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竺山净照寺

西竺山净照寺

中文名 西竺山净照寺
地理位置 位于汉寿县城西郊西竺山
重建 2003年6月
目录导航

建筑结构

重建后的净照寺气势雄伟,在全县庙宇中是首屈一指的,有山门一座,大殿三起。山门外有对联一副,上题“古今明月沧浪水,新旧桃花西竺山”二句。是本县名士黎丙寿撰写的。门上方有长方石刻一块,上刻“西竺山”三字。

进山门过厅,再前行三十余步是关羽殿。殿檐下悬“义冠古今”木质匾一块。中柱上有对联一副,上联是:“赤面秉赤心,赤兔嘶风,千里常怀赤帝” ;下联是:“青灯对青史,青龙偃月,一生不愧青天”。据说这副对联其他地方也曾看到过,因而没有款题。关羽塑像南向坐,文静威壮,右手捋须,左手执书一卷置膝上,右脚向前,左脚微缩,双目微睁。关平含笑捧印立右后侧,周仓怒目持刀立左后侧,层次分明,令人起敬。

第三进是“大雄宝殿”,此四字相传为唐朝金吾长史张旭书写。迎面三尊大佛,必须仰面才能看到他的眉目,莲台下十二尊黄巾力士,栩栩如生,个个赤膊披巾,裸露处肌腱突起,从这点上就可以说明他们是名不虚传的力士。他们的面部表情怒目蹙额,似嫌莲台太重,不得已而肩此重任。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同殿面北塑有观音像一尊,法像是千手千眼,背后上、左、右三方,众手层出,有持幡幢宝盖的,有拿兵器乐器的,凡百物件,莫不具备;没有拿物件的手,各有眼一只,明亮有神。凝视的时间一久,令人眼花缭乱,无法数清那些象孔雀羽尾似的手到底有多少。很多外地游人都说:“第一次看到!”同殿的十八罗汉,坐立俯仰,虽各具神态,相比之下,只能说是一般化了。

大雄宝殿后面,还有两处建筑,一座是卧佛殿,原是“老庙”的一部分,“老庙”拆除后,纳入“新庙”版图了。另一座是和尚们的祠堂,房屋高大宽敞,里面供着开山以来在寺中圆寂的和尚神主,他们的神主上写着:“临济正宗上X下X大和尚”的字样。可以说明这里是中国佛教临济宗传戒修行的处所。

大雄宝殿之前、关羽殿两旁,还有东西长廊,西廊是和尚打坐参禅的地方,东廊是斋堂和知客僧住房。斋堂内有长桌一方,可坐四十八人,据说和尚最多时达百余人。斋堂上方楹柱间,有两块大木匾,一书“唯舌不烂”四字,字态俊秀舒展;一书“X X古刹”四字,笔力雄浑劲拔(记不清“古刹”前面两个字了)。匾的正中有两方金印,好像是篆刻的“乾隆御笔之宝”字样。

由东廊经嵌有“云烟深处”石刻的小门,就到了西竺山的园林区了。园内有亭、有池、有塔,树高、竹密、花多,互相掩映,又互相衬托,构成一幅望不到边的园林画。

亭有两座,一在平地,一在五、六米高的土基上,它叫“来鹤亭”。亭呈等边六角形,六柱承顶,六柱内约一米处,砌有砖墙,五窗一门,形成亭内室,六柱间连以栏杆,游人可以凭栏倚窗,欣赏亭外景色。迎面的两根亭柱上,悬有一副对联:“江上回龙,似尔几时腾爪甲”;“亭前古鹤,知我平生惜羽毛”。上联指的是这庙里的“回龙井”,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条龙来去不定,栖息井内,因此这口井就叫“回龙井”。下联指的是“来鹤亭”上的白鹤。以龙与鹤抒写作者的情怀。亭内室的门口,有木质对联一副:“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据说在这副对联以前,还有过这样的一副:“草圣已寻人去后,林亭几见鹤归来”。另一座亭,琉璃碧瓦,六角飞檐,空无一物,游人很少到那边去。不过,亭前的桂花树在金秋时节,香飘数里。亭四周有兰、菊之属,按时着花,疏密有致。

来鹤亭下有池一方,用大块方石砌成,上有石栏,约占地四十平方米,西南角有竖石一块,上刻“洗墨池”三字,字体端正,惜无款题,从字的间架和运笔的工力上,看得出是名家手笔。池水已不十分清湛,却还是能映出天光云影。关于这个池,说来你可能不相信,它还有一个争论了长达七百年之久的归属问题:有的说是晋朝征士伍朝的遗迹,有的说是唐朝张旭的洗墨池。揆情度理,伍朝是本县人,在这茂林修竹的古庙里读书写字,极有可能;草圣张旭身为金吾长史,又是富庶繁华的江苏人,一未贬官,二未出使,要来到这里写字,那就可能有点附会了。名胜古迹处,我们现代人总要牵扯点文人韵事进去,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不过,现代作家郁达夫、易君左1938年夏末来此游览倒是实在的。

