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陈以勤的京邸,自幼刻苦读书,陈以勤大喜道:“是子类我”。
嘉靖四十年(1561),取得四川乡试第四名。
隆庆二年(1568),二甲7名登进士第,对策高等,选翰林院庶吉士。
隆庆四年(1570),授编修,充实录纂修官,陪同陈以勤告老还乡。
隆庆六年(1572),复入京师,《穆宗实录》修成,迁修撰,丁太夫人忧归。
万历五年(1577),《世宗实录》修成,升俸一级。服阕,以原官充日讲官。
万历七年(1579),以讲幄叙劳,再晋俸一级。
万历八年(1580),陈以勤年七十,陈于陛归省故里,赐镪币。
万历十一年(1583),补日讲官兼起居注。
万历十二年(1584), 擢司经局洗马。
万历十三年(1585),主持顺天府乡试,晋侍讲学士。
万历十四年(1586),陈以勤去世,陈于陛哀毁骨立,赐镪币,给驿传。
万历十七年(1589),复任日讲官,擢詹事府詹事,掌翰林院事。
万历十八年(1590),上疏请立东宫。
万历十九年(1591),擢礼部右侍郎,领詹事府事。
万历二十年(1592),主考会试,历任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教习庶吉士。
万历二十一年(1593),以三品满考,赐钞锭、羊酒,荫一子入国子监。上书建议长子应该早日册立而不应当封王,又建议明神宗早朝勤政,不被采纳。秋,擢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仍掌詹事府。
万历二十二年(1594)春,感疾乞归,上慰留不许。夏,陈于陛少从父陈以勤习国家故实。为史官,益究经世学。以前代皆修国史,疏言:“臣考史家之法,纪、表、志、传谓之正史。宋去我朝近,制尤可考。宋真宗祥符间,王旦等撰进宋太祖、宋太宗两朝正史。宋仁宗天圣间,吕夷简等增入真宗朝,名《三朝国史》。此则本朝君臣自修本朝正史之明证也。我朝史籍,止有列圣实录,正史阙焉未讲。伏睹朝野所撰次,可备采择者无虑数百种。倘不及时网罗,岁月浸邈,卷帙散脱,耆旧渐凋,事迹罕据。欲成信史,将不可得。惟陛下立下明诏,设局编辑,使一代经制典章,犁然可考,鸿谟伟烈,光炳天壤,岂非万世不朽盛事哉!”于是预修国史,与尚书沈一贯、少詹事冯琦任副总裁。内阁首辅王锡爵谢政,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上书建议亲大臣、录遗贤、奖外吏、核边饷、储将才、择边吏六事,末言:“以肃皇帝之精明,而末年贪黜成风,封疆多事,则倦勤故也。今至尊端拱,百职不修,不亟图更始,后将安极。”万历帝优诏答之,而不能用。万历帝以军政失察,斥两都言官三十余人。陈于陛与同官申救至再,又独疏请宥,俱不纳。以甘肃破贼功,加太子少保。乾清宫、坤宁宫灾,请面对,不报。乞罢,亦不许。其秋,二品三年满,改文渊阁大学士,进太子太保,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时内阁四人。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皆陈于陛同年生,遇事无龃龉。而万历帝拒谏益甚,上下否隔。陈于陛忧形于色,以不能补救,在直庐数太息视日影。
万历二十四年(1596)冬,因去南郊外感寒疾发而死,享年五十有二。卒赠少保,谥文宪。[1][2]
始祖:陈彦良
九世祖:陈兴祖
八世祖:陈思诚
七世祖:陈文质
六世祖:陈平
五世祖:陈纪
四世祖:陈衡,官至大理府训导,赠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大学士。
曾祖:陈信,太学生,赠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大学士。
祖父:陈大策,,赠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大学士。
父:陈以勤
《明史》:陈以勤诚心辅导,献纳良多。后贤济美,继登相位。终明之世,称韦、平者,数以勤父子。天之报之,何其厚哉。
著有《意见》、《万卷楼集》。《意见》反映了陈于陛忠君爱民、维护儒家传统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但是其中也包含了佛、道、天命等方面的消极思想。[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