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经济更是突飞猛进,当时西方的经济已经远远超过了清政府统治的中国。原来的原材料供应已经不满足机器生产的速度,以至于西方许多大国都走上了侵略扩张殖民地的道路。当时和中国同为落后的日本的大门被英国用武力打开后,日本迅速吸收西方的先进科技,大力发展教育,以至于日本迅速从落后国家飞跃成为殖民国家。而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的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而限制中国的各种发展,使得中国愚味无知极端贫穷,以至于当时中国变成殖民大国口中的肥肉。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经济发展开始加快,而西方国家的殖民利益冲突,以至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的传统大国不管是战胜国还是失败国都受到战争的影响普遍逐渐衰弱,《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以至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战争造成了西欧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而在北美的美国,太平洋上的日本因此经济发展迅速,而中国的经济也有不小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复仇、民族情绪高涨,在美国的经济危机波及西方的发达国家之后,德国、意大利、还有日本互相勾结,德国撕毁了条约,迅速扩充军备,经济腾飞,而英国和法国为了对付苏联放纵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德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横扫欧洲,中国饱受日本蹂躏,最后美国也被迫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就是以国家为单位的抢劫,战争带来巨大的破坏,侵略国的军队更是舍弃人性犯下各种、德国屠杀犹太人、日本屠杀中国人,而中国最为骇人听闻的是南京大屠杀。在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无论哪个国家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可以说放慢了跑在前面的国家的速度,结果是被殖民国家摆脱殖民统治。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2、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3、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4、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5、不平等竞争的存在
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也会造成贫富差距,由地理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在沿海城市和水系城市的居民比居住在山区的居民拥有更多财富,这是因为沿海城市和水系城市的交通更为方便。
贫富差距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整体来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扩大。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
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不是采取了市场取向的改革思路。改革开放以来,不论东部沿海地区或中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例如1991年至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率,广东省高达21 %,贵州省为14%,与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比较,贵州14%的年增长率也是相当高的,但是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迅速拉大。这样就得出一个判断,中国地区差异的扩大,是在各地区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是前进过程中的问题而掉以轻心。
贫富差距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二个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三大差别之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有所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是二元经济结构的反映。农民从事的产业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刘易斯认为只能“维持生计”。农民收入低是传统农业的产物。城镇居民从事的产业,刘易斯称之为“现代产业”,就是现代制造业、信息业和服务业。现代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职工能够得到较高的工资收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正确的政策思路有两条:一是把传统产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将传统产业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现代产业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面临的问题是,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产业的速度不理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央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有力措施,已经对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第三个表现是,在城镇居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农民中先富裕起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这是最为人们关注的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
先富群体与贫困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原因有多种,第一,占有资产等要素多少不同,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产等要素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可能还会有所增加,这就使可以取得非劳动收入的群体与贫困群体收入差距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多少不同。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别表现为工资收入的差别是世界各国普遍出现的一个经济社会现象。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人力资本投资差距造成的收入差别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别表现在能不能找到工作以及工资收入多少。第三,体制等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
如果一个国家始终有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存在,其经济动力发展不足,起伏动荡势出必然,最终会波及每个人!社贫富差距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收入差距过大,财富过于集中,足以给经济发展造成相当的威胁。韩国和菲律宾的对照就是很经典的例子。在1960年前后,两国的许多经济指数相差不多,包括人口、人均GDP、城市化、小学和初中在校人数。起点相同,半个世纪后韩国经济翻了三番,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而菲律宾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动荡不安。主要原因就是韩国的收入和土地分配比菲律宾平均的多,而且两国的基尼指数相差就有0.2。还有经济学家认为,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缓慢,就是因为财富过度集中的缘故。
另外,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会让他们失去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效率。社会的不公正与不平等还使人们逐渐失去国家凝聚力。大量人口资源闲置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威胁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贫富差距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是和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的。因此,在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石。它不但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关系到亿万个家庭以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覆盖全国所有人口(包括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导致一些人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并依法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乱纪,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进而有效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此外,我们还要建立相关法律,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办教育、办慈善事业或修路等。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尚短,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很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享受了优惠的政策,东部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东部的发达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中、西部。为了解决日益增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引国外投资者和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最终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机会平等是实现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
基尼系数仍将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
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小于0.2时为高度平均,0.2~0. 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水平,0.4~0.6之间为不平均,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超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动荡。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
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体制的因素,也有政策的因素;既有市场竞争的因素,也有行政垄断的因素;既有历史积累的因素,也有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定因素;既有正常的因素,也有不正常的因素。
主要因素是:由过渡体制弊端和法治漏洞造成的公有资产流失和不公平竞争;历史上形成并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由市场扭曲造成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的分化;由某些倾斜政策和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由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差别;由于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缺乏和社会保障制度缺陷而未能抑制差别迅速扩大等。
贫富差距最突出问题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机会的不平等
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而公平的可以是平等的,也可以是不平等的。 如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平均主义的分配就是不公平的。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实际上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机会的不平等,或者是由不平等导致的不公平。
机会平等被看作是实现社会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这种源于现代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把社会成员的经济平等规定为机会平等和结果的公平。机会平等的意思是,所有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其就业、投资、职务升迁、赚钱盈利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作为竞争主体他们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结果的公平指个人的努力与所得的对称。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勤奋努力,抓住机会,就可以从低收入者进入高收入者行列,所以机会平等可以促进结果的收入公平。
机会平等意味着对身份特权的否定、对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对未来均等机会的开放。
机会平等关键要有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合理的政策机制
在机会平等中改善公平,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效的市场机制,二是合理的政策机制。
面临的收入分配不公首先是市场平台的不公,远没有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如要素市场没有市场化,距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这四个要求差距很大。劳动力市场依然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土地市场受到产权模糊的约束、资金市场受到若干歧视政策的影响。
即使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它所带来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不能说是正确、合理、公平或合乎道德的。市场竞争机制本身有加剧贫富差距的特性。因此,政府有责任通过政策机制对过大的收入差距进行补救,如对弱者的援助、对垄断的遏制、对收入的调节等,从而改善公平。
机会平等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起点公平
推进机会平等,要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平等竞争的权利,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方面的起点公平。
社会保障体系十分不足。覆盖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只有20%,医疗与失业保险的覆盖率不到20%.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起点公平,也是市场竞争的社会安全阀。
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
改革财产税制:开征物业税、遗产税和赠予税
健全特定行为税制度
创造条件开征社会保障税
改革分配制度 理顺分配关系
缩小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