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适应变化万千的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一种学习体系和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 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是使个人和整个社会提前作好准备从而使之与新的情境,特别是人类自身创造的情境协调一致的一种必要手段。是解决全球、地区、国家、地方和个人未来问题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名词来源
该概念为 詹姆斯? 博特金(美)、 马迪●埃曼杰拉(摩洛哥)、米尔西● 马尔茨(罗马尼亚)等人在 《学无止境》(1979)中首次提出。该报告认为,传统的学习是维持性学习,学习者从中获取的只是固定不变的见解、观点、方法和规则,目的是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况,增长学习者解决既定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维持现存 社会制度和现存生活方式的目的。创新性学习是一种能带来变化、更新、重组和重新提出问题的学习形式,能使个人和社会在急剧变革中具有应付能力和对突变提前作好准备,是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其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和参与性。通过预期促进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通过参与创造空间或地域的连续性,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性学习的主要追求目标是自主性和整体性。通过创新学习,使学习者既具有自主性,即尽可能地自力更生和摆脱依赖,又具有介入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在大系统的整体性能力。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