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萨耶吉特·雷伊
英文名: Satyajit Ray
性 别: 男
生 日: 1921-05-02
角 色:编剧,导演
1921年5月2日生于加尔各答,祖父是印度著名画家、诗人兼科学家,父亲是印度闻名的文学家Sukumar Ray ,他一家与印度文豪泰戈尔是世交。他最初对物理学和经济学感兴趣,19岁在加尔各答获得名誉经济学士学位。不久,雷伊对绘画产生兴趣,
1940年—42年,他在泰戈尔主持的森林大学研究美术。不久后,他到伦敦广告公司的加尔格达分公司美术部工作,创造了揉和现代西欧和印度传统的广告样式,开拓了新作风。此时,印度作家毕弗德布塞巴纳的小说《小路》请他做插图,他就决心将小说改编成电影,也就是后来的《大地之歌》。
1947年,他与友人成立“加尔格答电影协会”,发现许多当代杰出的美国导演,包括他最喜欢的约翰福特。50年雷伊因公到英国,看了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对电影有了新认识。
1951年,法国大导演让雷诺阿到印度拍摄《河》,与他相识,更坚定了他拍摄《大地之歌》的决心。
1952年,雷伊独资拍摄《大地之歌》,因拍摄费用难以筹措,一拖几年,后来得到西孟加拉政府支持,才得以在1954年完成。同年在纽约现代博物馆举行首映典礼,又参加了第七届戛纳电影节,获得人性纪录国际奖,从此名声大振。 据他说,因为制片费用不足,受到限制太多,只能多用长镜头和尽量不变的摄影角度。演员除两位职业演员以外,全是业余演员。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之下,雷伊仍高度发挥了电影的真实感,并努力抛弃戏剧和绘画的痕迹,表现了印度农村的悲惨和贫困,写出孩子们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过程,构成感人肺腑的影像诗篇。同时,雷伊对音乐也颇有研究,如在片中采用莱文森卡尔的音乐,造成视听合一的世界。他自《两个女儿》后,开始自己为影片配乐。 继《大地之歌》以后,雷伊又执导了《大河之歌》、《大树之歌》,合称“阿普(培)三部曲”。他使印度电影的写实主义传统更上一层楼,也使得印度电影从此摆脱了只有歌舞片为世人所知的状况,让印度情节故事片也开始在世界获得瞩目。 此后他的杰作不断,很多作品都获得各种国际奖项,世界也在他的电影中领略印度的异国风味。 1963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将他列为世界十一位最杰出的导演之一。
1992年,美国电影学院将奥斯卡终生成就奖颁发给这位老导演。但雷伊却在一个月后的4月23日与世长辞。
Kapurush (1994)
不速之客 The Visitor (1991)
Ghare-Baire (1984)
Shatranj Ke Khiladi (1978)
Jana Aranya (1976)
有限公司 Seemabaddha (1974)
遥远的雷声 Ashani Sanket (1973)
森林中的日与夜 Aranyer Din Ratri (1970)
Goopy Gyne Bagha Byne (1969)
Nayak (1966)
孤独的妻子 Charulata (1965)
大都会 Mahanagar (1964)
Devi (1962)
阿塔的世界 Apur Sansar (1960)
Jalsaghar (1959)
不屈者 Aparajito (1957)
大地之歌 Pather Panchali (1955)
Kapurush (1994)
不速之客 The Visitor (1991)
Ghare-Baire (1984)
Shatranj Ke Khiladi (1978)
Jana Aranya (1976)
遥远的雷声 Ashani Sanket (1973)
森林中的日与夜 Aranyer Din Ratri (1970)
Goopy Gyne Bagha Byne (1969)
Nayak (1966)
孤独的妻子 Charulata (1965)
大都会 Mahanagar (1964)
Devi (1962)
阿塔的世界 Apur Sansar (1960)
Jalsaghar (1959)
不屈者 Aparajito (1957)
大地之歌 Pather Panchali (1955)
印度之魂:萨蒂亚吉特·雷伊
Satyajit Ray
印度是个特殊的电影国度,一方面,它是世界上电影年产量最多的国家,全国有10000家左右电影院,2006年上映的新摄标准长度电影数量达到了1091部。同时,印度电影在艺术上很少有创新和贡献,“宝莱坞”几乎成了艳丽歌舞与廉价道德剧的同义词。时至今日,多数印度人心目中的好电影还是遵循着这样一条简单的原则:电影最重要的东西,一是好故事,二是好演员,三是好歌舞。
但是在整个50年代,印度受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曾经有过一次备受瞩目的“印度新电影”运动。这次运动的领军人物就是Satyajit Ray。无论是了解印度电影、还是了解艺术电影,或者为了了解印度,我们都不能错过这位世界级的大师。没看过Ray的电影是件遗憾的事情,应该补上这一课,他会带你改变你对印度电影的印象。
