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体育学院

中文名 山东体育学院
属性 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外文名 ShandongSportUniversity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3个
院校代码 10457
硕士招生电话 0531-82617340
党委书记 王毅
校址 济南校区: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世纪大道10600号日照校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山东路685号
本科专业 20个
主要院系 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学院
目录导航

办学历史

学校前身

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

1956年,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创办山东省体育运动员训练班。

1958年10月,山东省体育运动员训练班更名为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系。

1963年,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系更名为山东省体育学校。

1971年11月27日,山东省体育学校更名为山东省体育工作大队。

1984年9月24日,山东省体育工作大队更名为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5]

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

1978年7月,成立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所。[6]

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

1996年10月3日,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行政主管部门为山东省体育局。[6]

合并发展

1958年,济南体育学校和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创建山东体育学院。[2]

1962年,山东体育学院停办。[2]

1978年12月,山东体育学院复建。[2]

1983年和2003年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为学士和硕士培养单位。

山东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200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体育学院与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体育学院,把原隶属省体育局管理的竞技体育和体育科研资源纳入到学院统一管理。[1]

2005年,学校获得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体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

2017年,获批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

2018年,学校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予权。

2019年11月,山东体育学院螳螂拳传承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7]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设有有国家足球学院、国家篮球学院、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学院、武术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体育传媒信息与技术学院、体育社会科学学院、体育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运动学校等11个教学单位,拥有20个本科招生专业。[8]

院系 专业
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学院[9]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武术学院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与健康学院 特殊教育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康复
应用心理学
体育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10] 英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技术学
新闻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校企联合办学)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校企联合办学)
体育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体育经济与管理
健康服务与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休闲体育
体育艺术学院 舞蹈表演
表演
舞蹈编导
参考资料:[11]

学科建设

院系 专业
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学院[9]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武术学院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与健康学院 特殊教育
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康复
应用心理学
体育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10] 英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技术学
新闻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校企联合办学)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校企联合办学)
体育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体育经济与管理
健康服务与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休闲体育
体育艺术学院 舞蹈表演
表演
舞蹈编导
参考资料:[11]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有1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联合培养博士专业。[8][1]

  •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

运动人体科学(二级学科)[12]

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运动人体科学[13]

联合培养博士专业

水上运动装备工程、体育教育训练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1][14]

  • 授权学科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康复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15]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体育学[16][17]

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领域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

教学建设

师资概况

截至2021年10月14日,学校有教职工726人,其中正高级58人、副高级235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227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51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其他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7个。[1]

杰出专家/杰出人才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凯珍(特聘专家)、胡亦海(客座教授)、张志勇、逄春阶(兼职教授)[18][19][20][21]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毛德伟[22]

全国优秀教师:魏平[23]

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章岚、王玉珠、许昭[24]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魏平、王玉珠[23][24]

优秀教师:卢朝霞[25]

山东省“泰山学者”:王永泰[22]

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张志勇[26]

山东省教学名师:张志勇[20]

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张志勇[20]

体育研究

  • 质量工程

截至2018年11月,学校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6个省级特色专业、9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山东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实验室,2005年至2010年间,学校教师和技术人员发表主要教学研究论文59篇。[8][1]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运动训练[27]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

山东体育学院-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28]

山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运动人体科学“三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9]

山东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实验室

山东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山东省级特色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特殊教育、舞蹈学、社会体育、运动训练[30]

精品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类别 课程名称
省级精品课程 运动医学 省级精品课程 田径
运动科学核心课程系列 体育管理学
运动训练学 篮球
运动生理学 运动心理学
基础英语
参考资料:[31][32][33]
  • 学生成绩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共获得国内外重大赛事金牌388枚。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获3金2银2铜;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获37枚金牌,21枚银牌,16枚铜牌,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上,学校共获37枚金牌、21枚银牌、16枚铜牌。2017-2018学年度,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达409人次。其中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励178人次,艺术类专业比赛奖励125人次,体育类专业比赛奖励109人次。[8]

