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提线木偶

项目名称 兴国提线木偶
认证时间 2010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 中国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
国家 中国
认证级别 省级
目录导航

简介

兴国提线木偶,是流传在兴国均村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戏曲。在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中,都会有木偶戏演出。在庙会当中,一般先敬菩萨,再敲锣。然后,由五官,八仙出台闹场,再由东道主选择木偶戏的正本,开始演出。兴国“提线木偶”的腔调独特,旋律优雅,情韵深沉。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经过艺人不断的精心雕琢,兴国木偶以祁腔为基本曲调,融汇当地民间流行曲艺唱腔,逐渐形成了“激越奔放”的艺术风格。它擅长抒发剧中人物慷慨悲壮的情感,易于表达兴国劳动人民善良豪爽的气质。明末清初经过几代艺人的改革,又糅进了悲楚凄怆的成分,更加哀婉动听。其唱腔分为本调和乱弹调两大类。本调述说性强,无论唱、白,都在音乐间歇中进行,只用铮子击节,听起来十分清楚响亮。擅于表现细腻缠绵、如泣如诉和愁忿怨怒的情绪,多用于小生和小旦。乱弹调则健壮有力,用于生、净角演唱,适于表现人物内心激烈、动荡的复杂情感。伴奏乐器以唢呐、二胡为主,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声腔高亢,跌宕多变。

历史渊源

兴国“提线木偶”具有悠久的历史。就其起源,据说与汉高祖刘邦被困平城有关。其时,汉高祖刘邦被困平城,他的军师陈平出谋划策,用木头制作美人的模样,在城内唱戏,高祖刘邦以此得以脱身。刘邦登基后,感念“木偶美女“于国有功,赐每尊“偶人“以贵妃、贵人等称号,并将这些木偶作为国宝珍藏在御库中。到汉文帝时,乐府仿造傀儡,在宫廷演出,还作为迎宾聚会和敬神驱邪仪式,而后流传于民间。故坊间流传有:“陈平先师做傀儡,汉旨天下保万民”的说法。元末明初,因政权更换,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而南迁,流落到赣粤闽地区,也在兴国扎根落户。明末清初的战乱,兴国县居民十去其九,故清代闽粤客家大量迁入,在兴国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俗习惯、文化心态、方言民间传统戏剧的客家人群。他们的民间传统戏剧无疑带来中原地区许多宝贵经验,又吸收当地土著人长期形成的与当地气候、物质相适应的传统戏曲,产生了不少富有特色的地方戏曲。其中尤以遍及均村、永丰、社富、樟木一带的“提线木偶”令人叫绝。

基本内容

代表剧目:兴国提线木偶主要以口耳相传,鲜有刊刻剧本,留有手抄本。代表剧目有《加寿图》《满堂福》《全家禄》《合同计》《万历天子》《二度门》《征东》《征西》《西游记》《罗通扫北》《天游三官》《珍珠塔》《卖花记》《仁义记》《摇钱树》《扫狮进城》《花子弄蛇》《万利计》《双麒麟》等。

著名演员:兴国提线木偶历代著名艺人有:熊周旺、熊良标、熊元标、熊禄标、熊立富、熊德彩、熊名扬、李法高、冯显扶、冯运章、郭龙章、黄义泰、郭书良、谢益秀、杨振铨、谢芳坤、肖正月等。

基本特征

兴国“提线木偶”剧目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木偶戏”剧本有单本、连台本、折子戏等。在现存剧目中,有的从民间说唱本改编;有的由历史小说、演义以及民间传说故事改编;也有的来源于元曲及明清杂剧。剧本文学性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语言诙谐风趣,唱词优美生动。

兴国“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栩栩如生,堪称民间工艺珍品。偶头天庭宽阔,下颌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型,鼻头浑圆,嘴唇小巧,温柔秀丽,楚楚动人。兴国“提线木偶”的脸谱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如文角、旦角多用平眉,构图精巧,线条圆熟,给人以柔和、飘洒之感。武角多为“纵眉子”,成为倒八字形,线条简练,笔锋遒劲,给人以英武果断之感。

兴国“提线木偶”的线工极其繁复奇妙。木偶的系线根据角色的不同,分别为五到十二根不等,甚至有多至二十余根。通过提线艺人巧妙地运用提、拨、勾、挑、扭、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以鲜活的生命,不但可以模仿真人的简单动作,甚至还可以作卸帽子、脱衣服、搬椅子、抡杆子,单双闪官翅等各种特技动作,令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合理的线位布局、严谨的线规程序和精妙的操纵技艺,形成了兴国“提线木偶”表演细腻逼真、动作惟妙惟肖的艺术特色。

主要价值

兴国提线木偶是一种具有综合功能的艺术形式,既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间各种艺术形式中,木偶戏以它独有的风格存在,并形成它特有的文化气息,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以及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濒危状况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情趣的变化,再加上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冲击,看“提线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受众日渐萎缩。近十多年来,兴国提线木偶,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更谈不上有人会学习这种手艺了。现有的提线艺人大多步入古稀之年,某些木偶的制作技艺和演出技法己基本湮灭。“提线木偶”面临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境地。

保护措施

近年来,兴国县采取了静态和动态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民间文艺进行保护传承。一是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对兴国提线木偶戏进行研究、搜集与整理,并出版相关书籍,拍摄电视专题片以及相关音像资料,并深入调研论证,从选题、表演技巧、传承发展等环节,分别制定有关标准。现已整理手抄本、油印本等早期剧本60余本。二是建立健全了培训基地,举办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培训班,建立以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机制,现已举办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培训班3期。三是继续举办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比赛和民俗调演,投入10万多元举行了首届全县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比赛。四是成立由县文化局领导、企业负责人、专家组成的提线木偶民间传统戏剧保护领导小组,组建了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协会,制定了兴国提线木偶传统戏剧协会章程。现已投入6万余元组建了高溪、石溪、泮溪等提线木偶戏班6个。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