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衷心

献衷心

中文名 献衷心
作者 (唐末五代)顾夐
朝代 唐末五代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典范作品

献衷心

作者:(唐末五代)顾夐

绣鸳鸯帐暖,画孔雀屏欹。人悄悄,月明时。想昔年欢笑,恨今日分离。银釭背,铜漏永,阻佳期。

小炉烟细,虚阁帘垂。几多心事,暗地思惟。被娇娥牵役,魂梦如痴。金闺里,山枕上,始应知。

献衷心

作者:(唐末五代)欧阳炯

见花好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笼。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赏析:

欧阳炯词自以《南乡子》为第一,其次便要数写恋情的了。前人曾说在这方面他上承温庭筠,下启柳永。欧词四十余首写男女之情的占了大半部分。其中也有写得真挚可人的,如这一首《献衷心》。词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韵味。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这首词,开头四句是说,看那春花鲜艳,竟开着笑迎春风,晚妆后的双脸,像花儿一样的粉红。

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起首超忽而来,毫端神妙,不可思议。这四句句无难字,字无僻义,写的是女子貌美如花,其超忽处在忽见春花,忽生联想,轻灵自然,比喻而兼有起兴作用。需要思考的是谁在见?谁在想?如果是女子,迹近自夸,读来不免减色,所以突兀而起的一句的主语因该是作为男子的抒情诗主人公。他在无边的春色中看见在东风里摇曳而色泽艳丽的花,就好像又一次目睹了自己所爱的女子晚妆后的容颜。

“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这两句是说,紧闭了小楼深阁,躲开那春景重重。

可惜一见之后,她孤处深闺,连春光(春景)也难以照射进去。他想象她和自己一样别后不能重逢,一定十分痛苦。

“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上片的后三句是说,偏是十五的明月,不怜人离恨别情,又把多情的月光,洒进绣帘窗棂。

农历十五日夜,月亮圆了,清辉在地,按常情正是令人赏心悦目之际,可她却偏有幽恨呵。这样连用三个三字句便把女子月圆人不圆的悲感和夜不成眠的苦况含蓄的写出来了,堪称神妙之笔。

如果说上片是写词人眼中、心中的女子,那么下片则是写词人自己的“偏有恨”和热望获得幸福生活之情了。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下片前三句是说,情思总是难断,信里也诉过衷情,如今衣上还印满着,泪迹斑斑的檀红。

从上片的描写来看,词人确实是绵绵相思,不能自己。他虽然“信曾通”,但却无缘相见,一个“曾”字写出了时间之久,失望之大。“满衣犹自染檀红”是睹物伤怀,回忆往事。唐五代妇女涂口唇或晕眉喜用檀。汤显祖评此词专论檀红说:“画家七十二色中有檀色,浅赭所合,妇女晕眉色似之。唐人诗词惯喜用此。”(汤评《花间集》)欧阳炯这句是说,当日相晤,女子啼哭时檀红染上了自己的衣服,而今却只能空对啼痕了。

“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这两句是说,恨不如双飞的春燕,能自由在你屋前飞行。

想到这里,他羡慕起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双燕了。

“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末三句是说,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柳的残絮已经飘尽,柳条挂满沉重的绿叶,无力再飞花传情。

最后三句以景语作结。把时光的流逝写得愈具体,愈能强化相思之情,也能给人以更多的回味。

附录《献衷心》欧阳炯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译文

看那春花鲜艳,竞开着笑迎春风,晚妆后的双脸,像花儿一样的粉红。紧闭了小楼深阁,躲开那春景重重。偏是十五的明月,不怜人离恨别情,又把多情的月光,洒进绣帘窗棂。

情思总是难断,信里也诉过衷情,如今衣上还印满着,泪迹斑斑的檀红。恨不如双飞的春燕,能自由在你屋前飞行。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柳的残絮已飘尽,柳条挂满沉重的绿叶,无力再飞花传情。

注释三五夜:十五之夜,即月圆之夜。

檀(tán):浅绛色。

帘栊(lóng):窗帘与窗牖。

欲暮:即将逝去。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