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景奎

姜景奎

中文名 姜景奎
专业方向 印地语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目录导航

人物经历

1985-1988年,北京大学东语系学士;

1988-1990年,印度中央印地语学院留学生;

1990-1993年,北京大学东方学系硕士;

1993-1996年,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博士。

1996.7-1999.7,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讲师;

1999.8-2007.7,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系副教授;

2007.8至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1]

研究领域

印度文学文化、印度宗教、南亚区域问题研究。

学术荣誉

1. 2007年,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召开的第八届世界印地语大会上获印地语言文学贡献奖;

2. 2015年,被印度国家文学院授予2015年度阿南德·古马尔斯瓦米院士(Anand Coomaraswamy Fellow)荣誉;

3. 2018年,获印地语国际最高成就奖“乔治·格里森奖”(2016年度)。

科研成果

1.专著(5部)

(1)《印度文学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3月,476千字。[2]

(2)《印度近现代文学》(合,上下二卷),昆仑出版社,2014年1月,806千字。[3]

(3)《印度中世纪宗教文学》(合,上下二卷),昆仑出版社,2011年1月,646千字。[4]

(4)《泰戈尔文学作品研究》(合),昆仑出版社,2003年9月,427千字。[5]

(5)《印地语戏剧文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2月,180千字。[6]

2.译著(2部)

(1)《苏尔诗海》(合译,上中下三卷)(【印度】苏尔达斯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1月,1100千字。[7][8]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译著)一等奖。

(2)《印度与中国:千年文化关系》(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140千字。[9]获第四届中国外语非通用语优秀成果奖(译著)一等奖。

3.辞书(1部)

《汉语印地语大辞典》(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4390千字。[10]

4.译审(1部)

《中印情缘》,中国出版集团中译出版社,2017年5月,269千字。[11]

5.编著(20余部)

(1)《印度文化论辑》(主编,《薛克翘文集·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10月,365千字。[12]

(2)《神魔小说与印度密教》(主编,《薛克翘文集·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6年5月,388千字。[13]

(3)《刘安武文集1-6》(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11月,1647千字。[14]

(4)《中印文化交流百科全书》(上下二卷),中印联合编审委员会成员、编委、分支主编,负责“中印贸易往来”“中印外交往来”和“中印现代学术交流”三个分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9月,4000千字。[15]

(5)《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二卷),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1月,400千字。[16]

(6)《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一卷),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300千字。[17]

(7)《中国学者论泰戈尔》(上下二卷),主编,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1年12月,750千字。[18]

(8)《多维视野中的印度文学文化: 刘安武先生八十华诞纪念文集》,第一编者,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0年6月,300千字。[19]

(9)《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论·2》,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0月,310千字。[20]

(10)《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301千字。[21]

(11)《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六辑),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1月,255千字。[22]

(12)《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五辑),选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月,251千字。[23]

(13)《印度文学文化论》(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220千字。[24]

(14)《东方文学名著故事》(缩写、翻译《摩诃婆罗多》),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5年6月,124千字。[25]

(15)《世界名诗三百首》(编委、译者),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2月,1086千字。[26]

6.论文(60余篇)

(1)“‘宝莱坞’影响遍及世界”,载《世界知识》,2017年第5期,2017年3月,第68-70页。[27]

(2)“中国与印度的人文交流”,载《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时事出版社,2015年11月,第27-65页。[28]

(3)“泰戈尔诗歌研究”,载《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一卷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115-123页。[29]

(4)“印度两大史诗研究”(合),载《新中国60年外国文学研究·第一卷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34-43页。[30]

(5)“印度古代巫术咒语文学——《阿达婆吠陀》”,载《东方语言文化论丛》(第34卷),军事谊文出版社,2015年9月,第279-288页。[31]

(6)“《苏尔诗海》之竹笛情味”,载《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二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1月,第279-292页。[32]

(7)“印度古代祭祀散文文学刍议”,载《东方语言文化论丛》(第33卷),军事谊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209-217页。[33]

(8)“印度经典汉译的历史、现状和展望”,载《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第78-85页。又:“试论印度经典的汉译”,载《东方语言文化论丛》(第32卷),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年11月,第430-451页。另载《认识东方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206-223页。[34]

(9)“《苏尔诗海》苏达玛功行诗歌译释”,载《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丛刊》(第1辑·2013),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3月,223-242页。[35]