在第十一届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该校选送作品《星空不孤单》获得公益创业赛铜奖。[34]

在第十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决赛中,该校选送作品《基于腾讯微信的移动化教务教学辅助系统》获得软件开发类二等奖。[35]

科研成果

类别 课程名称 类别 课程名称
省级精品课程 运动医学 省级精品课程 田径
运动科学核心课程系列 体育管理学
运动训练学 篮球
运动生理学 运动心理学
基础英语
参考资料:[31][32][33]

研创平台

体育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部委科研课题27 项,省科研课题5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厅局级科研奖励21项;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含核心期刊论文190 余篇;出版专著13部,发明专利11项。[8]

文化传统

截至2017年12月,学校有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

  •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

运动健康与健身科技实验室、体育健身器材装备与技术实验室

  • 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运动促进健康科技协同创新中心[36]

  • 山东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山东省体育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

学校标识

  •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拥有2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583870册,当年新增21792册,生均纸质图书68.62册。图书馆还拥电子图书1769937册,数据库44个。2017年,学校图书流通量达到37994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5054830 次。[8]

  • 学术期刊

教学设施教学设施(8)《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是由山东体育学院主办、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的综合性体育学术期刊,设有体育社会科学、运动生物科学、运动技术、训练与竞赛、学校体育等栏目,是中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报。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国际体育信息资源中心(SIRC)、加拿大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国内外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刊。获《CAJ-CD》执行优秀奖,山东省优秀期刊奖,中国高校特色期刊称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4年首批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社会科学期刊精品库》。

此外,学校还办有《山东体院报》、《山东体育科技》等刊物。[37]

精神文化

学校领导

  • 校徽

山东体育学院校徽山东体育学院校徽释义:校徽的整体由形状、符号和色调三种元素构成。形状为“圆形”:寓意为圆满与和谐。符号为“S、U”:“S”形似流水,既代表山东体育学院的“山”字,同时是“体育”英文单词sport的首字母,既是凤凰的抽象变形,又象征五彩缤纷的彩带;“U”既是“大学”英文单词university的首字母,又像一把胜利的火炬。色调为“红、黄、绿、蓝、黑”色:寓意为奥运五环颜色,既分别代表五大洲,又昭示人们对奥运精神的向往与追求。“金边和金字”,寓意山东体育学院的事业灿烂辉煌。[38]

  • 校旗

山东体育学院校旗山东体育学院校旗释义:设计方案由蓝、白两色和校徽标志组成,蓝色为主基调,是校旗背景;白色为“山东体育学院”中文汉字和英文字母颜色;校徽位于左上角。校旗设计主题鲜明,色彩明快,图案简洁、凝练,富有象征意义。蓝色象征着大海,寓意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体魄像大海一样刚健,创新像大海一样奔涌。白色在现代社会寓意纯洁、端庄、正直、少壮,在森罗万象中有高远的意境,象征着学校教职工纯洁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拼搏进取的历史使命。

现任领导

  • 校训

坚卓竞远[38]

山东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10)

释义:“坚卓竞远”本意: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才识,竞争的精神,远大的理想。它既是对学院办学实践的总结完善,又倡导了每个山体人共同的意志愿望,反映了学院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锐意开拓、刚阳向上的进取精神,体现了学院的精神特质、价值取向、社会责任和理想追求。[38]

  • 校风

严勤创实

“严”,是指严谨的治学态度,严密的科学精神,严格的组织纪律,严肃的工作作风。

“勤”,是指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勤俭朴素等。

“创”,要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在教学、科研和各项管理工作中,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勇于实践,开拓前进。

“实”,是指在思想、工作、学习和作风等各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38]

历任领导

词条图册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王毅
党委委员、院长 毛莉虹
党委副书记 张云龙
党委委员、副院长 孙乐为
副院长 李新、张疆之、张佃波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任继滨

资料来源:2022年5月山东体育学院官网[39]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