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期
就是指动植物的 生长,发育,活动等规律与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正在产生这种反应的时候叫 物候期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
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
气象学之间的 边缘学科。
环境对动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但是,用仪器只能记录当时的环境条件的某些个别因素,而 物候现象却是过去和现在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物候现象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影响的指标,也可以用来评价环境因素对于动植物影响的总体效果。
中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公元前 一千年以前的《诗经·幽风·七月》,其后的《 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 《淮南子·时则训》和《 札记· 月令》等,则已经按月记载全年的
物候历了。而《 逸周书·时训解》更把全年分为
七十二候,记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为更加完善的物候历,北魏时曾附属于 历书。
在西汉,著名的农学著作 《汜胜之书》有以物候为指标来确定耕种时期的记载,如“杏始华荣,辄耕 轻土 弱土;望 杏花落,复耕。”至南末,浙江金华( 婺州)人
吕祖谦记载了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华的物候,有 腊梅、桃、李、梅、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芙蓉、莲、菊、 蜀葵和 萱草等24种植物开花结果的日期,春莺初到和秋虫初鸣的时间,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际观测的物候记录。
明代,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所载的近2000种药物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植物物候资料,此书的第四十八、四十九两卷记述了候鸟 布谷鸟和杜鹃的地域分布、鸣声、音节和出现时间等,是鸟类物候的翔实记载。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颁发的 《
天历》,其中《萌芽月令》就是以物候指导 农时的 月历。
在欧洲, 古希腊的雅典人就已经编制了农用物候历。英国马香子孙五代,则从1736年起到20世纪40年代止,对植物、候鸟和昆虫等27种动植物进行了长期观测和记录。这是欧洲年代最长的物候记录。18世纪中叶,瑞典 植物学家 林奈所著《植物学哲学》一书,概述了物候学的任务,物候的观测和分析方法,并组织了有18个点的观测网。他是欧洲物候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在德国,植物学家 霍夫曼从19世纪90年代起建立了一个
物候观测网。他选择34种植物作为中欧物候观测的对象,亲自观测了40年。其后,又由其学生 伊内接替。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 霍普金斯于1918年提出了北美温带地区物候现象陆空间分布的
生物气候定律。
在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 奠基者是
竺可桢。他在 1934年组织建立的物候观测网,是中国现代物候观测的开端。在他的领导下,1962年,又组织建立了全国性的物候观测网,进行系统的物候学研究。为了统一物候观测
标准,1979年又出版了《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并逐年汇编出版《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各国物候观测网的扩大,物候资料更加丰富了。更由于 遥感技术和 电子计算机等的应用,使物候学的研究在规律的探索和应用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物候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观测法,即同时观测生物物候现象和 气象因子的变化,以研究其互相关系。主要是定点观测生物物候现象的周年变化;按照统一的观测方法组织物候观测网,对物候现象同时进行观测;在短期内(3~5天)使用汽车等交通工具进行小地区的物候观测;通过 地球资源卫星照片来分析农作物和植被的物候变化;通过试验来研究物候期受气候等因子影响时的生理机制。
各种生物物候现象的出现日期,虽然每年随气候条件变化而变,但在同一气候区内,如果不受局地
小气候的影响,其先后顺序每年保持不变。在不同的气候区域内,由于生物品种和气候条件的组合发生变化,物候现象的顺序就会改变。物候现象的顺序性是编制 自然历和预报农时的基础。
由于气候分布的 地带性和
非地带性,物候现象随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变化具有推移性的特点。如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物候学研究已成为 生态系统的分析和管理的一个方面,在物候区划、农作物的合理配置、山区垂直分布带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环境污染和 三废利用等方面,正进行着大量的物候学研究工作。除对物候现象作宏观研究外,已经开始对植物器官内部形态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在研究气象条件对生物物候影响方面,已开始利用
人工气候室进行实验研究,及建立气象条件和生物物候变化的 数学模式等研究。
收藏