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姚村

中文名 南姚村
地理位置 河南省济源市承留镇西南
目录导航

村庄布局

南姚村村庄整体地势平坦,村庄整体呈方形,行政上按照商河分割成河东村、河西村两部分,共16个生产队;村民称为3个片区,分别是河东村、河西村、移民村。村庄道路东西、南北各五条,把村庄分割成网格状。主街位于村庄北侧,两侧为有商铺、饭点,学校、诊所等,其中关帝庙位于主街与商河夹角处。

教育资源

南姚村现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技术学校各一个。幼儿园包括大班、中班、小班、学前班四个年级。小学1-6年级;初中承留二中,供9各班级,1976年建设,2000年改建;高中济源六中,全市统考招生,校舍为1954年建设,正在改建,借用太行路学校校舍。据访谈得知,南姚村自古是周围的文化教育中心,解放前有私塾,后来有学校,至今学校方面相对集中,周围乡镇学生来此就学。

历史建筑

南姚村古建筑群经历上千年时间的洗礼,人为的破坏,如今古建筑群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关帝庙、汤帝庙、静林寺。每部分都有自己的舞台,加上村里的舞台,舞台就有四个,简直就是一个舞台博物馆,有宋代的、清代的、现代的,各有风采。

关帝庙

据清乾隆十年《历代会首碑》载,关帝庙创建于清顺治年间,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曾多次重修。关帝庙坐北朝南,依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占地约3000余平方米,现存山门、拜殿、关帝殿、钟楼、东西配殿、东西道房以及隔河而建的戏楼等建筑。关帝殿为关帝庙的主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建筑结构方法和做法承袭了明代建筑手法,是一座保留有明代遗风的清代单檐悬山式建筑。殿内梁架彩绘、壁画以及拜殿、东西配殿墙壁上的彩绘壁画,保存完整,色泽丰润,对了解和研究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绘画风格、表现内容及手法,具有重要价值。南姚关帝庙于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静林寺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元代重建,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山门,东西厢房、中佛殿等建筑。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东西厢房即配殿各五间,硬山灰瓦顶。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式灰瓦顶,檐下置斗拱,殿内梁架结构仍保留元末明初许多特征。殿内遍布彩绘,工艺精湛,多为清代作品。中佛殿北有后佛殿,仅存台基和柱础,尚可看出规模。寺内有清代碑刻题记,记述该寺历史沿革和维修情况。如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碑刻记有:“静林寺创建于大宋,再造于大元,明代弘治,万历年间又重修焉……,至大清雍正十二年,殿字颓废……修之……焕然一新”。

汤帝庙

汤帝庙位于商河东岸,供奉商汤帝而建。据清乾隆五年重修碑记载,汤帝庙重建于大明景泰六年,明万历、崇祯、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该建筑群以中轴线而建,作为朝南,呈四合院形式,占地约1000余平方米。现存戏楼、山门、汤帝殿、白龙殿、四神殿、火神殿等建筑。汤帝殿是汤帝庙的主殿,建于高台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为清道光年间重修的单檐悬山式建筑。殿内梁架彩绘,保存完整,色泽绚丽,为河南省现存较少的清代旋子彩绘,具有较高的喝血、艺术价值。

其保护范围:南自山门墙外皮向南扩50米,北自汤帝殿后墙外皮向北扩15米,东自东配殿后墙向东扩50米,西自西配殿后墙外皮向西扩50米。

汤帝庙舞台汤帝庙舞台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四周边线各向外扩100米。

长春堂王经昭

这座房子原来在轵城镇西留养村,十年前,当时西养村通路,村干部欲拆此屋,经文物局和村委书记从中协调,王先生最终把此屋移到了南姚村,既保护了文物,又使南姚的历史文化变得更为厚重。此屋坐西向东,单檐悬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北面有一耳房。正门上方悬一匾额“长春堂”。

王经昭先生既是医生也是书法大家,其门前悬挂“正骨世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