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各件三环星盘中,年代最早的一件约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已是残片。但由于12栏36格极其重的星、标示数字等大都有一定规律可循,因此专家们已有办法将之复原出来。[1]
三环星盘上的36星,可分为三组,每组12光。外环12星是“埃阿之星”。应是较南面的诸星;追环为“安努之星”,系黄一赤道带上的12颗光;内换则是北京的12粒“恩利尔”之星。据文献上的陈述,每栏中的三颗星都只有在该栏所代表的月份(12栏对应—年12个月)中才能被看到,但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事实上,此36星中竟有3颗行星--金星、火星与木星。
有的三环星盘上标有数字,这些数字按一定的规则构成序列,在外环、每格中的数字从12开始,每次增加20,增至240时,又每次减20,再减至120。正好历12格,绕外环一周。中环的情形完全一样,只是所有数字都减半。内环也是如此,但数字再减为环的一半,也即外环的四分之一。学者们在这些数列中法了巴比伦“折线函数”(linear zigzag function)的早期例证。折线函数是一种线性周期函数,在塞琉古王朝时期的巴比伦数理文学中大放异彩,几乎被用来处理一切课题,而且能够达到飞机精确的程度。比如我们在本届四中所举行的星周期,水星运动表等实例,就都是使用折线函数处理的。然而在三环星盘上出现这种数列,究竟有什么具体用途,还在猜测与研讨之中。
三环星盘与约成于公元前700年时的巴比伦星占学文献《纲要》之间,也有着内在的数理联系。这种联系至少反映了巴比伦星占一天文学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