除了两座亭子,一方墨池以外,点缀园林的还有七八座石塔,大小高低,各得其宜,隐现于竹林中。

历史遗迹

据史料记载;净照寺——始建于东晋,相传为印度沙门金色头陀初建。在这1600多年的岁月长河中,它历经了辉煌,历经了沧桑与苦难,一次次废颓又一次次重复,,, 话说太平天国年间,是19世纪中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由洪秀全、杨秀清、等组成的领导集团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一举成功!立国号太平天国。当时的太平天国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中国半壁江山 ,其势力发展到18个省,太平天国实际控制的区域发展到23个府州,总共面积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当时的太平天囯号召全民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废除一切故有制度。他们暂且胜利了。这历朝历代以来,每一场战乱,受创伤的总是百姓和百姓的物产。在这次浩劫中,大小寺庙毁坏无数,其中,大报恩寺琉璃塔存世四百多年,也毁于太平天国。南京栖霞寺,澧州净照寺等,都成了那次硝烟场上的牺牲品。 时间没有停止流动,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所有的宗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动。而其中受打击最大的是宗法性传统宗教。因为它与帝制君权和宗法族权紧密联系在一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基本信仰发生根本动摇,因此许多高僧大德隐修山野,与政治脱离。 有一僧人,不甘隐没山林,面对山河破碎,心绪很不平静!他;就是“清余和尚”。清余和尚踏着屈子行吟的脚步而来,寻越沧浪之水,体会{离骚}之韵意。那一天,清余法师来到龙阳西竺山,见千年古刹已毁,只剩瓦砾一堆。不觉悲从心来!思绪万念,想那千百年前,头陀远离印度,来此弘法,建寺造塔立名“净照寺”。是何等的伟大愿力支撑释子头陀虔诚之心啊!如今;只剩下这残壁断瓦,我等佛子有愧于心哪!贫僧我生于乱世,得遇佛法,蒙受佛恩,不应只为自身求解脱。道场的存亡本意味着佛教的走向,我今虽有心度化众生,却无力护住道场,无力援众生出水火。深感惭愧!悲哉!悲哉!清余和尚陷入了无限的自责中! 六月的龙阳,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县城里那些小摊小贩早早就撑起了遮阳布,一边摇扇驱热一边吆喝着,又大又甜的西瓜!西瓜!凉粉,凉粉!噪杂的叫卖声,传遍各个街道胡同。街上闲逛的人寥寥无几,也许有七;八;十人凑在某个茶楼里,听书;下棋;或谣传着世道变数。或有少许人在绿荫下正垂涎着鱼儿上钩。虽处乱世,这汉寿城的人啊,日子仍然过得悠闲着。唯有一人,清余和尚,满腔热情如那当头烈日。能晒干世间万物,却晒不干这福田千旬。汗水浸透了层层衲衣。修复道场还任重道远。这国乱当头,人们还处水深火热中,修寺善资从何得来?每想到此,和尚日坐如针毡,夜睡如冰塌。苦苦寻思,重复道场,心堪重负!吾胸中发愿!修复道场唯我心愿! 次日;街上出现了一位僧人,此人清瘦仙风,眉慈目善,怀抱一尊佛像,立命于街市中,口念弥陀手托钵,街头化缘,求助善款修复道场——净照寺。他;就是清余和尚。 乱世中无处不见饥民,角落里,街道上,一拨又一拨的乞讨者在街坊百姓卑微的施舍里勉强度命。捐资建庙谈何容易?眼看太阳西下,和尚钵里堪数几文钱,怀抱佛像轻叹一声,便踏着暮色归去。 任何事情,任何困难,在愿力面前都不是难事!只要愿力在,希望就在,成功就不远。第二天;和尚又来了,同样怀抱韦陀菩萨,手陀钵,当街宣讲佛法,劝慰众生早种福田。就这样,日复一日,十天过去了,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清余和尚顶着酷暑,耐着严寒,种种困苦和无奈,都没有磨灭这个佛子坚复道场的决心!他暗暗立誓;心在,道场就在! 僧人怀抱佛像化缘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也有几许官署商旅者随缘捐助善资。就在释迦牟尼佛圣诞之日,农历四月初八,荒废已久的如来道场“净照寺”终于奠基动工了。砖瓦来了,木料来了,工匠来了,信众也来了。从此街道上少了一道殊胜的风景。老百姓长年听经闻法终于巡佛号声来了。西竺山便成了极乐佛国。当地百姓家日不掩户,夜不防贼,人们安分守法,传递善道。 清余法师的愿力感染着每一位善男信女,一座座佛堂修复完善。雕佛像,塑佛身,每一步骤都得蒙佛菩萨加持,顺利完工。 久违的钟鼓声再次响彻云霄!寺庙上空祥云围绕,佛光普照,殿堂里;洪亮而慈悲的声音在给人们宣讲着佛法。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照见十方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从此;一代高僧——清余法师,在西竺山净照寺主持道场长达二十余年。传戒弟子百余人。授皈依弟子无数统计,其中;法师也曾遍访名山,宣流佛法,以一颗金刚般若心,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后——预知时至。定中圆寂。法师圣名流传千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