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

慎独

出处 《文子·精诚》
中文名 慎独
拼音 shèndú
目录导航

详细解释

慎独慎独(3) 舍弃身体感官对疼痛的知觉,返回自心,谨慎 内省。

之所以慎独,天命之谓(气)性,率(率领)性之谓道,修道(气)之谓教。道(率气)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人不可能一刻无性的假设)也。是故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有所看或者有所不看因人而异),恐惧乎其所不闻(有的闻有的不闻)。莫见乎隐(隐晦片甲不留),莫显乎微(显现草木不生)。故君子慎其独也。(所以我们就要慎独啦,慎独是对的啦)

语出《 礼记·大学》:“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三国·魏 曹植 《 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陶谷使江南》:“ 熙载 使歌姬 秦蒻兰 衣弊衣为驿卒女, 谷见之而喜,遂犯慎独之戒。”

《 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我们讲理学的人,最讲究的是慎独工夫,总要能够衾影无愧,屋漏不惭。”

李劼人 《 大波》第一部第一章:“在这种不开通、不文明的地方,身当人师的人,那敢不慎独?”

相关词语

开头相同

慎交 慎志 慎核 慎谨 慎虑 慎初 慎柬 慎终追远 慎溃 慎修 慎审 慎思 慎终如始 慎测 慎躯 慎戒 慎容 慎辞

结尾相同

慎独慎独 全独 躭独 焭独 群独 危独 不独 狷独 速独 三独 岂独 简独 鹤独 贫独 非独 矜独 抱独 合独 百年孤独

近义词: 斩草除根,(杂草比农草长得快,不除根很快又冒出来了) 严于律己, 讳莫如深

儒学名词

大学

《 大学》出现慎独一词:

原文

慎独慎独(3)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①。如恶恶臭②,如好好色③,此之谓自谦④。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⑤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节选自《 礼记·大学》)

注解

①毋:不要

自欺:自己骗自己

②恶:讨厌

恶臭:难闻的气味 臭:气味

③好:喜爱

好色:美丽的容颜

④谦:通“慊”,满足。

⑤揜:即“掩”的异形字,掩盖。

⑥严:厉害。

《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 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解释前一句话的“毋自欺也”;

2、慎独,在这里约等于扪心自问。如 聂文涛博客:“孔子说的仁道,那是讲给君子的。而我,曾经放弃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能再谈什么仁道。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价值。换句话说,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否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人吗?”。

3、“人之视己”,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见其肺肝然”。

4、这里讲的是慎独与真诚。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 心安理得。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副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曾子说:“许多只眼睛看着,许多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道理

做人要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能有半点虚伪,因为“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中庸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

注解

1. 道,是用来驾驭本性的道。

2. “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别人。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其所不闻”的“其”也是这个意思。

3. “莫见乎隐”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

4. “独”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独”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

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聂文涛说: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中庸》之慎独另解

背景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记录的孔门心法,首句言性、言道、言教,说的是修性修道的方法,可惜孟子之后渐渐流为学问之说,离其真意甚远了。

其中“君子”和“慎独”两个概念,与原意大相径庭,是理解原意的关键。《中庸》里的君子,指的是依道受教、修行身心的人。慎独,指的是谨慎地保有(自己在修道中得到的)独特的见解。

原文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

道,是生命中不可须臾离开的生起心念的那个能力,凡是生命可以离开的东西都不能称之为道。(每个人从不间断的思维作用、心念活动,就是道在人的生命中的体现。生起思维和心念的就是道、是天命、是生命的本源。)

所以,依照道来修行的人,对自己不能耳闻目睹的事物,应该保持慎重的戒心和畏惧的恭敬态度。虽然人的耳目感知有其局限性,但是依道修行的人,还是能够在最隐秘的地方和最细微之处,感知到普通人无法感知的东西,所以修行人应该谨慎地保持其(在修行中获得的)独有的知见。

再译一下中庸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如果情绪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节制,则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中”“和”,那么天地之间的规则就能正确地发挥作用,万事万物就能兴旺自然的发展了。

注解

发而皆中节:情绪发出时皆由“中”来节制。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情绪发生时皆符合节制”。 根据语意的连贯性和前后文字的使用规则来看,都应该是“以中来节制”,而不是正中(读重的音)节制。如果解释为正中(符合)节制,那么原文为什么没有对节制进行解说呢?

