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明珠”花溪,提到珍稀植物,熟悉的人总会想起贵
州市第一个以地名命名的植物——“青岩油杉”。作为贵州市生态旅游区,花溪区的范围内尚存不少已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保护范围的其他珍稀濒危树种。这些古老的树木,构成了花溪独有的风景。 到花溪游玩的人,一定不会错过青岩古镇,而到了青岩,必去玉带河畔观赏青岩油杉林。
每年春耕时节,是青岩油杉林最美的一刻。无数的白鹭飞抵油杉林觅食、繁殖。黄昏时分,栖息的白鹭会将林冠盖为白色,场面甚为壮观。
青岩油杉的美不只如此。这种高大的常绿针叶树,是目前在世界上仅存9000余株的濒危珍稀植物。由于得天独厚的原因,这个本应消失于冰川时代的古老植物物种,如今仍然风华屹立,穿行其间的游人会感觉自己的心与青岩油杉古老的脉搏一起跳动。
世纪穿梭,古老的青岩油杉家族本来可以一直在沉默中繁衍生息,可是它丰厚的底蕴终究吸引了人们的好奇目光。把这个“古老的家族”发掘出来并在世人面前亮明其身份,当归功于上个世纪中叶的一个重大发现。 据资料记载,1931年至1974年间,中国植物分类学泰斗郑万钧教授将在青岩采集的油杉标本进行了3次分类鉴定,最终确认该树种是裸子植物门松科油杉属铁坚杉的一个变
种,遂以青岩的地名为这个古老的物种命了名。
根据专家们的考察,青岩油杉在全球仅分布于中国贵州高原中部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并主要集中分布在珠江水系支源源头的青岩镇,分布范围约80公顷,在青岩镇歪脚村形成了约6公顷的青岩油杉生态群落。
青岩油杉物种的古老,因其是强阳性先锋树种——即构成地球上第一批森林的树种之一,因而十分珍稀。1984年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要求,青岩油杉被录入《贵州省珍稀濒危植物》一书。
常绿乔木,高达34米,胸径60厘米,最大达203厘米;树皮粗糙,灰褐色,树冠圆形。冬芽球形,一年生小枝深褐色,干后红褐色或褐色;2-3年生枝呈灰色或灰褐色。叶条形,长1.5-5厘米,宽2-4毫米。先端圆或微尖,基部渐狭成短柄。叶面光绿色,无气孔线;背面具2条灰白色气孔带,微具白粉。球果圆柱形或圆柱状椭圆形,长5-16厘米,直径3.5-6厘米;中部种鳞卵形,鳞背露出部分无毛或近无毛,上部圆。先端有凹缺,边缘有不规则的微小细齿;苞鳞先端3裂,中裂片狭长。种子倒卵状长椭圆形,黄褐色,连翅长2.4-2.8厘米。
青岩油杉仅分布于贵州中部极狭窄的地区,海拔1010-1200米,气候
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特点为夏无酷署,冬无严寒,温暧湿润,年均温15.0℃,≥10℃年活动积温4794.1℃,1月平均温4.9℃,极端低温-7.2℃,7月均温23.4℃,年降雨量1157毫米,无霜期283天,相对湿度多在80%以上,无明显的干湿季节*。其地貌为黔中山地丘陵,生境为发育在三迭系青岩组灰绿色泥质页岩上孤立低缓小山丘,坡度18°-26°。土壤为黄色粘土层发育的黄壤,PH值4.8-5.5,土层深厚湿润,利于油杉的生长发育,在分布区西侧,
青岩油杉是群落中的优势树种,林下灌木,草本十分稀疏。在20×20米的样地中混生有朴树(Celtissinensis)、漆树(Toxicodendronvernicifluum)、光皮桦(Betulaluminifera),及人工栽培的水杉(Metaseguoiaglyptostroboides)。总之乔木层伴生树种较少,灌木层种类较丰富,其中油茶(Canlelliaoleifera)占优势;另有琴叶榕(Ficuspandurata)、齿叶铁仔(Myrsineafricana)、水竹(Phyllostachyscongesta)、臭辣子(Evodinfargesii)、小果蔷薇(Rosacymosa)、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白勒(Acanthopanaxtrifoliatus)、柃木(Eurgaspp.)、川莓(Rubussetchuenensis)等。草本以鳞毛蕨(Dryopterisspp.)为主,其次有芒(Miscanthussinensis)、蓼(Po-lygonumspp.)、射干(Belamcandachinensis)等。
在分布区东侧山丘上,青岩油杉为中幼林,上层乔木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及响叶杨(Populusadenopoda)。但灌木层种类较丰富,以檵木和油茶占优势,其覆盖度可达40-50%,其次有映山红(Rhodendronsimsii)、槲栎(Quercusaliena)、白栎(Q.fabri)、铁仔、滇白珠(Gaultheriayunnanensis)等。草本以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为主,其次有狗脊(Woodwanrdiajapsnica)、芒、麦冬(Liriopespicata)等。
青岩油杉喜光,幼树幼苗能耐荫,在20×20米样方内有实生幼树7株,伐桩萌蘖2株,30年前,径年平均生长量为0.3-0.45厘米;30-70年间生长量减少,年均生长量约为0.2-0.33厘米;70年后更为下降,直到130年后其增粗仍未停止,生长较缓慢,寿命长。
深根性,抗风性强,枝干坚韧,抗雪压级能力大,在整个分布区内,未见有因风雪造成倒伏或折断的现象。
青岩油杉(9) 花期4-5月,球果10月成熟,结实大小年现象明显。
地理分布及资源现状
青岩油杉:产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东部及东南部、湖
北本部及西南部、湖南西北部、贵州西北部。
青岩油杉在贵州省的贵阳青岩镇歪脚龙云阁、沟边山、陶家山及惠水县雅水镇附近有分布。其地理位置为北纬25°58′54″-26°21′,东经106°42′-106°45′,面积共约1.67公倾,总株数约1000株,总蓄积量约338m3;其中青岩分布面积约22亩,约720株,惠水县雅水镇附近约有2亩200余株的中幼林,平均树高9米,平均胸径约16.5厘米,树高达34米,单株材积34.7441m3.