1921年5月2日生于加尔各答,祖父是印度著名画家、诗人兼科学家,父亲是印度闻名的文学家,他一家与印度文豪泰戈尔是世交。
1992年4月23日去世。去世前一个月,获得奥斯卡终生成就奖。黑泽明得知雷伊去世的消息,曾痛心疾首,感叹“世界失去了一位最伟大的写实主义导演”。
一生共导演37部电影,大部分由他自己写剧本或改编剧本,他的影片在戛纳、威尼斯、柏林都得到过大奖。
1963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将他列为世界十一位最杰出的导演之一。
1992年3月,获得美国电影学院奥斯卡终生成就奖。
雷伊出身贵族,他受过高等教育,并有充分的机会学习西方的文化。他最初对物理学和经济学感兴趣,19岁获得名誉经济学士学位。雷伊对电影与音乐的兴趣始于少年时代,他经常阅读好莱坞的电影杂志和英国电影杂志《视与听》(Sight & Sound)。
1940年—42年,雷伊对绘画产生兴趣,立志做一名插图画家。他在泰戈尔主持的森林大学研究美术。不久后,他到伦敦广告公司的加尔格达分公司美术部工作,创造了揉和现代西欧和印度传统的广告样式,开拓了新作风。
1947年,他与友人成立“加尔格答电影协会”,发现许多当代杰出的美国导演,包括他最喜欢的约翰·福特。1950年雷伊在英国看了德西卡导演的《偷自行车的人》对电影有了新认识。
1951年,法国导演让·雷诺阿来到加尔各答,为新片《大河》找寻外景。雷诺阿抵埠后,素昧平生的雷伊直接去到他下榻的酒店相见。很快,他就伴随着这位法国人在加尔各答的郊区寻找外景。当雷诺阿问雷伊是否想过投身电影时,雷伊向他讲述了《道路之歌》的大纲。
《孤独的妻子》 1952年,雷伊独资拍摄《大地之歌》,因拍摄费用难以筹措,后来得到西孟加拉政府支持,才得以在1954年完成。雷伊的这部处女作,技巧与风格的成熟,叙事的老练与艺术的高超,丝毫不逊色于世界影坛上已负盛名的电影大师。继《大地之歌》以后,雷伊又执导了《不屈者》、《阿普的世界》,合称“阿普三部曲”。他使印度电影的写实主义传统更上一层楼,也使得印度电影从此摆脱了只有歌舞片为世人所知的状况,让印度情节故事片也开始在世界获得瞩目。
此后,雷伊陆续又拍摄了30多部影片,很多都取得了很好的口碑。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征服》Abhijaan (1962)、《大都市》Mahanagar (1963)、《孤独的妻子》Charulata (1964)、《遥远的雷声》Ashani Sanket (1973)。
雷伊电影的最大特色是一种舒缓的诗意和被这种诗意包裹的悲剧感。“现实主义”并不是艺术电影的标准,在雷伊的影片中,人物在崇高和卑微、信仰和诱惑、苦难和幸福中走过,他尽可能用充满诗意的电影语言去呈现。
他的影片多反映印度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寓意深刻、见解独到、手法细腻、抒情优美,而且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
由于早年的美术经历,他对于画面的感觉非常敏锐。雷伊的电影在表演、摄影音乐的水准不逊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
雷伊电影在国内成绩并不好。印度观众觉得“他的电影不娱乐。”
虽然印度社会等级森严、物质条件一般,但由于普遍的信奉宗教,这个国家是世界上公民享有最大幸福感的国度之一,观众在“神”的国度里,对电影的需求就是娱乐化。印度有以不同语言拍片的三大制片中心:孟买(印地语)、加尔各答(孟加拉语)、马德拉斯(泰米尔语);印度约从30年代开始,电影非常明显地偏向逃避现实的歌舞片。40年代,印度电影在商业上逐渐获得成功,发展日渐稳固,但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影片的类型更被禁锢在娱乐歌舞片的模式里,甚至出现了低级庸俗的作品。
一般认为是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影响。50年代,印度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应社会现实的高质量影片,它与以前的印度电影在风格上截然不同,所以被称为“印度新电影”,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流派,但Ray的电影出现并取得成功之后,一批有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形成了印度电影的现实主义的潮流,由于佳作频出,印度电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迥异的文化旨趣,备受世界影坛的瞩目。
印度新电影的代表人物除了Ray,还有V·森达拉姆、尼丁·博斯、吉亚·撒尔哈迪、维杰衍蒂·玛拉、德塔·特尔玛蒂卡利、麦尔·洛伊、阿米亚·查克拉瓦蒂、拉兹·卡普尔、赫勒希凯什·穆吉克、夸加·阿默德·阿巴斯等。
60年代开始,印度电影为了迎合观众,又回到早年的幼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