盘古心学

“慎独”是说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或者说是谨慎面对自己生命本质上具有独立的事实。

这个独立特别是在说人的感觉具有无法被任何他者替换来感觉的根本事实。比如说你肚子饿了,这是很踏实的感觉,别人不能好意帮你吃东西,只有你自己吃东西肚子才能感觉饱,你心里很难过,懂得体贴与同情的别人只能“感同身受”你的难过,这个感同身受意思是说他会想起自己往日很难过的情境,因此特别知道如何细致对待你,却无法跟你替换来难过,来进去此刻你自己难过的情境本身。

“独”字就是独立,承认生命本质上的独立,与其往外逐浪,不如承认浪起浪落都在心内,独立是对本体的一种具象描写,当你看见你自身的独立,你就看见本体。每个人降生在这个宇宙里,都具有完全独立的心灵,来吸收与消化他感知的各种讯息,并做出自觉适当的回应,这是人会驾驭万物,与天并立共存的原因。因此,“慎独”两字首先只是要人开始确认自己如此珍贵的存在现象。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子戒慎恐惧自己有什么状况没有看见与听见,内在的盲点常会在阴暗处更鲜活,细微处更显著,因此君子更要慎重承担自己具有独立性的生命,不要怀着攀附心态而自毁自弃。

“慎独”是中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 《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传统解释

这一解释是社会上广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较容易为世人接受的解释。

朱子解释《大学》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说:“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殉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刘少奇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 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这四条,慎独是根本,是“体”;其他三条是枝叶,是“用”。

《中庸》里有句话:“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什么叫“戒慎乎其所不睹”?这个“不睹”,就是你看不见的领域。“恐惧乎其所不闻”,这个“不闻”,就是你听不到的领域。在这些“不睹”“不闻”的领域,我们不要以为我们看不到、听不到,就没有东西。整个宇宙,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恐怕连0.1%都没有。我们就知道这一点,如果就自以为很了不起,不是很可笑吗?在我们不知道的领域,在我们看不见的领域,有多少东西存在?我们能不有所恐惧吗?

《大学》里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里同样也讲“慎独”。“慎独”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为什么要“慎独”?因为在天地之间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要去敬重它,用我们至诚的心,敬重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说鬼神,鬼神存在不存在?很多人否定它。我们只能说自己不知道,我们不要否定,不知道的不能就说没有。不知道的,我们就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没有呢?还有99.9%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能说那里面就没有呢?

“十目所视”,任何时候,可能都有十双眼睛在看着你;“十手所指”,任何时候,可能都有十个手指在指着你。所以我们要很慎重,不管有没有人,都要慎独。慎独就是“诚”,很诚恳、很诚信。做任何事情,不要因为外界的变化而随便改变我们的想法、做法,我们要用真诚去做事,不轻易地改变我们正确的目标。

较新解释

这一解释是一些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儒学的学者所持的意见。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就是持守或牢固地保持自我的道德本性和本心。从功夫论说,“慎独”就是面对自我的身心如何“以心治身”;面对外部世界,如何不被外物所左右而保持道德自觉。从消极的角度说,“慎独”是一个防止和约束“自我非道德性”萌生和出现的过程;从积极的角度说,“慎独”则是一个保持和守护“自我”道德本性的过程。

清人主张释“慎独”的“慎”为“诚”,相应地有人就把“独”解释为“身”, 如陈硕甫说:“《中庸》言慎独,即是诚身。”( 见王先谦《荀子集解·不苟篇》,中华书局,1997年)

慎独的解释:

《五行》篇的“说”,从丧服制度与内心悲哀的关系,解释《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之诗句说:“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另外还有“舍其体而独其心”、“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的说法。明确地把“心”界定为“独”,或者以“心”为“独”。

《荀子·不苟》篇:“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

明儒中,则有:

刘宗周:“圣贤千言万语说本体说工夫,总不离慎独二字,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刘子全书》卷五《圣学宗要?阳明王子》)

“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刘子全书》卷八《中庸首章说》)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使得全体荧然,与天地合德。”(《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

慎的解释:

《左传》:“慎守其一”

《周书》:“慎,德之守也。守终纯固”

上博简《三德》:“君子不慎其德”、“慎守其□”、“各慎其度,毋失其道”

《成之闻之》篇:“敬慎以守之,其所在者入矣”、“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故君子慎六位,以祀天常”

《韩非子·解老》:“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真者,慎之固也。修之身,其德乃真。”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清挈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

从以上“慎”的一些用例,可以得出几点重要看法:一是“慎”与“守”直接合用,“慎守”可以解释为“持守”(或者“专注”);二是“慎”与“固”和“坚固”放在一起使用,其“慎”有牢固保持的意思;三是根据文句的意思,“慎”可释为“守”;四是“慎”关注的都是人的“内心”和“内在性”。根据这几点,“慎独”的“慎”完全可以从“保持”、“敬重”、“敬持”、“专注”、“持守”和“固守”等相近的意义上加以界定,这应 该正是“慎独”之“慎”的确切意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