于格雷莎姆学校,开始学习音乐。1930年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从本杰明学习钢琴,从艾尔兰学习作曲。1935年至1939年,主要为电台广播、戏剧、电影作曲。1939年赴美国。1942年回国后,作为钢琴家在英国各地演出并继续作曲。
布列頓的母親也是音樂家,五歲時就在她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十六歲時獲得英國皇家音樂院的作曲和鋼琴獎學金。自學校畢業後便已經是一個職業作曲家和作曲教授。
1939 ~ 1942年他住在美國,回英國後,正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為戰爭中犧牲的人舉行許多次的義演。後來他潛居鄉下,作曲和釣魚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
使他真正成為一個公認作曲家的是他的歌劇作品[Peter Grimes],這齣歌劇在歐美的上演均大獲成功,也因此使他寫出另外四部歌劇和一部兒童歌劇[The Little Sweep]。
他也為兒童寫過一首[青少年管絃樂引導]的管絃樂,這首曲子本來是為一部教育電影[管絃樂團的樂器]所寫。主題引用自他喜愛的另一個英國作曲家浦塞爾。除了歌劇,他還有許多歌曲、合唱和室內樂作品,他的作品風格簡單,不屬於任一現代音樂的派別,他的合聲時而協和時而不協和,曲調有時簡單如民歌般,有十又充滿大跳,在快速樂曲中,他常用神經質的,多切分音的對位。
他近代的代表作是1961年的[戰爭安魂曲],在一座二次大戰中被完全摧毀後又重建的教堂中舉行首演,這首彌撒曲部分修改了傳統的歌調加入的英國詩人Owen的詩,曲子充滿的他對戰爭的厭惡和恐懼。
布里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音乐扎根于传统土壤,不仅偏重圣经奇迹、古典名著等题材,而且在作品中经常吸取圣咏、民歌、古典音乐素材,予以朴实无华的技术处理。不仅丰富多彩,且风格各不相同。他的创作受到新古典主义影响,但并不拘泥于某种流派和技巧,而是将各种现代手法作机智而创造性地综合运用。 在创作中既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他能写现代的不协和的音乐,又能在音乐中体现中世纪的气氛;他写过豪华壮丽和具有仪式气氛的作品,又常以一种富有魅力的简朴单纯的笔触写作;他还能在大型合唱作品中构筑起极其复杂的复调结构。总之,布里顿所写的艺术作品支配着他的风格,不管他选择什么形式或使用什么语汇,他都能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布里顿一生获得不少荣誉:1952年他被授予"荣誉之友"的称号;1964年获得阿斯本音乐奖;1965年获得有功勋章;1976年又被授予男爵爵位,并获得英国上议院终身议员称号、1976年12月4日,布里顿于奥尔德堡(Aldeburgh)逝世。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
本杰明.布里顿
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钢琴,四年后辍学 ,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
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现代派的风格、技巧。主要作品有:歌剧《彼得.布尼安》、合唱与乐队《战争安魂曲》,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春天交响曲》、《大提琴交响曲》、《小交响曲》等,还写有不少协奏曲、重奏曲、独奏曲、独唱曲、儿童歌剧及一部《中国歌集》(歌词采用我国唐宋诗人的六首诗)等。
1913 | 11/22出生於英國的Lowestoft | |
1930 | 16 | 進入英國皇家音樂院學習 |
1939 | 前往美國 | |
1942 | 回到英國 | |
1945 | 發表作品Peter,Grimes | |
1961 | 發表作品War,Requium,戰爭安魂曲 | |
1976 | 12/4去世於Aldeburgh |
布里顿
1913 | 11/22出生於英國的Lowestoft | |
1930 | 16 | 進入英國皇家音樂院學習 |
1939 | 前往美國 | |
1942 | 回到英國 | |
1945 | 發表作品Peter,Grimes | |
1961 | 發表作品War,Requium,戰爭安魂曲 | |
1976 | 12/4去世於Aldeburgh |
|
管絃樂 |
布列頓在所有管絃樂作品中最為人知的應該就是引用浦塞爾的旋律所編的變奏曲和賦格曲- [青少年管絃樂引導],這個作品是為了讚頌17世紀英國作曲家浦塞爾和教導青少年樂器使用而做的。
|
聲樂和合唱 |
布列頓的一生和音樂都深深受到他的工作夥伴男高音彼得皮爾斯Peter Pears (1910-1986)的影響,他為皮爾斯寫了很多的歌曲,包括了男高音絢爛小夜曲和各種英文的詩歌。他所改編的民謠歌曲也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在合唱作品方面主要包括了[戰爭安魂曲],這首安魂曲採用了詩人Wilfred Owen所寫的拉丁文安魂彌撒,表達了布列頓的和平主義思想。 |
室內樂 |
布列頓室內樂有一部大提琴奏鳴曲和三部大提琴組曲,這是為了他的朋友蘇俄的大提琴演奏家Mstislav Rostropovich、威爾斯的豎琴家Osian Ellis、John Dowland和吉他演奏家Julian Bream所寫。他寫了三部弦樂四重奏,其中的第二號是為了浦塞爾250週年紀念所寫,是他四重奏裡的菁華。 |
布里顿和好友
|
管絃樂 |
布列頓在所有管絃樂作品中最為人知的應該就是引用浦塞爾的旋律所編的變奏曲和賦格曲- [青少年管絃樂引導],這個作品是為了讚頌17世紀英國作曲家浦塞爾和教導青少年樂器使用而做的。
|
聲樂和合唱 |
布列頓的一生和音樂都深深受到他的工作夥伴男高音彼得皮爾斯Peter Pears (1910-1986)的影響,他為皮爾斯寫了很多的歌曲,包括了男高音絢爛小夜曲和各種英文的詩歌。他所改編的民謠歌曲也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在合唱作品方面主要包括了[戰爭安魂曲],這首安魂曲採用了詩人Wilfred Owen所寫的拉丁文安魂彌撒,表達了布列頓的和平主義思想。 |
室內樂 |
布列頓室內樂有一部大提琴奏鳴曲和三部大提琴組曲,這是為了他的朋友蘇俄的大提琴演奏家Mstislav Rostropovich、威爾斯的豎琴家Osian Ellis、John Dowland和吉他演奏家Julian Bream所寫。他寫了三部弦樂四重奏,其中的第二號是為了浦塞爾250週年紀念所寫,是他四重奏裡的菁華。 |
布里顿和好友
管絃樂 |
布列頓在所有管絃樂作品中最為人知的應該就是引用浦塞爾的旋律所編的變奏曲和賦格曲- [青少年管絃樂引導],這個作品是為了讚頌17世紀英國作曲家浦塞爾和教導青少年樂器使用而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