异地保护及繁殖方法
青岩油杉可用种子人工育苗,或天然更新,在分布区内现已
有小片人工林,生长良好,种子发芽率不高,春季条播,每亩播种量7-10公斤,幼苗生长缓慢,需经移栽,培育大苗出圃造林,也可萌发更新。
青岩油杉是贵州省濒危珍稀植物,为抢救保护这一珍稀树种,对青岩油杉种子进行了育苗试验,结果表明:青岩油杉通过催芽、条播和适当遮荫后,对提高青岩油杉的发芽率、成苗率和苗木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发芽率达48.2﹪,一年生苗平均高为10.1cm,平均地径为0.35cm.
青岩油杉保护区:青岩油杉保护区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和黔陶乡。2001年7月在花溪区青岩油杉保护点的基础上正式批准建成。现有地球上仅存的青岩油杉活立木9000余株。根据保护对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北京林业工程咨询公司和贵阳市青岩油杉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编制了《贵阳市青岩油杉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将保护区面积调整为15.9397万亩。
油杉属植物种类很多,其中分布区较广的5种为:铁坚油杉、
云南油杉、江南油杉、油杉和石灰岩山地新发现的黄枝油杉。
海南油杉:产于广东海南岛霸王岭(模式标本产地)海拔约1000米的山区。
黄枝油杉:产于广西北部及贵州南部 ,多生于石灰岩山地。
江南油杉:产于云南东南部 、贵州、广西西北部及东部、广东北部、湖南南部、江西西南部、浙江西南部。
矩鳞油杉:产于广西西部田阳
柔毛油杉:产于广西北部罗城至宜山、贵州南部黎平、从江、下江。
台湾油杉:产于台湾。
铁坚油杉(原变种):产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东部及东南部、湖北本部及西南部、湖南西北部、贵州西北部。
云南油杉:产于云南、贵州西部及西南部、四川西南部安宁河流域至西部大渡河流域海拔700-2600米的地带。
冷杉:常绿乔木,耐寒,耐荫性强,喜凉润气候,是森林更新和造林的主要树种,也可绿化观赏。种子繁殖,播种前要催芽,一般采用雪中埋藏法或低温湿沙层积法。幼苗出土后要适当遮荫,秋天要给以充分的光照,使苗木能健壮地发育。育苗期要注意预防立枯病。苗木生长缓慢,第三年春进行苗圃移植,第五年可以出圃造林。
云杉:可高达25米。喜高寒,耐阴湿,是高山造林和森林更新的主要
树种,也是园林绿化观赏的树种之一。种子繁殖,幼苗喜阴湿,对阳光抵抗力弱,圃地应选择在海拔较低、地势开阔、利于排水、土壤肥厚的粘壤土地。播种前要催芽,幼苗出土后要保持湿润,架设荫棚,防止暴雨冲击。雨后或灌后要松土,全年6~8次。刚出土的幼苗要防止鸟害与日灼,夏天要防立枯病。幼苗生长迟缓,当年不间苗,第二年适当间苗,一般3~4年生的移植苗可以出圃造林。
池杉:落叶乔木,高达25米。喜潮湿,树冠窄,抗风力强,既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又可选作江南地区的绿化造林树种。种子和扦插都可繁殖,圃地要选择在肥沃、湿润的微酸性沙壤土,冬播或浸种后春播。刚出土的幼苗要适当遮荫,夏秋高温季节要注意浇水。造林可用一年生幼苗,绿化用三年生移植苗。扦插可用1~2年生幼树的硬枝或嫩枝。
水杉:落叶乔木,是一个古老的树种,被称为“活化石”,是著名的速生用材树种和优美的庭园树种。喜欢生长在土壤深厚、肥沃湿润的地方,不宜在干旱瘠薄的土壤上栽植。播种或扦插繁殖。圃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杂草和病虫害少、肥沃疏松的沙壤土。幼苗出土后要注意鸟害,适当遮荫。6~8月分几次施肥。两年出圃定植。用一年生枝扦插繁殖,成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