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 Lipaphis erysimi pseudobrassicae(Davis),属同翅目蚜科。异名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Davis)。别名 菜蚜、萝卜蚜。[1]
分布在中国各地。
寄主 白菜、油菜、萝卜、芥菜、青菜、菜薹、甘蓝、花椰菜、芜菁,偏嗜白菜及芥菜型油菜。
为害特点 在蔬菜叶背或留种株的嫩梢嫩叶上为害,造成节间变短、弯曲,幼叶向下畸形卷缩,使植株矮小,影响包心或结球,造成减产;留种菜受害不能正常抽薹、开花和结籽。同时传播病毒病,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蚜害本身。[1]
有翅胎生雌蚜:头、胸黑色,腹部绿色。第1~6腹节各有独立缘斑,腹管前后斑愈合,第1节有背中窄横带,第5节有小型中斑,第6~8节各有横带,第6节横带不规则。触角第3~5节依次有圆形次生感觉圈21~29个、7~14个、0~4个。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3mm,宽1.3mm,绿色或黑绿色,被薄粉。表皮粗糙,有菱形网纹。腹管长筒形,顶端收缩,长度为尾片的1.7倍。尾片有长毛4~6根。[1]
在我国北方地区年发生十余代,在南方达数十代。在温暖地区或温室中,终年以无翅胎生雌蚜繁殖,无明显越冬现象。在长汁以北地区,在蔬菜上产卵越冬。翌春3~4月孵化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几代后,产生有翅蚜,向其他蔬菜上转移,扩大为害,无转换寄主的习性。到晚秋,部分产生性蚜,交配产卵越冬。萝卜蚜的适温比桃蚜稍广些,在较低温的情况下,萝卜蚜发育快(9.3℃时17.5天,而桃蚜在9.9℃需24.5天)。此外,寄主虽然以十字花科为主,但尤喜白菜、萝卜等叶上有毛的蔬菜。因此,全年以秋季在白菜、萝卜上的发生最为严重。[1]
(1)加强预测预报。一是有翅蚜迁飞的调查。鉴于蚜虫传毒导致病毒病的危害远远高于其本身吸食造成的为害,因此,监测有翅蚜向菜田的迁飞十分重要。通常采用黄皿诱测法,即选用黄色中号搪瓷碗或塑料盆,在调查田周围开阔的空地上,距地面20cm设置,盆内装入0.1%浓度的中性肥皂水,定期检查,对白菜地从播种前一个月到包心期每5天调查一次。用毛笔或小网将落入盆内的蚜虫捞出,识别种类,统计虫数。如田间鉴定有困难,可装入70%酒精小瓶中携回室内镜检。一旦发现有翅蚜数量陡增,即应采取防治措施。二是田间蚜虫数量消长调查。对被调查田抽样调查50菜株,依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可做全株检查(如苗期),或抽查规定的第几片叶,或用事先准备好的定格框板检查若干空格内的蚜虫数。也可使用机动取样器将调查株的蚜虫全部吸入小管中,或使用毛笔把蚜虫全部扫入酒精瓶中携回室内考察。在完成蚜虫空间分布型等许多基础研究的菜田内,也可采用“零频法”调查,更为简便。在蚜虫猖獗的年份或地区,可采用病害调查使用的分级指数调查法。依据调查结果,并考虑作物生长状况及损害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2)提倡采用绿色生物技术综合防治蚜虫,设施栽培时,提倡采用防虫纱网和20块彩色粘虫板,主防蚜虫,兼防小菜蛾、菜青虫、甘蓝夜蛾、斜纹夜蛾、猿叶虫、黄条跳甲等。全棚覆盖有困难时,北方于冬春两季、南方于夏秋两季在棚室保护地的入口或通风口处,安装防虫网也有效。
(3)生物防治:①用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防治菜蚜。北京一带食蚜瘿蚊发生在4月上旬至10月下旬,其中6~7月和9月发生量大,基本与菜蚜发生期吻合。因此,在田间蚜虫发生初期开始释放。单株有呀虫20头时,应释放2头瘿蚊,每667平方米释放1.5万头。每株有蚜虫200头时,就应释放20头,每667平方米则应释放15万头。益害比为1∶20~30,可有效控制白菜、甘蓝上的甘蓝蚜、萝卜蚜,辣椒上的萝卜蚜、黄瓜上的瓜蚜。放蜂后9天,防效可达70%~90%。需注意的是要精心操作,稍有放松蚜虫就会猖獗为害。要求比化防提早5~6天。②也可用毒力虫霉菌、烟蚜茧蜂防治菜蚜。③提倡喷洒1.1%百部?楝?烟乳油1000倍液、1%苦参碱水利1000倍液。(4)药剂防治:由于蚜虫繁殖快,蔓延迅速,多在心叶及叶背皱缩处,药剂难于全面喷到。听以,除要求在喷药时要周到细致之外,在用药上应尽最选择兼有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000~15000倍液、20%吡虫啉浓可溶剂5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00~7000倍液、3.5%氟腈.溴乳油1000倍液、25%吡.辛乳油1500倍液、2.5%高渗吡虫啉乳油1200倍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