(10)“宗教对印度文化战略的影响”,载《南亚研究》,2013年第1期,第1-11页。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0《文化研究》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7期“国际关系·军事学”栏目部分摘转。[36]

(11)“简论苏尔达斯”,载《北大南亚东南亚研究》(第一卷),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第173-187页。[37]

(12)“论中印关系的分期问题”,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第5-10页。[38]

(13)“中印文化交往的前世今生”,载《中国报道》,2010年第4期。[39]

(14)“外语非通用语教学改革刍议”,载《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95-101页。[40]

(15)“我国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合),载《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22-42页。[41]

(16)“吠陀教四大神和早期印度教的信仰基础”,载《南亚研究》,2005年增刊,第83-87页。[42]

(17)“印度宗教的分期问题”,载《南亚研究》,2005年第1期,第61-65页。[43]

(18)“评《佛经的文学性解读》”,载《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129页。[44]

(19)“中国的印地语教学和研究”(印地语),载《印地语在国外》,(印度)尼赫鲁博物院出版,新德里,2004年。[45]

(20)“再论中世纪印度教帕克蒂运动”,载《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第57-62页。[46]

(21)“论泰戈尔”,载《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第六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98-234页。[47]

(22)“评《印度两大史诗研究》”,载《东方文学:从浪漫主义到神秘主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8月,第450-463页。[48]

(23)“印度印穆冲突的历史文化因素浅析”,载《当代亚太》,2003年第8期,第15-19页。[49]

(24)“一论中世纪印度教帕克蒂运动”,载《南亚研究》,2003年第2期,第72-76页。[50]

(25)“印度教民族主义及其影响”,载《东方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1月。[51]

(26)“印度语言文字文化”,载《东方语言文字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52]

(27)“印度宗教面面观”,载《世界博览》,2002年第9期,第52-55页。[53]

(28)“教派主义:印度的悲哀”(合),载《世界知识》,2002年第8期。[54]

(29)“宗教民族主义与印巴核对抗”,载《东方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55]

(30)Indian Studies in China, inJournal South Asian Studies, Sept., 2001, Hankuk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Seoul, South Korea.[56]

(31)“阿谢格的社会现实剧”,载《印度文学文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44-64页。[57]

(32)“冷板凳上的学问”,载《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58]

(33)“伯德的戏剧创作”,载《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8年。[59]

(34)“近代印地语戏剧家及其创作”,载《东方研究·1998》,蓝天出版社,1998年4月。[60]

(35)“近代印地语戏剧文学之父帕勒登杜”,载《东方研究·1996-1997》,蓝天出版社,1998年4月。[61]

(36)“印度的教派问题”,载《南亚研究》,1998年第2期,第51-57页。[62]

(37)“印度宗教与当今印度社会”,载《亚非纵横》,1997年第2期。[63]

(38)“印地语民间戏剧”,载《国外文学》,1997年第2期。[64]

(39)“古代印地语戏剧文学”,载《南亚研究》,1997年第2期。[65]

(40)“近代印地语戏剧文学的特点”,载《南亚研究》,1996年第3·4期,第82-85页。[66]

(41)“伯勒萨德戏剧的特点”,载《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6年。又载《印度文学集刊》(第四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289-304页。[67]

(42)“杜勒西达斯的理想社会”,载《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5年。[68]

(43)“伯勒萨德的短篇小说”,载《东方研究·1994》,天地出版社,1995年9月。[69]

(44)“印度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载《南亚研究》,1994年第4期,第72-77页。[70]

(45)“再评诗人泰戈尔”,载《东方研究论文集·1993》,蓝天出版社,1993年10月。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青年优秀论文奖(1995年)。[71]

学术兼职

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副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南亚语种分会会长;

中国南亚学会分会中国南亚语种学会会长;

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印度友好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

西安外国语大学兼职教授;

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

西藏民族大学客座教授;

印度国家文学院A.C.院士(Ananda Coomaraswamy Fellow)。

讲授课程

本科生课程:“印地语”、“印度英语报刊文章选读”、“印度宗教”、“印度文学”、“印度文化”、“印度概况”、“印度历史”等。

硕士生课程:“南亚现状研究”、“印度宗教研究”、“印度文化研究”、“泰戈尔研究”、“印度两大史诗研究”等。

博士生课程:“南亚当代社会研究”、“南亚历史文化研究”、“印度教研究”、“印度宗教文献研读”、“印度现代文学研究”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